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li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点上,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情感培养兴趣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当我们接手一个新班时,不要急着讲新课,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师生的自我介绍,让老师和同学互相熟悉。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每位学生,对每位学生的情况甚至个性大致有个了解,为以后的因材施教奠定基础。教师还可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观察学生时多采用环视和注视相结合的办法。环视使得每个同学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因而能专心听课;注视可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既代替了口头批评,又不伤害违纪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他同学,一举两得,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都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帮助。在第一堂课中,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及时把自己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取得学生的认可,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完成上面步骤后,再向学生介绍本课程要学习些什么,让学生了解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且情景设计要新颖,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例如:我们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就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从前有个寺庙,庙里住着大小和尚100人。每天他们吃100个馒头,其中大和尚每个人每天吃3个,小和尚是每天3个人吃一个,请问大、小和尚个多少人?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和生活相关的例子,贴近生活,发生在身边的问题,同学们同样感兴趣。
  三、创新改革,调动兴趣
  以往的教学方法,满足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能够主动探究,思考,被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即可。殊不知,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学生的创造性被抹杀,探索精神被遏制。课堂45分钟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回很疲倦的。有了多媒体以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用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
  四、联系实际,提高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他们发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如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黄金分割”法是人们所熟悉的。它是数学和谐美的具体表现,它在科学技术与艺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按黄金分割数构造的图案给人以美的享受,动听的音乐具有黄金分割数的节奏。
  五、重视操作,增强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总之,我们要循序渐进,采用不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新的认识、系统的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只有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数学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数学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新课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主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自主建构新知。学生从心底明确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再加上教师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不但增强了学习动机,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新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积极的数学观。为今后知识的建构打下了积极的情感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而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是北宋初期重要词人,著有《珠玉词》。燕归来”千古流传。可见这首小令甚得世人喜爱。今天我们就走进晏殊的《浣溪沙》,从美学角度去探讨以下它得以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内容的含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作文课的内容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摸索出新材料作文审题的一些方法,首先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来默读大屏幕上的一则材料作文的题目。  见PPT  作文题目展示如下: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爱上意外  从前,有个人想开辟一个花园,他
期刊
【摘 要】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向型企业迅猛增加,全球化经济趋势的脚步加快,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也在逐年增加,在对外交往中如何展现一个企业的良好文化,以及如何给外商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全部体现在一份通俗易懂的外贸函件中。  【关键词】 对外函电;忽略;事项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H【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一、 电子邮件中容易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教师带来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脱离生活多、联系实际少,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机械训练多、有效实践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当今,初中学数学教育中,与人为本,大众数学和问题解决的现代教学思想已成为一个热点,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检查、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等效的观点正确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通过实验体验分力的方向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的;  (3)能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能运用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