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初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的社会需求调研,以需求为导向,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对课程特点的分析,确立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搭建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依托地震预测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震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软件,增强深入学习防灾减灾专业的动力和行业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关键词:防灾减灾;地震预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60-02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本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聚集人口,聚集财富,也聚集起灾害风险,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地震预测专业课程。“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面向防震减灾领域,为地震监测预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1]。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地震预测基础”是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专业开设的本科专业课程,主要借助行业优势,面向防震减灾领域,培养地震监测预测一线科技人员,本文以“地震预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防灾减灾类特色课程建设。
  一、依据课程特点设置教学内容
  1.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原则。“地震预测基础”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地震预测基础”课程属于地球物理学专业课,是在地质学、地震学、地形变学、重力学、电磁学和地下流体等五大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类课程,是地球物理专业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2)应用性。课程主要介绍地震预测原理、思路与方法,直接服务于地震预报实践。(3)前沿性。地震预测很多理论处于假设验证阶段。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和实施中,要紧盯地震预测研究前沿,不断调整修订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为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节的理论教学,配备地震预测案例、地震预测案例分析练习和地震预测专业软件实习实践内容。(2)经典与前瞻相结合。在教授地震预测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重点关注国内外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中正在推进的具有较明确物理含义的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3)完整与重点相结合。与以往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的地震預测教学不同,本课程注重搭建完整的地震预测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地震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震预测的思路,掌握地震预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能够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动态时空演化中,寻找与地震有关的应力应变信息,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与干扰;学会运用多种预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综合进行地震综合预测。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如下教学资源:自编《地震预测概论》讲义。笔者在参考研究专著、专家报告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本科阶段教学的《地震预测基础》讲义。(2)自编《地震预测概论》章节配套练习。建立起理论与实习实践联系的纽带,将一些无法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展开的预测方法通过案例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3)推荐阅读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研读相关专著文献,包括专著、中外学术期刊、科普读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面向应用搭建地震预测课程的知识体系
  按照上述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地震预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搭建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并据此安排制定教学大纲。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主要包括:(1)地震预测的发展历程与思路;(2)地震预测的地质基础;(3)中长期地震预测;(4)地震的物理实质与孕震过程;(5)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6)地震预测的地形变与地应力方法;(7)地震预测的地下水预测方法;(8)地震预测的地电、地磁方法;(9)地震前兆与识别—地震前兆异常落实;(10)震后地震趋势预测;(11)地震综合预测。
  三、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需立足于课程实际,培养学生地震预测实践及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震预测实验室作用,训练学生地震预测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与考核模式。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第2学期进行,总共安排72个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个学时,实践教学40个学时,教学中理论课与相应的实习实践课穿插进行。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
  1.理论教学与考核。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主要的知识点;课堂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资料,逐一讲解知识点,教师补充讲解重点和难点。课后,学生在线完成章节练习。在线答题成绩和课堂练习成绩共同计入理论课成绩。
  2.实践教学与考核。实践教学分成4人一组。训练文献检索能力、专业软件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写地震预测会商报告。实习考核成绩由地震分析软件做图、实习专题会商汇报和提交完整的地震预测会商报告三部分组成。
  3.结合科研和毕业论文。在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后,部分学生即可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地震类核心期刊和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并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地震预测有较全面认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软件,增强行业就业能力[3]。
  地震预测是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并据此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测。说到底地震分析人员就是一群数据分析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方法,实现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测,同时也可以胜任像金融分析师这样的工作,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朱守彪.地震预报课程改革与实践[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4):29-32.
  [2]程久龙,郑晶,王辉.《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77-178.
  [3]周振海,秦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防灾减灾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增刊):25-29.
其他文献
摘要: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构建“三个一”培训体系、搭建成长平台等多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提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22-02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承担着全校12门类本科生、9门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进入ESP时代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ESP课程的工具性,以满足我们国家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加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ESP;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087-02  一、大学英语的ESP时代  英国文化委员
摘要: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林学院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模式,即德育答辩开好头、结好尾,德育教育与管理贯穿整个学业生涯。在德育教育与管理“2 1”的模式中,对学生的德育既有规范的管理,也有细致的教育,既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带领毕业生总结过往、展望未来。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
[摘 要]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类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学习的内容是田间试验统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该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基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和由来,分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进行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思政元素,希望能为农科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思政教
[摘 要] 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将科研项目作为载体,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进行提升,还可以夯实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对学生整体能力以及水平的提升很有益处。论文以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为例,在依托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希望可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研项目;高职机械基础教学;水生植物打捞机构设计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
摘要:口语研究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焦点。文章汲取口语语法研究成果,剖析了口语语法区别于基于书面语的传统语法的特点,并以本科英语专业语法课为例,提出口语语法教学新设想,从口语与书面语语法的差异、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法课的目标三个方面,论证口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教学设想的具体实施抛砖引玉。  关键词:口语语法;口语语法研究;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文章通过高校的“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的实际情况与做法。从健全选拔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创新“1 1 1”模式、“老带新、传帮带”模式;着重党支部书记的一个意识、两个引领以上三个方面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的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的机制。  关键词:“双带头人”;支部书记;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学业疲惫感这一现象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较为普遍,本论文基于对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个人访谈,探究学业疲惫感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计策,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师生之间良好沟通,变被动消极的接受为主动愉快的摄取。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业疲惫感;表因分析;应对计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185-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不足,结合国家工程师培养教育的总体战略方针,以产学研协作为核心,提出了“一体二地三层多式”实践教学模式,对此模式的构成及运作进行了解析,并着重强调了教师丰富工程经历和学生以灵活方式参与实践的必要性。“一体二地三层多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了研究结果对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以2018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获奖项目为例,重点讨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对参赛获奖作品C-House(东南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队)的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建造等进行总结,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有效地通过“知行合一”理念的竞赛促进建筑构造教学。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知行合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