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文革”的外国人如何“造反夺权”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热情参与“文革”的外国人也很多。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期,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八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1966年8月后,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1966年8月29日,来华工作的阳早、史克、寒春、汤普金森四个美国专家,写出了题为《为什么在世界革命心脏工作的外国人被推上修正主义道路》这一咄咄逼人的大字报。大字报火辣辣的“革命造反”风格,和当时无数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毛泽东在十天后的9月8日对四位美国专家的大字报作了批示:“我同意这张大字报,外国革命专家及其孩子,要同中国人完全一样,不许两样,请你们讨论一下,凡自愿的,一律同样做。如何请酌定。”毛泽东还在“自愿”二字下,打了两点,表示重要。美国专家的大字报和毛泽东的批示立刻在全国引起重要影响。此后,不少其他外国专家也纷纷造反了,建立起“白求恩——延安造反团”“国际燎原造反队”等造反组织。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的美国专家李敦白出身名门,原是美国共产党党员,17岁开始参加工会和学生运动,支持黑人解放斗争。1946年,他在联合国救济总署驻华办事处工作时认识了周恩来,后来来到延安。“文革”开始后,李敦白成了“白求恩——延安造反团”的头头,1967年“一月风暴”掀起后,李敦白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身份参加了广播局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夺权”斗争,当上该单位“革委会”领导成员。1967年4月8日,《人民日报》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他的文章《中国文化大革命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航道》。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1968年2月,红极一时的李敦白却被当作“国际间谍”被捕入狱,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北大附中读书的日本少年村山喜二响应当时的口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想到农村劳动,但他看到郊外有“外国人不得逾越!”的牌子,不能下乡,他难过万分,于是给毛泽东写信:“要求能和中国学生有同样待遇,同样革命!”“文革”开始后,村山喜二和中国的红卫兵一起造起反来。他曾和不少高干子弟以“联动”的名义冲击公安部,被抓住受审查。那些高干子弟后来一个个都释放了,而审查村山喜二后,才晓得他是个“洋红卫兵”……有关方面不敢怠慢,急忙上报。“中央文革”下令:尽快释放!
  除了参加造反,在蜂拥而行的“大串连”的红卫兵队伍中,也有许多外国人。据粗略统计:1966年10月间,仅去湖南韶山的外国人就达3000人。他们中不少人确实崇拜“缔造红色中国”的毛泽东,当然还有许多人不过想趁此良机免费旅游。1966年到1975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到井冈山瞻仰……当时的报纸报道:他们像中国的红卫兵一样虔诚。
  免费“串连”的外国人有优先参观的特权,他们也不必像徒步“串连”的中国红卫兵走得气喘吁吁,而是有车接送。当成千上万的中国红卫兵挤得汗流浃背、脚被踩肿去瞻仰革命圣地时,外国人被送到不排队的地方从容参观。有些外国人常在毛主席故居等“圣地”咕咕噜噜地学习《毛主席语录》,早已事先准备的记者立马拍摄,登在报上的“世界人民爱毛主席的书”大照片,让“文化大革命”锦上添花……
  1966年8月后,“文革”进入到“破四旧”等疯狂阶段。红卫兵一度冲击外国驻京使馆,一些在中国任职的外国人,为显示他们比中国人更革命,更热爱“文化大革命”,也频繁地充当极端分子:有的英国人后来甚至被中国当局斥为“极左”组织“5·16”小组里的成员。
  令人奇怪的是,30多年后早为中国人唾弃的“文革”,在国外居然幽魂未死。作家韓少功1988年到美国访问时发现:这里居然还有红卫兵的后继者在公开活动!一天深夜,韩少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家电影院大门口碰到一位姑娘正在散发传单,传单印着毛泽东头像、《白毛女》剧照和黑体大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十周年纪念委员会”。
  (摘自《党员文摘》)
其他文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经过长时间的、广泛而深刻的党内外讨论后,由胡乔木负责带领起草小组完成的。它是一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历史问题做出评价的政治性文件。它是否出台、何时出台、如何出台都事关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不能不慎重考量。  邓小平、陈云是对《历史决议》的出台思考较全面深刻的中央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首次将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是中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究竟什么是社会治理?社区治理又为何特别重要?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有什么关系?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公共政
周客君  1.管理|摘去多余的葡萄(《領导文萃》2016年12月下)  贪多嚼不烂。人要懂得取舍,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白云逸  2. 人物|李斯是不是个明白人?(《领导文萃》2015年5月下)  要知止!都想登顶珠穆朗玛峰,殊不知,一旦登顶,你面临的就是两条路:原地不动,冻死;前进后退,都是下坡路。  江南一品  3. 品读|饭桌上的政治(《领导文萃》2017年2月上)
哲理的故事:  有一天,哲学家带着弟子们来到了平原。“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好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竹签,算籌
期刊
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山东将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促成至少10所高校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實训基地。(《组织人事报》)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美]N.凯瑟琳·海勒著 刘宇清译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出版  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作者理出三個相互交织的故事,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指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  性情太不合辙  左宗棠极受时人推崇,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
辽宁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贺长余指出: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问题导向”,主张“带着问题,搞建设、抓改革”。但有人易将“问题导向”等同于倒向问题,以致将一味发问转化为泄愤情绪,简单将问题产生因由、责任完全归罪当下政府、社会,完全无视问题探究与化解。“问题导向”不同于倒向问题,它虽需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但最终指向并专注于如何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深入调查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