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的学生在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但在高中学习时仍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导致效果很不好。本文就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消除障碍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就听说物理是最难学的的科目,一开始就对它产生了恐惧心理,还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沿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结果造成成绩很不理想。这些情况的原因何在呢?在此就将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一些方法介绍一下,希望对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弄清初中、高中物理的区别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明确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少,问题简单化,课堂上要讲的概念规律含义少,更多的是讲解例题和进行练习,教学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学生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初中物理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记规律、死记公式,多做一些题,考试成绩就没有问题。因此初中学生可能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不会看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的习惯;而高中物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堂密度较高,各部分知识前后联系较紧密,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有些规律、概念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判断、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幅度提高,高中学生难以一下子适应。二、正确引导高中生消除心理障碍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时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听就懂,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刻,掌握不够全面。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上升。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做好物理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就是“人们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在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中学物理教材上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多安排一些实验,授课时以教师起主导,学生起主体为原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样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点拨启发学生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长久坚持,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慢慢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學习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能力的获得是在运用知识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清物理规律,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每一个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
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研究与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程序、办法。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科学方法,既有一般的逻辑范畴的归纳方法、推理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又有较为特殊的科学范畴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模型方法、科学假设方法、对称(守恒)方法等。物理知识(概念、规律与原理)只是这些方法运用于物理研究后的“形式化”产物,方法活跃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改进人的能力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法是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在教学中不让方法的教育价值流失,就应该特别注意物理概念的归纳过程以及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的教学,要充分展开这些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
六、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物理规律的习得过程,教材中特意设计成了探究式的实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论相比,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培养一种能力。
教师不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能一直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更不能一直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个人能力、兴趣及成长环境)和学习需求等要素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消除障碍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就听说物理是最难学的的科目,一开始就对它产生了恐惧心理,还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沿用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结果造成成绩很不理想。这些情况的原因何在呢?在此就将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一些方法介绍一下,希望对学习高中物理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弄清初中、高中物理的区别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明确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区别,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少,问题简单化,课堂上要讲的概念规律含义少,更多的是讲解例题和进行练习,教学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学生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初中物理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记规律、死记公式,多做一些题,考试成绩就没有问题。因此初中学生可能养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不会看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的习惯;而高中物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堂密度较高,各部分知识前后联系较紧密,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有些规律、概念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判断、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幅度提高,高中学生难以一下子适应。二、正确引导高中生消除心理障碍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时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听就懂,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刻,掌握不够全面。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上升。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做好物理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就是“人们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在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中学物理教材上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多安排一些实验,授课时以教师起主导,学生起主体为原则,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样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点拨启发学生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长久坚持,相信学生的能力会慢慢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學习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能力的获得是在运用知识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清物理规律,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每一个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似是而非。
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就是指在研究与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程序、办法。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渗透了很多科学方法,既有一般的逻辑范畴的归纳方法、推理方法、类比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又有较为特殊的科学范畴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方法、模型方法、科学假设方法、对称(守恒)方法等。物理知识(概念、规律与原理)只是这些方法运用于物理研究后的“形式化”产物,方法活跃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对改进人的能力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法是在知识获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在教学中不让方法的教育价值流失,就应该特别注意物理概念的归纳过程以及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的教学,要充分展开这些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
六、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观念的更新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对于一些物理规律的习得过程,教材中特意设计成了探究式的实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曲折与乐趣,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与科学的结论相比,教学中的探究更重视的是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培养一种能力。
教师不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能一直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更不能一直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位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个人能力、兴趣及成长环境)和学习需求等要素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