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地流淌在历史中的“京味”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姓“舒”分解写法,合有“舍弃自我”之意。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作品俗白而雅致,有浓郁的市井气息却不落于俗套,语言声色兼备,塑造了众数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本文中,笔者着重从《骆驼祥子》《茶馆》《月牙儿》三部作品中探究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和思想题旨。
  关键词:平易通俗 俗而能雅 旧社会 悲剧 人性。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会感受到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老舍式”京味
  最初开始读老舍先生的文字,是源于他文字中透出的恰到火候的市井之气,仿佛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龙气,只听得机敏的言辞滚滚滔滔,找不到生命激潮的涌动;文化程度低的,便不分场合耍弄机智,每每堕于刻薄和恶劣;再糟糕一点的,则走向市侩气乃至流氓气,成为街市间让人头痛的渣滓。”余秋雨在《上海人》中所述的这段话极好,老舍的文字恰在这两者之间。
  老舍这种通俗明白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市民语言(尤其是北京市民语言)和民间通俗文艺的熟悉和热爱,他大量运用北京方言中俗白浅易的口语,并加以加工,从而使得“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制出白话的“原昧儿”来,也因此老舍被称为白话大师和人民藝术家;与此同时,他也不是简单地追求俗白,在措辞方面更是追求雅致,成功地把文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干净利落,鲜活纯熟,方得到各种阶级、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喜爱,实为难得。
  另一方面,老舍作品广为人知的特色就是浓郁的京昧儿。《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昧儿。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当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了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二、“老舍式”幽默
  老舍先生作品中还有一个主要的语言风格就是幽默,不过个人认为这种幽默在本文探究的三部作品里没有突出的体现,除了茶馆中各色人物一些京范儿的口语,如刘麻子的一句“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还有小唐铁嘴的“大英帝国的烟卷儿,日本的白面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福气不小吧”,王利发的“我是西瓜皮擦屁股,还越擦越黏糊了”,诸如此类,在《茶馆》中体现出的这种幽默感,不像是老舍一贯的温和幽默,而是夹杂着口语的粗俗和辛辣的讽刺。老舍说“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也是不可否认的”。老舍给予他们适当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揭露出他们身上的癣疥,以便治疗,用心可谓良苦。
  三、“老舍式”悲剧
  除了老舍先生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的北京,他作品中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更可以说是照见了旧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笔者从选读的三部作品中各选取一位逐一进行剖析。
  祥子是一位典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车夫,但他的身上具备很多劳动人民特有的优点。他善良质朴,爱劳动能吃苦,在前期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坚韧且具有达观精神。平常他虽然仿佛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也蕴藏着作为劳动人民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这是他生活的全部理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他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正是因为如此,他在虎妞的六十辆车作陪嫁时,拒绝成为她的玩偶。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老舍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了他的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但与此同时,祥子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身上也同时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目光,他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解放自己,他这种对于“获得一辆车”理想的执着追求可以说是可悲的,更可怕的是,这种过于盲目的追求使得他无视身边和他相同身份的人的悲惨遭遇,接着这样的无视造成他没有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也就重蹈了和旁人的悲剧。更可悲的是,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他骨子里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和意志力的衰弱使他最终堕入了流氓之列。这不仅是祥子的悲剧,更是以他为首的众数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
  除了骆驼祥子之外,作品还刻画了刘四、曹先生、二强、老马小马、小福子等形象,他们都是当时市民的缩影。
  与《骆驼祥子》不同,《月牙儿》反映的是旧社会女性的悲剧。老舍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善良同时拥有宝贵进取精神的女孩,然后将她一点点撕碎,融入迫不得已的黑暗,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女主人公,但悲剧本身更说明,实则是在这个时代人的奋斗扭转不了大环境的黑暗。“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文中的“我”第一次看到月牙儿是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年少的“我”觉得月牙儿中带着寒气。在这之后的许多岁月,“我”每次看到闪着寒光、枯瘦的月牙儿时就会想到父亲,想到和母亲去父亲坟前痛哭的情形。这时的月牙儿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冰冷而无光。在之后的许多年里,老舍先生通过“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看月牙儿的不同心情来反映时代社会和“我”与母亲的改变。月牙儿不仅与个人命运相联系,在月牙儿的亘古不变中,它也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命运。这个破旧腐烂的社会就像月牙儿一样,世世代代、长长久久都浸在泪渍中泛着惨淡的光的形象,而这也是时代的模样。
  同样通过时代变迁来展现人物悲剧的还有《茶馆》,不同的是《茶馆》中的语言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可以说能够让作者根据不同的语言来辨别不同的人物。王利发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为了生存过早地走向了社会,所以他的社会经验是非常足的,也可以说是一名社会上的老油条了。他知道只有见人多问好、多请安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能够将茶馆经营下去他不得不每天都以笑脸迎人。所以王利发的语言运用就十分形象到位,上面提到了王利发是一个顺民,所以王利发说的话就比较温和,经常劝阻顾客莫谈国事,他经常说:“在界面上混,人缘是顶得要紧,他十分信奉老辈儿留下的忠告,见人要多问好,要多用笑面迎人”。这就鲜明地表现了王利发的性格特点。还有他对秦仲义说的:“还是您心疼我”,这一句可以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利发对秦的恭敬,很好地表现了王利发作为小人物谁也不敢得罪的特性,同时也拉近了与秦仲义的关系。还有对于秦仲义的语言运用也是十分形象的,例如为了表现秦仲义爱国的特点,他对身边那些不合理以及不平等现象也能及时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阶级属性同时对于整个社会却不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个社会大环境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就是在这种不能很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里每个人的表现却各不相同,从每个人的说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特征。
