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天山不同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nbin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天山不同冰川覆盖率下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对天山区域的两大典型支流——托什干河(上游冰川比例为3.66%)、库玛拉克河(上游冰川比例为16.34%)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冰川和积雪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Remote Sensing。伴随全球变暖,以积雪、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水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天山作为“中亚水塔”,是中亚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受气候变化影响敏感。深入开展中亚天山地区冰川积雪变化特征分析、冰雪变化及对下游径流的影响机理研究,对了解和掌握未来水资源变化以及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原因解密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王东晓教授、梁宇、肖福安等揭示了2015年秋季南海极端暖海温事件产生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2015年8月份就建立起来(通常是在10月),提前建立的异常反气旋通过三维海洋暖平流和海气热通量直接导致了南海快速升温,最终打破了秋季海温的纪录。研究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主要是由印度洋上空的热源强迫和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冷源强迫共同所致。2015年印度洋海盆增暖伴随正偶极子事件使得印度洋上空降水充沛,释放凝结潜热产生热源,同时使印太上空降水异常偏少(冷源)的范围压缩到海洋性大陆。
  气温变暖减缓臭氧污染对城市树木不利影响的生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城市生态学组徐胜、何兴元等与合作者开展了我国北方城市常见行道和造林树种——银杏与银中杨,对空气增温和臭氧熏蒸复合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空气增温对树木生长早期的生理代谢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明显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加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而高浓度臭氧显著抑制两个树种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增温和臭氧对树木生理代谢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前者减缓后者对树木生长和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银杏比银中杨对气温变暖和臭氧污染更敏感,表明城市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种间差异,银杏可作为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的潜在指示树种。
  气候态偏移和毁林加剧亚马逊森林火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希燕、研究员贾根锁与合作者基于多个卫星观测数据和气候再分析资料,揭示了气候态偏移和森林减少对亚马逊地区森林火灾发生时间和范围的影响机制。相关论文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近10年来,亚马逊森林火灾频繁多发。尤其是2019年亚马逊林火跨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引起全球关注。干湿两极分化的气候条件使得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毁林导致的暖干大气条件使得林火发生的时间提前:从干季向湿-干过渡季节偏移;范围更广:从热带稀树草原向热带森林地区蔓延。因此,通过森林保护和防火措施可以有效减缓热带地区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之间的正反馈压力。
其他文献
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曾经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而应用数学,对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晨松来说,正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一场正在不断完善的完美“婚姻”。他认为,应用数学的目标是要“直接或间接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不仅如此,他还说:“用应用数学来服务社会承载着我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偶遇“优化”,人生抉择  1998年,张晨松在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王瑛与黄文俊研究团队,对淫羊藿类黄酮合成及其调控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在挖掘具有调控类黄酮合成途径的MYB转录因子中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发表于《植物细胞报告》。现代药理学已证实淫羊藿中草药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类黄酮化合物,特别是C8-异戊烯化的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研究鉴定了具有调控黄酮醇合成途径的MYB转录因子EsMYBF1,其基因表达模式与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内主要活性成分的积累模式有很
人生总有某一种能量在那里闪烁着光芒,我始终相信那是一种气场的存在,它感染着每一个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重要的是对事业要执着。”金涌院士这样说,说话的时候,他常常下意识地将身体向前倾,轻声说:“您说,您说。”  他长期致力于化学工程研发领域,在流态化技术、清洁化工工艺等方面成绩卓著,获授权专利40多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和其他多种奖励;2006年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PSRI讲座教授
自原始社会,人类已开始利用岩石制作工具和武器,并逐渐学会在岩石中开采矿产资源,利用岩石作建筑材料,依托岩体建造地下工程,可见岩石力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近年来,岩石工程发展迅速,世界上已建成的大坝高度已达300余米,地下工程的开挖深度也已超过3000米,然而更巨大、更复杂的岩石工程还在日益增加,岩石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亟待发展。  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石在外界因素,如荷载、水流、温度、化学
方敏,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自然杀伤细胞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免疫遗传学专业,博士,美国福克斯肿瘤研究中心,博士后,专长于利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对抗传染病、肿瘤等研究,并在此领域有多项重大发现,首次发现NK细胞功能随小鼠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直接导致小鼠丧失抵抗病毒的能力发现NK细胞活化受体CD94—NKG2E识别并特异性杀伤鼠痘病毒感染的细胞以控制病毒感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相比人为记录的历史而言,地质是更忠实的记录者。它不但忠实,而且古老。《逍遥游》有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然而与石头相比,此大年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地球上已知最古老岩石的年龄是40余亿年。  由岩石和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地层见证着地球经历过的各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包含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人类就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离子液体与石墨烯、气凝胶等一同入选了“21世纪全球十大创新性材料”之列,它不但于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还在药品、食品、日化美妆和医疗保健等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2019年年初,我国研发的离子液体微电推进器,成功完成了多次在轨点火试验、微电推搭载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在立方体卫星平台开展离子液体微电推进空间验证试验的国家。  “离子液体
1957年9月,李加纳出生于四川省万县市。那时,正值非洲大陆加纳共和国独立,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父親给他取名为加纳。  岁月如歌。如今,年近六旬的李加纳已经声名远播。这一切都归因于他挚爱的科研事业——油菜遗传育种。历经30余载,李加纳率领团队先后培育出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渝黄1号”“渝黄2号”“渝黄4号”和“渝油28”,这4个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确立了我国甘蓝型黄
雾霾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很多城市都会被连日的雾霾笼罩。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情侣逛街走,必须手牵手;撞上树和柱,被迫暂松手;过了树和柱,不见情人手。”……一大波的段子也由此而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应用的普及,如何让计算机
北京大学李本纲研究组首次全面评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及其时间变化趋势。  研究对目前已知的10种气候胁迫因子模拟分析结果(1750-2010年)表明,中国排放对全球辐射强迫的相对贡献为10%±4%,远低于中国近年来人为活动排放的全球占比。  全球气候变化的胁迫因子主要包括长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短生命周期的大气组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由于各类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加上模型产生的差异,导致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