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创业教育实验,选取了我国9所知名大学进行实验试点。但是,国内高校仍没有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论。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很多学校试图寻求切实可行的举措,从理论探索到实际操作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比如:照搬照抄现成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与学生创业有关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创业知识匮乏,尤其是财务知识;学生创业项目有待创新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面对这些问题,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培育特色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新体系,每个专业开设两个毕业出口,一个方向是正常的就业出口,另一个方向是创业出口,对适合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侧重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业精英班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抛砖引玉。
  1.建立“一机制”“一平台”“双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建立了由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实践平台和校企“双导师制”,完善“一机制”“一平台”“双导师”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机制:由教务处与招生就业办公室合署牵头,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和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
  一平台:学校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南铺北店”微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多专业综合训练平台)等作为训练及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平台。
  双导师: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即学校专业教师加企业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和持续帮扶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学校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精英、创业人士作为创业导师,使创业学生能够得到有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导师指导,不断完善创业导师制度。
  2.落实“四到位”要求,实施创新创业学分保障制度
  机构到位: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建立了由教务处与招生就业办公室合署牵头,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和二级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人员到位:由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等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員、双导师和就业干事等,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与教学团队。
  场地到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近700平方米,同时配备就业创业服务大厅。
  经费到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经费约5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约50万元,每年核拨20万元作为学校学生创业资金,用于扶持学生创业。
  学校实行创新创业实践转换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专利、创新创业大赛荣誉(校赛1—3等奖以上)每项可替代选修课2学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经学校认定,可转换为毕业顶岗实习学分。学生创业可保留学籍8年。
  3.构建阶递进融入式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依据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等,以培养财经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文化引领、强化实战、创新发展”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见下图)。
  (1)学校形成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 技能培养 创业实践与孵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年级:全面开设《创业基础》(慕课)必修课,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兴趣,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衔接,覆盖率100%。二年级:与专业融合进行专业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训练。以公选课形式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如《创业管理》《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互联网创业及营销案例》等。立足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引入合作企业共同开设选修特色创业班。三年级:安排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综合实战训练。如学校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Virtual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这是一款多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开设相关课程,以创业为主线,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创业训练为主,在虚拟环境下支持由学生自己组建公司,完成企业创业、生存过程,在该过程中,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2)学校探索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年级:通过观摩学习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友创业企业、开展创新创业讲座、举办创意大赛等方式,学生参加这些活动都可计入创新创业学分。二年级:学生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参加创业精英班系统学习,提炼有创意的项目配套创业基金,进入企业创业实战训练营。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实战,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团队可提交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申请,通过创业大赛或竞标评审,进驻创业孵化基地,由创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培养经贸学子企业家精神
  (1)建设创业就业式文化校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学校成立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创建“三企”(企业家、企业、企业文化)进校文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敬业、奉献、诚信、担当”品质的“企业家精神”,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曾入选教育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典型案例,是海南省唯一入选参会的高职院校。
  实施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创新教育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打造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分为课外职业素养教育和课外职业能力教育两个模块,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   每年5月份定期举办“创业教育月”活动,内容包括举办就业创业系列讲座、创业大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校友创业经验座谈会等。近两年学校共举办就业创业系列讲座等各类活动40多场,万余人次参与活动。
  此外,学校积极利用政府的创业培训优惠政策,开展“SYB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毕业生一半以上参加免费培训和指导,受训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创业知识与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2)开班授课,培养校园创业实战精英。为了扎实推进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打造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思想素质、较强业务能力的创新创业青年大学生骨干队伍,学校举办了关于“青年创新创业专项培训项目”的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通过提前精英化培训,培养了一批创业积极者的基本创业本领,让他们比同龄人具备超前的创业意识、扎实的创业知识和企业家精神,为后续创业大賽储备了人才。