  从上文得出老舍先生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以小见大、将人物结合整个社会背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反映人物形象,这其中老舍先生最常用的便是将人物紧贴时代,所以与其说他写的是一群人,不如说他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在观察和揭露这个时代的真相,然后写下的是一整个时代。
  这个时代粉碎了祥子这一类企图通过劳动获得独立生活的底层人民的卑微理想,逼迫得很多妇女仅仅为了一个馒头沦为暗娼,爱国者和处事圆滑者在这个时代里无法站稳脚跟,老舍先生绝不是在讲述悲剧本身,也不是在宣扬宿命论的观点,而是通过一部部作品、一位位人物形象去热切地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哀现实,去控诉在一个时代腐朽外壳下人如何匍匐求生,他的作品更像是一面明镜,叫我们站在镜前就能轻而易举地窥测那个旧时代。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创新,以皮雕工艺在建水紫陶茶具设计中的创新探究为例,以非遗“1 1”的思维将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结合运用在茶具设计中,是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才能使非遗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期待通过注入不同传统工艺的现代产品设计,展现非遗“1 1”的材料之道、工艺之道、传承之道、工匠之道。  关键词:
一位诗人说,没有什么比花儿更适合寄予情思。申琳见槐花飘香,一串串小花,把其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孙江月漂泊在外三十年,风雨人生总忘不了儿时的经历,那唐干花的姿色,那唐干果的甘甜,那唐干酒的滋味,那山民采摘的虔诚与辛劳,于其心中永生不灭;暮年的孙犁,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其内心的惆怅……   槐花飘香  申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
摘 要:“五四”以来,书写姊妹关系的文本一直不缺,然而姊妹关系特点与作家创作追求的内在关联,却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半生缘》《米》《镜中姐妹》中的姊妹关系大相径庭各具特点,而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关系也相应地具有姊妹关系的特点,并且逐一印证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小说中姊妹关系有着特别意义,是探索作家作品的新视角,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姊妹关系 人物关系 创作思想 新视角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出现于
摘 要: “刘备虚伪”的论断历来有之。一则印象批评鼓励思辨,事件分析支持个见,两者结合易催生怪论;二则个案分析,不注重形势变化,不从整本书意蕴入手,易走偏锋。若从元阅读理念解读,结合三国意蕴分析,刘备不是虚伪是成熟,是深谋远虑、忠义无双,但也是充满了仁君圣主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刘备虚伪 三国意蕴 小说形象 印象批评 悲剧意味  随着《三国演义》进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选项,“刘备虚伪”的论断再次
摘 要: 本文借助斯多葛主义以重塑《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能保持“重压下的优雅”的英雄形象,将该小说的背景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分析凯瑟琳以战士、恋人及现代人三重身份受到的“重压”,说明其如何斯多葛式地保持“优雅”,以探寻凯瑟琳身上潜藏着的品质。  关键词:英雄 斯多葛主义 《永别了,武器》 凯瑟琳  一、引言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女主角凯瑟琳自诞生之初就吸引了许多关注,而这些评价按时间顺
摘 要:播音主持在文化传播中属于中介的角色,对受众而言其文化传播的担当是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状态中,而对前设的编导而言,播音主持要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完成播音任務,内涵的价值体系约缚着播音主持的行为表现,同时播音主持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扮演的角色与潜在的文化价值体系相吻合才能够实现播音效果的最优化,通过文化与角色的衔接可以将两者各自的特性表现出来,彰显播音主持这一活动所弘扬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播音主持
摘要:《芦苇花开》是诗人李强所创作的一首富有哲学意味的现代诗歌。以芦苇为主要意象进行想象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求之不得的哀伤以及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芦苇”作为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诗歌共分为五个结构段,主题和情感的一致性将诗歌串联起来。整首诗歌意象众多,情感丰富而细腻,思考富有哲学意味,值得品读一番。  关键词:李强 诗歌 芦苇 哲理  《芦苇花开》是诗人李
摘 要: 运用凝视理论,解读《啼笑因缘》中何丽娜这一角色作为他者所承受的双重男性凝视,分别阐述小说世界中的男主角视角与现实世界中作者和读者的联合视角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塑造作用,进而探析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的批判价值。  关键词:《啼笑因缘》 何丽娜 张恨水 男性凝视  《啼笑因缘》作为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的成熟之作,在获得广大读者青睐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被当时的社会意识塑造,即是说一部成功的畅销作品
摘 要: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云:诗和画同属艺术。基于诗歌和绘画之间不可隔离的紧密联系,在诗歌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会在无意间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的解读相结合,甚至有时会给诗歌配上相关的绘画作品,从而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全面解读,又在无意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联想思维。在现在语文课本中已经选入了许多诗画结合、意境悠远的古诗,其中王维的诗歌堪称诗画结合的经典。本文则以王维的诗歌为例,从由画解意、由画悟情
2021年4月10日晚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七期节目上出现了一位特殊的选手,她是该节目开播以来的第一位盲人选手,并以足够精彩的表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绽放了光芒。她叫吴幽,是成都特殊教育学校高三年级的学生。  2001年6月,吴幽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厂溪镇。吴幽刚2个多月时,家人喊她总是没有反应,后来就发现她的眼睛有些异常。去医院检查诊断后,得到的结果是,她因先天发育不良,而导致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