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一 值得品味天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d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极爱读诗!
  点一盏小灯,泡一壶清茶,品一首古诗,于我,是最惬意的享受。追寻诗歌的灵感,寻觅诗人的情怀,我仿佛看見天上洁白的云,地上枯黄的叶,塘中清丽的荷。品味诗词的旅程中,美丽的故事,动人的诗情,波澜的人生,还有那恍如隔世的梦,时常使我深受感动。
  柔美的夕阳里,我访到了弃仕归隐的陶渊明。他淡泊宁静,孤芳自赏,带来了缕缕菊香,保持着与自然相合的豁达心境。他有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他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他绽放着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恬静的月光下,我幸会了仙风道骨的李太白。他独爱美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他山中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他用一只妙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向往的境界驶去。
  悲号的秋风中,我遇上了独自登高的杜子美。垂暮的才子,面对着国仇家恨、鸟泣花残,浅吟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低着头,弓着腰,一点一滴地细数黎民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景。走进流光的倒影,他将碧绿的溪流融进了昏迷的旧梦,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独自饮下和泪的浊酒。
  我喜欢读诗,喜欢品味那些绝妙的文字背后令人唏嘘的生命。那是盗来的火种,是吹开雾霾的强风,是值得感悟的灵魂。我喜欢读诗,我在丈量诗人灵魂深度的同时,也拓宽着自己生命的广度。
  【满分赏鉴】
  1.描写细腻,语言优美。作者将自己在品读古诗后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善于捕捉触发心灵的瞬间,文笔清新而优美,如“在汪洋恣肆的诗海中,他用一只妙笔作舟,以一片淡然为桨。朝着他所向往的境界驶去”,将豪放不羁的李白诗意狂发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此细腻的描写,不仅画面感十足,而且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极具情味。
  2.意境深远,别具深意。文章意境深远。作者品味古诗,不止领略到陶渊明、李白和杜甫三位诗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志向,更感悟到他们不朽的诗魂。而文末作者言及“在丈量诗人灵魂深度的同时,也拓宽着自己生命的广度”。这又使得文章不止于品味古诗,更像是在品味生命,因而具有丰厚的底蕴。
其他文献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在当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路径多种多样,而巧用红色资源、延伸德育路径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以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努力探索本地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德育路径,以拓宽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内涵,培养更多合格的新时代的学生。尤其,对地方学校而
摘 要:《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的可信编年史,《春秋左氏传》为其作注。《左传》不仅生动再现了历史,为我们构筑了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框架,同时还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作为“叙事之最”的《左传》在叙述语言、材料剪裁、行文逻辑等方面都堪称叙事典范。鲁桓公六年楚随交锋,仅此一事便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以此为例,能够初步探寻一些关于《左传》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左传》 叙事 楚随交锋
摘 要:这位现世的罹难者、孤凄者终于再次梦醒,再次面对“人生如梦”“人生无意义”的残酷现实。不止如此,在本部分中,我们看到她似乎根本没有回归现实,或者说她的生命、她的叙事此刻只能存在于更悠远、更深长的往昔梦境中。如果说前面锺书许“我”的那个万里长梦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做梦,那么,此刻的重温可就是先生有意的选择,固执的坚守,是以昨日之是反衬今日之非,以见出人生的没有意义,以见出“往昔”的不可再得,或
摘 要:《废都》作为出版后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其女性形象却极少有人专门论之。小说中最主要的女性人物便是唐宛儿,本文试通过作者理念的践行者、庄之蝶之镜像和小说之结构关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唐宛儿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废都》 唐宛儿 人物形象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出版以来,历经坎坷,赞骂者皆有,庄之蝶是其中的主心骨,通过男性主人公庄之蝶来论说其中的主题思想的更是不计其数,但在文本中和庄之
秋天,是一首精美而又婉转的诗。碧水映晴空,清夜画月明。盈一杯婉约,将一笺心语吟成满纸风情,听斑驳的印痕诉说着秋水长天的故事,轻叩一扉木门,问:“时代变迁,有何不变?”   秋阳杲杲,踏着一路晨露去往那熟悉的小巷,也曾听闻“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此等香味却是满含质朴与甜美。   “外婆,我来啦!”我从门后探出脑袋,外婆应声来答,脸上的欣喜早已溢出,唤着我的乳名:“来啦,我正煮粥呢,快来尝尝!”我闻
摘 要:李宗仁,民国时期最后一位代总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1949年,国民党战败,李宗仁前往美国。1965年7月携夫人回国,并在临终之前,留下一封遗信。这封信包含着对祖国统一的希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肯定,也包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期盼。这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件。  关键词:李宗仁 遗信 蒋桂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遗言是一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需要有学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在当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导致有效地培育孩子受到了限制。作者以家校合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阶段;家校合作;家长配合;实施对策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突飞猛进。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还有不少家长受到传统教育理念
摘 要:林海音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为数不多的小说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这些作品或多或少与林海音的北平生活相关,既生动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风采古韵,又细腻地刻画了北平人的人情物事,身为“异乡人”的她融入了北平这座古城,尽显其特殊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林海音 人文关怀 异乡人  林海音被形容为“台湾的半个文坛”,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她先后担任《联合副刊》的主编,编辑《纯文学》月刊及《纯文学丛书》,提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主人公马骥人生经历的梳理分析,探讨了在权力、财富、爱情的追逐过程中,蒲松龄“世情如鬼”的深切体验,揭示了作家在对抗苦难命运时遭遇的人生幻灭,为《聊斋志异》具体作品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幻灭意識 心路探析 文化特质  生活的坎坷、科场的淹蹇、创作的艰辛,无疑成为一道道附加在蒲松龄身上的枷锁,如何在这苦难的人生中获得解脱?一直是作家在《聊斋志异》创作中追寻的问题。从这个角
摘 要:受成长阅历和生活习惯影响,电影艺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鲁迅的文学创作,这也是有迹可寻的。而《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文本样式更具故事性和空间性,这就为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的融通提供了可能。因此,以解构电影的方式来解析《故事新编》,会发现其中的“剧本”“画面”与“声音”均以别样的面貌展现了出来,从而反映出鲁迅深藏不露的“电影导演”艺术。  关键词:鲁迅 “电影导演” 《故事新编》  一、作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