  (3)选树典型,挖掘校园创业黑马。为了在大学生中选树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进一步推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学校每年开展“校园创业先锋”评选活动,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青春海经贸”对候选人进行了事迹展播和开展线上投票。通过组织颁奖典礼和创业分享会,扩大了此次活动的宣传范围,在校园让身边更多的青年种下“创新创业梦”。
  (4)组建社团,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学校重视创业类社团建设,先后扶持建设了创业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未来儒商协会等8个创业型专业社团。2016年9月,校团委成立了创业实践部,大力支持建设的KAB俱乐部正式运行,并与省外各大院校的KAB俱乐部开展了相关交流与互动。2016年学校各类创业社团举办各类活动40多场,会员累计达到1000人次。
  (5)孵化项目,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2011年6月,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第一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即学生澡堂一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陆续建成第一教学楼学生微创业孵化基地“南铺北店”线下体验店和第二教学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总面积达到690平方米,截至目前一共有30多个团队入驻。
  为进一步提高孵化项目的质量,学校将在综合实训楼计划建设8~10个以各专业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届时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将以多样化的孵化模式运作,吸附多种创业要素和资源,依据学校特色,把产学研成果、大学生创业者、资本、市场、创业导师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提供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即提供创业项目挖掘、创业过程辅导、项目引资推动、孵化基础支持、企业管理咨询、学生活动服务、创新创业导师师资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真正地服务好大学生创业。
  经过不断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笔者学校形成了“体制机制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和创业文化熏陶”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典型做法和特色经验,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带来了突出成效。
  课题:本文系201 6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学科视角下“融入递进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 6 65)、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 5年青年教师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科研项目《跨学科“融入式”创业教育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201 502)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通过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对学校招生就业的重要意义,为提高中职技工院校的办学能力、改变中职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订单合作 文化互动  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企业参与学校教学  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是一所跨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绍兴市职教中心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从教师、课堂、特色、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依法治疆 内地新疆中职学生 法律意识教育  内地新疆中职班(简称内职班)学生是未来新疆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切实提高其法律意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的通知》精神,及时行动起来,制定并实施了《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技能脱贫攻坚工作方案》,通过依托技能帮扶、开展精准扶贫、保证学生无忧入读等方式
摘要:钳工实训课程教学通过引入学生兴趣性较高的工程实践项目——指尖陀螺作为课程实施载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完成了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本文对基于工程实践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从项目载体选择、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并提出了课程改革需要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实践项目 钳工实训 教学改革  课题:本文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辅导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切入“善治”的理论观点,重点探讨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善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善治 工作课程化 策略  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24号令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
摘 要:本文以福建莆田学院工程实训中心为例,结合莆田学院工程实训中心的运行情况,从建立以金工、电工电子、数控基础实训为主体的工程实训平台和搭建多学科融合的科技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建立以大工程意识为背景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训平台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实训中心 建设理念 三大平台  课 题: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11205)研究成果。  
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职业院校,对其“教学工厂”“无货架期”“无界化”等办学理念,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同时其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也让学习者受益匪浅,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提供了借鉴,本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了重点阐述,对其办学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生 办学  办学质量来自学校管理。管理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年,认真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各项工作,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意义深远。在此结合笔者主持的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湖北省行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H125YH69),谈一谈高职院校“十三五”学生工作规划思路。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1.学院发展所需  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学院要主动地
近日,在第44界世界技能大赛云南省选拔赛砌筑项目中荣获佳绩的建民系学生朱玉港、刘戈平,受邀参加在丽江市举行的《中国大能手》第二季的《超级砌筑工》比赛。  《中国大能手》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宣传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平台,旨在通过中央电视台强大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寓教于乐,为各行各业顶尖技能人才搭建实现梦想、走向世界的技能舞台,激发广大劳动者增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争当技能人才的自豪感,在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如皋市技工学校位于具有“教育之乡”美誉的江苏省如皋市,该市具有江苏省一流的国家级重点职中,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江苏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两所。以前每逢招生之际便是如皋市技工学校“磨难”之日,为摆脱夹缝中生存的被动局面,学校依托隶属于如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特有优势,自2012年起,采用错位发展办学模式,努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特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