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志愿者?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来,大家对“乡村教育”的问题日趋关注。除了理论上的探讨之外,不少人还效仿当年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先生的做法,纷纷“上山下乡”,以期对乡村教育有一个贴切的理解,并为这一事业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包括乡村教育的“志愿者服务”。
  就一般的人而言,做“志愿者”的确可以在不影响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凭借我们的专业和特长,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关怀,同时也可以发展我们的心灵。不过,任何教育工作,尤其是“乡村教育”,都不是一件简单的技术操作活,它还包含着你对于教育、对于社会、对于人之发展的理解。因此,我们在热心从事“乡村教育”志愿者工作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做志愿者?
  一般的人,在动身赴“乡下”前,脑海里即有了对“乡村”及“乡村教育”的先验式图景,这些图景,直接唤起了他的良知和责任,也激发了他从事“志愿者”教育服务的决心:
  1.贫穷。因为贫穷,许多孩子都上不起学。所以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的目的之一,是“扶贫”。我们十分赞赏志愿者这一朴素的服务动机。但需要指出的是,贫穷有物质意义上的,也有精神意义上的。物质上的贫穷,在某些时候反倒是一种力量,可以锻炼人的品格。只有精神上的贫穷,才令人揪心。我的一个朋友,每年都给山区的结对孩子送去专属城里孩子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玩具。我小心地提醒他:这样做,未必对孩子有益,至少会使他失去某种意义的财富。贫穷与不读书间的关系,是可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村教育”定位为“穷人的教育”甚至“落后的教育”。事实上,中国的乡村,历史上“耕读”的传统不也说明了教育的发达么?
  2.入学与辍学。我们去做志愿者的时候,总以为乡下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而上不了学,故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重返校园。不过,以“入学率”的高低来形容乡村教育、帮助乡村教育,其实是最表面的文章。按照刘铁芳先生的说法,这只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层面”的作为[1]。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当远非如此。当然,入不了学,总还是坏事,但我们需做的,是帮助农民具体分析他们孩子辍学的真正原因,尤其是改变他们那“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观念。
  3.教学设施落后。这个的确是事实,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但当我们带着“先进的设施”去从事教育志愿者服务时,我们却在暗地里抢占了教育话语权的先头山峰。我们自以为代表了科技的最新成果,也代表了教育的最优秀理念,甚至还给他们带去了最丰富有效的教育资源。果真如此吗?别忘了,乡村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有着独特的生活理念。先进的设备设施,可以带去一种方便和视野,但代替不了乡村教育。这是我们走入乡间前必须具有的意识,否则,这些物化的成果反而会加深城乡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我们要做的,始终是开掘和融合,而不是对立和打击。
  4.乡村教师素质差,教学效果低下。这似乎是我们志愿者去“扶贫”的最理直气壮的理由。不过,其中的“城市中心论”痕迹还是十分显著。其实对“什么是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何况“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对“高效”的理解,未必在同一个基础上。当“城市教育”挣扎在以分数高下论“教学效果”的泥潭时,我们有什么资格去乡下“扶贫”?
  许多时候,我们去从事乡村教育的“志愿者”,是本着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对“乡村教育”一般性的观察和理解,更是受了这一领域内先辈们的决心、做法和经验的启示。不过,在我们真正实施“志愿者服务”前,倘能透彻考察自身的动机和愿望,也许我们的工作,可以事半功倍,更具有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去哪里做志愿者?
  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说法是:乡村教育在哪里?
  1.大多数志愿者眼中的乡村教育,往往发生在中西部贫穷落后的山区。那里的教育长期不被重视:校舍破烂,设备落后,教师奇缺,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很不得当。事实上这些地区确乎需要教育力量的输入与协助,不过这一观点就本质而言,还是源于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造成的诸多二元对立话语。正如前文所述,乡村教育并非“穷人的教育”。事实上,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生活虽可比拟(甚至超越)城市,但其教育,依然落后。故我们选择了中西部,而不是东部地区作为我们志愿者服务的对象,是基于我们的城市优越感。我们称呼“乡村教育”这一概念时,与当年白人称呼黑人为Negro一词具有类似的心理。
  关于志愿者服务动机中潜伏的阴暗的“施舍观”,许锡良先生有一段精辟的描述:
  如果一边是城乡之间的种种阻隔,各种歧视政策拉大差距,一边去以“希望工程”的施舍方式去关注乡村,这只能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心态下的关注乡村,虽然比没有关注要好一些,但是,并不是乡村教育的根本出路。[2]
  是的,这样的志愿者服务,只会强化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也会在无形中打击乡村精神自建的信心。
  2.进城务工者子弟学校。必须承认,这类学校事实上是乡村教育的延伸,或者是“城市里的乡村学校”。这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孩子虽然身处城市(严格地说是城乡接合部),但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过;不仅如此,相比乡下的孩子,他们的处境尤为尴尬:他们面对的既非真正的城市生活亦非真正的乡村生活,他们“居无定所”,毫无“家”的安全感。甚至他们还受到了来自城市同龄人的奚落与排挤,来自家庭和学校对他们无缘由的“城市化”要求。因此他们心中的苦,更不堪言。不可否认,“进城务工者子弟学校”的出现,源于城乡经济、教育不公平大背景下,农民的“主动出击”与“兵临城下”。但这类学校的教育定位,实在值得关注。非常可惜的是,据我所知,教育志愿者对他们的注意力,至今尚未足够、充分。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做志愿者?
