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详解PM2.5:可进入肺泡全面影响人体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PM2.5虽然个头小,但是对空气质量的破坏性却是最大的。有人说,这样的大雾天气就是因为大气污染的原因,PM2.5难辞其咎。那么大雾天气真的和污染有关吗?PM2.5到底有多可怕?中国之声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
  首先要区分灰霾和雾霾天气
  大雾天气到底是不是空气污染造成的,潘小川給予了否定的答案。
  潘小川:“我看不一定是大气污染,倒有可能跟气候变化或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系,北京地区现在温度相对增高,湿度在增加,雾还是和湿度有更大的关系。”
  钟南山指出,首先要区分灰霾和雾霾天气,我们所担心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在灰霾天气下。
  钟南山:“灰霾天气相当大的部分还是和污染有关系的,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工厂散发出的挥发性的氮氧化物,燃烧石油产品的废气等等,但是它需要一些条件才会形成很明显的灰霾天气。雾就是由于气温的关系,湿度比较高的话变成雾气。”
  PM2.5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影响
  PM2.5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钟南山直言不讳,这个大小的颗粒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钟南山:“5以上的话就到气管支气管,但是5以下,特别是
  1微米到3微米的话,就会进入肺泡里去,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都会有影响,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
  如果用潘小川教授做过的一个调研来举例,我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PM2.5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话,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
  潘小川同时指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不是颗粒物本身,而是颗粒物上吸附的化学物质。
  潘小川:“实际上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恶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作为衡量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从1996年起,PM10被纳入我国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今年以来,PM2.5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及讨论,钟南山指出,官方发布数据与民众自身感受的巨大差距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统一的监测标准。
  钟南山:“灰霾的天气越来越严重了,影响到人们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这个提出来是很自然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关部门认为大气的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引起公众的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大家评判的标准不太一样。”
  名称解释: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还不到人类头发丝的1/20。
  
  
  (来源: 中国广播网)
  
其他文献
为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列车显示器软件开发成本,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inux Qt平台的显示器表盘控件。在Qt4开发环境下,通过继承QWidget类,将QLinearGradient类、QPainter类、QLa
探索放电电压对经液相等离子体电解渗氮(Plasma electrolytic nitriding,PEN)技术对处理过的活塞环改性层硬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测定经不同放电电压处理的PEN活塞环渗层微
为确保果蔬品质、延长储存期和货架期,采收后快速预冷去除田间热是冷链物流的关键环节。装有内部衬垫和产品的包装箱内部结构复杂,导致严重的冷却异质性。着眼于内部衬垫设计
最近一期全球超算五百强季军得主“星云”的研发商——天津曙光计算机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裘效轲日前表示,曙光公司目前已承建了成都、无锡、北京、大连、东莞五地的云计算中心
以双筒式减振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结合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减振器复原和压缩行程的阻尼力输出模型。以正弦激
在电能计量装置中,当电压互感器(PT)二次断线时电度表所计的电能值将不能反映真实电量。对此分析并得到在PT二次断线时电度表测量值与实际消耗值的关系。
这款网状救生圈相互之间可以通过磁力吸引,在遇到海难时把众多遇难人群聚集在一起。这款概念设计旨在提高沉船救援的效率,同时,当众多遇难者们聚在一起时,还可以互相鼓舞士气,增大
开发了一种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搭建的煤矿实时监控系统,论述了原子事件被数据处理平台调用,实现复杂事件处理,满足终端企业级用户要求的过程。最终实现对井下作业的可视化管理,提高矿难发生时的施救效率。通过在煤矿上的实际应用,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并为类似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