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天山不同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对天山区域的两大典型支流——托什干河(上游冰川比例为3.66%)、库玛拉克河(上游冰川比例为16.34%)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和积雪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Remote Sensing。伴随全球变暖,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受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深入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流的影响机理研究,对了解和掌握未来水资源变化以及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原因解密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王东晓教授、梁宇、肖福安等揭示了2015年秋季南海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2015年8月份就建立起来(通常是在10月),提前建立的异常反气旋通过三维海洋暖平流和海气热通量直接导致了南海快速升温,最终打破了秋季海温的纪录。研究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主要是由印度洋上空的热源强迫和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冷源强迫共同所致。2015年印度洋海盆增暖伴随正偶极子事件使得印度洋上空降水充沛,释放凝结潜热产生热源,同时使印太上空降水异常偏少(冷源)的范围压缩到海洋性大陆。
气温变暖减缓臭氧污染对城市树木不利影响的生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城市生态学组徐胜、何兴元等与合作者开展了我国北方城市常见行道和造林树种——银杏与银中杨,对空气增温和臭氧熏蒸复合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空气增温对树木生长早期的生理代谢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加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而高浓度臭氧显著抑制两个树种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增温和臭氧对树木生理代谢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前者减缓后者对树木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银杏比银中杨对气温变暖和臭氧污染更敏感,表明城市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种间差异,银杏可作为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的潜在指示树种。
气候态偏移和毁林加剧亚马逊森林火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希燕、研究员贾根锁与合作者基于多个卫星观测数据和气候再分析资料,揭示了气候态偏移和森林减少对亚马逊地区森林火灾发生时间和范围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近10年来,亚马逊森林火灾频繁多发。尤其是2019年亚马逊林火跨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引起全球关注。干湿两极分化的气候条件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毁林导致的暖干大气条件使得林火发生的时间提前:从干季向湿-干过渡季节偏移;范围更广:从热带稀树草原向热带森林地区蔓延。因此,通过森林保护和防火措施可以有效减缓热带地区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之间的正反馈压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对天山区域的两大典型支流——托什干河(上游冰川比例为3.66%)、库玛拉克河(上游冰川比例为16.34%)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和积雪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Remote Sensing。伴随全球变暖,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受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深入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流的影响机理研究,对了解和掌握未来水资源变化以及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原因解密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王东晓教授、梁宇、肖福安等揭示了2015年秋季南海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2015年8月份就建立起来(通常是在10月),提前建立的异常反气旋通过三维海洋暖平流和海气热通量直接导致了南海快速升温,最终打破了秋季海温的纪录。研究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主要是由印度洋上空的热源强迫和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冷源强迫共同所致。2015年印度洋海盆增暖伴随正偶极子事件使得印度洋上空降水充沛,释放凝结潜热产生热源,同时使印太上空降水异常偏少(冷源)的范围压缩到海洋性大陆。
气温变暖减缓臭氧污染对城市树木不利影响的生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城市生态学组徐胜、何兴元等与合作者开展了我国北方城市常见行道和造林树种——银杏与银中杨,对空气增温和臭氧熏蒸复合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空气增温对树木生长早期的生理代谢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加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而高浓度臭氧显著抑制两个树种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增温和臭氧对树木生理代谢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前者减缓后者对树木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银杏比银中杨对气温变暖和臭氧污染更敏感,表明城市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种间差异,银杏可作为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的潜在指示树种。
气候态偏移和毁林加剧亚马逊森林火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希燕、研究员贾根锁与合作者基于多个卫星观测数据和气候再分析资料,揭示了气候态偏移和森林减少对亚马逊地区森林火灾发生时间和范围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近10年来,亚马逊森林火灾频繁多发。尤其是2019年亚马逊林火跨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引起全球关注。干湿两极分化的气候条件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毁林导致的暖干大气条件使得林火发生的时间提前:从干季向湿-干过渡季节偏移;范围更广:从热带稀树草原向热带森林地区蔓延。因此,通过森林保护和防火措施可以有效减缓热带地区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之间的正反馈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