  乡村教育志愿者服务,事实上是乡村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即便它往往以“援助”的形式出现,它也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村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上先天的不足。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是必须警惕其中可能出现的“城市化”话语侵略。就目前来看,对乡村教育的志愿者服务大概包括如下几种:
  1.物质捐助。这是我们寄托爱心的最朴素的做法。无论是“希望小学”的建设,还是对结对孩子的助学帮助,都是以物质的形式帮助贫穷的孩子走出困境,获得教育的机会。在灾难(如汶川大地震)时期,此类捐赠往往自觉地达到高峰。物质捐助的社会意义自不必说了,但我们须考虑到受捐者的心理调适问题。
  2.课程援助。简单地说,是我们向乡村输出教育人才及教育资源。基于对乡村教育的不同理解,所援助的课程教学也分野成三个层面:
  (1)应试教育。虽然所有的教育志愿者在服务初期都有“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但限于其自身的受教育背景以及专业视野,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都滑向了“应试教育”的窠臼——无非他们的“应试策略”也许更加有效,更能提高乡村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过这一点,对于孩子而言,也算是实际的受益。需要警惕的是,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在志愿者的服务实践中,大多隐含着城市文化的入侵。我的一个朋友在赴甘肃支教后,虽然坚持“美术、音乐、地理、历史应该还给学生”,但又感叹学生“在歌曲鉴赏上,停留于单一的草原曲调,如琅琅上口的凤凰传奇的歌曲,而对于《但愿人长久》等结合诗词的歌曲毫无兴趣。”这令我们想起当年潘光旦先生对乡村教育的批判:“三十年来普及教育的成绩,似乎唯一的目的是教他们脱离农村,而加入城市生活。”[3]志愿者所要做的,是改变这种状况,而不是强化它。
其他文献
吴淞江上,天色完全黑了。浓云重叠,两岸田亩及疏落的村屋都消融在黑暗里。近岸随处有高高挺立的银杏树,西南风一阵阵卷过来涌过来,把落尽了叶子的杈桠的树枝吹动,望去像深黑的鬼影,披散着蓬乱的头发。江面只有一条低篷的船,向南行驶。正是逆风,船唇响着汨汨的水声……  这是叶圣陶先生长篇小说《倪焕之》中,主人公倪焕之受聘前往乡镇小学任教途中的情景,也正是9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应同窗好友吴宾若、王伯祥之邀,乘船
“无痕”语文营造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创造的课堂。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对话与交流的过程,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互动生成”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课堂互动生成”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关注教学互动生成的细微之处,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提问、讨论、让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读”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二学段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目标,而且在
龙宝新 论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赏析的教师技能教学  王 萍 论教育现象学的理想  韩冰清 试论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刘 翠 庄启亚 温静雅  科学故事:在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意义及策略  周文波 黄 晓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课程难度的比较与分析  林成国 国内外科学教育及研究动态述评  陈晓冰 情理课堂  魏 芳 让学生做快乐的数学思想者    王 萍 基于风险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概莫能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形成认知框架。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教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广阔充裕的空间。  《灰椋鸟》这篇课文跟一般写景的文章有所不同,因为本文的作者“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香港的王清凤老师上了一节课《逃家小兔》,它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别样情怀,一股清新的课堂教学生动气息。和内地许多参赛教师相比,王老师的语言多了几分轻松、诙谐与家常,还有她运用教材的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张扬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趣、童心、童真的魅力。  一、教材选择的儿童视角——童趣  现行语文课本一般情况下是由课程专家、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等集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理想。本文主要论述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在高效课堂教学这方沃土上的追寻与探索:提升行动理念,架构目标体系,形成基本范式,提炼基本策略,完善评价体系。高效课堂教学回到教育的原点,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原点;教育理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9-00
190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张謇先生创办起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一百多年来,她先后汇融1905年创办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1906年创办的海门师范学校两支源流,成为今天的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通高师”);一百多年来,她肩负使命,为中国的师范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百多年来,她上下求索,积淀起宝贵的教育价值,形成了丰富的
受 访:王笑君(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  采 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杨孝如:王局长,感谢接受我们的采访。教育界有个说法,叫“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众所周知,南通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与南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师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密切相关。我想,这应该也构成了南通启动名师培养计划的背景和基础,您能否给我们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笑君:首先感谢《江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如此看来,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陶行知语)。校长,承担的使命可谓神圣;校长,肩负的责任可谓重大。随着社会转型期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校长这一身份日益显得职业化。现代校长的职业化意味着校长需要具备多种职业素养,如理念、思想、管理、组织、服务、决策、经营、协调、研究、改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