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的社会需求调研,以需求为导向,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对课程特点的分析,确立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搭建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依托地震预测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震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软件,增强深入学习防灾减灾专业的动力和行业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关键词:防灾减灾;地震预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0-02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聚集人口,聚集财富,也聚集起灾害风险,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地震预测专业课程。“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面向防震减灾领域,为地震监测预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1]。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主要借助行业优势,面向防震减灾领域,培养地震监测预测一线科技人员,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
一、依据课程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1.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原则。“地震预测基础”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地震预测基础”课程属于地球物理学专业课,是在地质学、地震学、地形变学、重力学、电磁学和地下流体等五大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类课程,是地球物理专业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2)应用性。课程主要介绍地震预测原理、思路与方法,直接服务于地震预报实践。(3)前沿性。地震预测很多理论处于假设验证阶段。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和实施中,要紧盯地震预测研究前沿,不断调整修订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为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节的理论教学,配备地震预测案例、地震预测案例分析练习和地震预测专业软件实习实践内容。(2)经典与前瞻相结合。在教授地震预测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重点关注国内外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中正在推进的具有较明确物理含义的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3)完整与重点相结合。与以往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的地震預测教学不同,本课程注重搭建完整的地震预测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震预测的思路,掌握地震预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能够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中,寻找与地震有关的应力应变信息,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与干扰;学会运用多种预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综合进行地震综合预测。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如下教学资源:自编《地震预测概论》讲义。笔者在参考研究专著、专家报告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科阶段教学的《地震预测基础》讲义。(2)自编《地震预测概论》章节配套练习。建立起理论与实习实践联系的纽带,将一些无法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展开的预测方法通过案例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3)推荐阅读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研读相关专著文献,包括专著、中外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面向应用搭建地震预测课程的知识体系
按照上述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地震预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搭建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并据此安排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主要包括:(1)地震预测的发展历程与思路;(2)地震预测的地质基础;(3)中长期地震预测;(4)地震的物理实质与孕震过程;(5)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6)地震预测的地形变与地应力方法;(7)地震预测的地下水预测方法;(8)地震预测的地电、地磁方法;(9)地震前兆与识别—地震前兆异常落实;(10)震后地震趋势预测;(11)地震综合预测。
三、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需立足于课程实际,培养学生地震预测实践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震预测实验室作用,训练学生地震预测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第2学期进行,总共安排72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个学时,实践教学40个学时,教学中理论课与相应的实习实践课穿插进行。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
1.理论教学与考核。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主要的知识点;课堂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逐一讲解知识点,教师补充讲解重点和难点。课后,学生在线完成章节练习。在线答题成绩和课堂练习成绩共同计入理论课成绩。
2.实践教学与考核。实践教学分成4人一组。训练文献检索能力、专业软件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写地震预测会商报告。实习考核成绩由地震分析软件做图、实习专题会商汇报和提交完整的地震预测会商报告三部分组成。
3.结合科研和毕业论文。在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后,部分学生即可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地震类核心期刊和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并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震预测有较全面认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软件,增强行业就业能力[3]。
地震预测是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测。说到底地震分析人员就是一群数据分析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方法,实现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测,同时也可以胜任像金融分析师这样的工作,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朱守彪.地震预报课程改革与实践[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29-32.
[2]程久龙,郑晶,王辉.《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77-178.
[3]周振海,秦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防灾减灾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增刊):25-29.
关键词:防灾减灾;地震预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0-02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聚集人口,聚集财富,也聚集起灾害风险,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地震预测专业课程。“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面向防震减灾领域,为地震监测预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1]。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主要借助行业优势,面向防震减灾领域,培养地震监测预测一线科技人员,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
一、依据课程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1.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原则。“地震预测基础”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地震预测基础”课程属于地球物理学专业课,是在地质学、地震学、地形变学、重力学、电磁学和地下流体等五大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类课程,是地球物理专业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2)应用性。课程主要介绍地震预测原理、思路与方法,直接服务于地震预报实践。(3)前沿性。地震预测很多理论处于假设验证阶段。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和实施中,要紧盯地震预测研究前沿,不断调整修订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为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节的理论教学,配备地震预测案例、地震预测案例分析练习和地震预测专业软件实习实践内容。(2)经典与前瞻相结合。在教授地震预测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重点关注国内外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中正在推进的具有较明确物理含义的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3)完整与重点相结合。与以往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的地震預测教学不同,本课程注重搭建完整的地震预测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震预测的思路,掌握地震预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能够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中,寻找与地震有关的应力应变信息,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与干扰;学会运用多种预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综合进行地震综合预测。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如下教学资源:自编《地震预测概论》讲义。笔者在参考研究专著、专家报告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科阶段教学的《地震预测基础》讲义。(2)自编《地震预测概论》章节配套练习。建立起理论与实习实践联系的纽带,将一些无法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展开的预测方法通过案例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3)推荐阅读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研读相关专著文献,包括专著、中外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面向应用搭建地震预测课程的知识体系
按照上述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地震预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搭建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并据此安排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主要包括:(1)地震预测的发展历程与思路;(2)地震预测的地质基础;(3)中长期地震预测;(4)地震的物理实质与孕震过程;(5)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6)地震预测的地形变与地应力方法;(7)地震预测的地下水预测方法;(8)地震预测的地电、地磁方法;(9)地震前兆与识别—地震前兆异常落实;(10)震后地震趋势预测;(11)地震综合预测。
三、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需立足于课程实际,培养学生地震预测实践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震预测实验室作用,训练学生地震预测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第2学期进行,总共安排72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个学时,实践教学40个学时,教学中理论课与相应的实习实践课穿插进行。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
1.理论教学与考核。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主要的知识点;课堂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逐一讲解知识点,教师补充讲解重点和难点。课后,学生在线完成章节练习。在线答题成绩和课堂练习成绩共同计入理论课成绩。
2.实践教学与考核。实践教学分成4人一组。训练文献检索能力、专业软件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写地震预测会商报告。实习考核成绩由地震分析软件做图、实习专题会商汇报和提交完整的地震预测会商报告三部分组成。
3.结合科研和毕业论文。在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后,部分学生即可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地震类核心期刊和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并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震预测有较全面认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软件,增强行业就业能力[3]。
地震预测是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测。说到底地震分析人员就是一群数据分析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方法,实现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测,同时也可以胜任像金融分析师这样的工作,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朱守彪.地震预报课程改革与实践[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29-32.
[2]程久龙,郑晶,王辉.《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77-178.
[3]周振海,秦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防灾减灾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增刊):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