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dianjusd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把“势”字放在《力部》,解释为“势,盛力,权也。”指由权力带来的一种力量、影响力,可见在许慎所在的东汉时期,势的概念已然与政治密不可分,这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治世理论争鸣的结果。
  
  “势”在春秋时属于战略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孙子•势篇》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指力量在特定的时空内形成的一种待发状态,强调从整体上对势进行把握。而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用兵之道绝非一成不变,还应区分不同的势,“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转原木于万丈之谷” 体现的是一种地势和速度势,而“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体现的是一种必胜的气势。“形势”这个常用词语也是由此演化而来,它本是古代兵法中的常用词,“形”通常指阵法,“势”指士气,形是静态的,由外而内;势是动态的,由内而外。掌握了形势,就达到兵法至高境界。到了战国时,“势”字的用法与解释开始向政治倾斜。战国时期的“势”也写作“执”,郑玄注:“势,执位也。音世,本亦音势。”《韩非子•难势》也曰:“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执位”的意思是“处于优势地位”,是先秦时期“势”字的通行观念。法家韩非子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产生的前提,必须存在差异性的位置关系,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才会形成某种政治局面,而“势位”就是在认清大局的前提下,确认的最有利于事物发展趋势的某一个位置,即优势地位。优势地位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具有了某种控制力量,从而拥有了对他人行使权力的资格。秦朝大一统后,注重法家思想,“势”的政治含义更是深入民心,尤其得到士阶层的重视。
  
  “势”往往与“时”联在一起用,是谓“时势”。在这里“时”指时间,“势”指各方力量随时间而演变的格局,势随时易。秦末群雄并起,刘邦先入咸阳,许多人劝他称王,可张良却坚持势未到,不可轻易称王。到之后楚汉相争,刘邦终成汉高祖,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历史的走向是很多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力量不能左右,一个人被推到历史的前台,除去其自身因素,天时、地利、人和都必不可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