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劳动"批判的真实语境

来源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Misreading of the true context of Marx’s “Labor” criticism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western scholars escape from the social critical theoretical materialism. In the Marxist system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the critique of “labor” is the overall orientation in the realistic logic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First, labor is the perceptual activity, the formation of labor concept and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Second, the reality of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relations is the main basis of Marx’s “labor” criticism, labor is precisely the reality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the carrier of history; third, the history of labor activities The essence of transcendence is the realistic solu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not the non-labor esthetic setting.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是企业长寿、基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文化的产业化程序进一步加大。而文化产业
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的历
要加快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强省”建设,浙江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率先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强化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扎实建好一批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它是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努力探索的成果.马克思晚年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被公认为经济学中最著名的方法论杰作.其核心论点可概括为:(1)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唯一方法是将理论的预测与经验相比较;(2)理论越有意义其假
中江兆民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是他的国际政治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政理"、"政术"和"政俗"三个角度可以全面阐述中江兆民的日本国际政治发展战略.中江兆民在中期仍然是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拟定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
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在性质、使命和目标等方面是根本不同的,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根源、阶级根源也是不同的,并非“同宗、同根”的关系。 The Communist Party
作为描述经济发展总体性质和特征的一个概念,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系统由当前状态向理想状态或目标状态进化需要遵循的规范,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