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接再厉,不遗余力,培养全市、全省及全国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真正“得大道恩师而学之”!
【关 键 词】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德
建设一流学校必须凝聚一流教师,拥有一流教师才能培育一流学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正是这种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才使得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群星璀璨,清华也随之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大学是这样,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校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健康成长为核心,以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积极性为宗旨,全力培养高素质师资,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做法是注重“三个结合”:
一、师德与师能相结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道德情操等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其实也就是才,才必须具备德,脱离师德的师能是毫无意义的,仅有较高的师能而无良好师德的教师不配做教师。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反复抓,抓反复,着重抓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关爱
“心灵明净,爱溢天下”是昭明文化的精髓,热爱学生也因此成为昭明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成为爱的播种者,牢固树立“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的观念,以一颗滚烫的心去爱学生,爱一切学生,并且强调这种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自然流露和倾吐,它不表面、不抽象、不“作秀”,而是完全付诸于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
(二)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我们经常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昭明小学教师师德“十不准”》《教师忌语》等,规定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对学生说“不”“差”“笨”等歧视性字眼,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学习倾向、学习需要、认知水平及独特的认知体验。三是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民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原则,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动、平等、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教育教学师生共同体。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在全区中小学中大胆改革,率先撤掉讲桌,让老师从“师道尊严”的讲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倾力沟通,真诚交往,改变教师冷漠呆板的面孔。有的老师还大胆鼓励学生说“不”,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和教学模式规范学生。现在,昭明小学的课堂里,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噤若寒蝉,没有异口同声,没有千人一面,有的只是生动活泼,有的只是质疑争辩,有的只是学生丰富多样的主体感受。
(四)示范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深厚的人文积淀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昭明人”。近年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断树立标兵,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人。
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爱校如家、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楷模。他们的事迹在校园、家长和社会中广为传颂。尤其是党员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他们“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捡重担挑在肩”。他们把教师们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哪里有艰难困苦,哪里就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文凭与水平相结合
一般地说,文凭代表着水平,也代表资历。但这又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上大学,没有上高中,并不能说他就没有具备给大学生、中学生讲专业课的能力,具备当大学教师或中学教师的资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反思:“一个人可以不上大学,但不可以不学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另一方面,读过大学,镀过金,进过科班,也不一定可以肯定他就能胜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基于这种认知,近年来,我们注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看重文凭,更看更水平。学校大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大专、本科学历,通过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强化继续教育,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实绩评估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为教师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现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是教师聘用制度工作的深化。我校采用原职原聘、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待聘、解聘等五种形式,进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通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如试行“首席教师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中青年教师业务培养、培训,实行“研、训、管、用”一体制;继续实施“12310”工程,实行“教师业务考核制”。鼓励、支持教师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教改和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三、培养与招聘相结合
学校积极提供场地,通过承办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各种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近两年来,市、区教研室先后在我校上研讨课30多节,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通过这些大型教研活动的全员参与,使教师们受到鼓舞,得到提高。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在武汉、南京、枣阳、宜昌等地举行的教研会议,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研水平。在大力培养教师的同时,学校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培养与招聘,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两年来,学校共有2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5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1人被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教师优质课31人次在市、区获奖,论文共获奖90余篇,课件获奖20个,老师32人次获得各级表彰。最近,在区教学、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有6名年青教师荣获一等奖;在全国“新课程”教学录像课活动中,我校的刘荔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录像,襄阳市仅一家;今年4月,全市语文综合实践课比赛,我校王玲老师名列第一。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接再厉,不遗余力,培养全市、全省及全国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真正“得大道恩师而学之”!
【参考文献】
[1] 叶澜.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 李俊霞. 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 基础教育研究,2003(4).
[3] 谢春芳.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
【关 键 词】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德
建设一流学校必须凝聚一流教师,拥有一流教师才能培育一流学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正是这种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才使得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群星璀璨,清华也随之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大学是这样,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校注重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健康成长为核心,以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积极性为宗旨,全力培养高素质师资,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做法是注重“三个结合”:
一、师德与师能相结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道德情操等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其实也就是才,才必须具备德,脱离师德的师能是毫无意义的,仅有较高的师能而无良好师德的教师不配做教师。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反复抓,抓反复,着重抓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关爱
“心灵明净,爱溢天下”是昭明文化的精髓,热爱学生也因此成为昭明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成为爱的播种者,牢固树立“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的观念,以一颗滚烫的心去爱学生,爱一切学生,并且强调这种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自然流露和倾吐,它不表面、不抽象、不“作秀”,而是完全付诸于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
(二)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我们经常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昭明小学教师师德“十不准”》《教师忌语》等,规定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借口对学生说“不”“差”“笨”等歧视性字眼,古人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学习倾向、学习需要、认知水平及独特的认知体验。三是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民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原则,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动、平等、对话、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坚决克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教育教学师生共同体。本学期开学初,我校在全区中小学中大胆改革,率先撤掉讲桌,让老师从“师道尊严”的讲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倾力沟通,真诚交往,改变教师冷漠呆板的面孔。有的老师还大胆鼓励学生说“不”,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和教学模式规范学生。现在,昭明小学的课堂里,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噤若寒蝉,没有异口同声,没有千人一面,有的只是生动活泼,有的只是质疑争辩,有的只是学生丰富多样的主体感受。
(四)示范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深厚的人文积淀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昭明人”。近年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断树立标兵,充分发挥师德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人。
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爱校如家、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楷模。他们的事迹在校园、家长和社会中广为传颂。尤其是党员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他们“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捡重担挑在肩”。他们把教师们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哪里有艰难困苦,哪里就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文凭与水平相结合
一般地说,文凭代表着水平,也代表资历。但这又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上大学,没有上高中,并不能说他就没有具备给大学生、中学生讲专业课的能力,具备当大学教师或中学教师的资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反思:“一个人可以不上大学,但不可以不学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另一方面,读过大学,镀过金,进过科班,也不一定可以肯定他就能胜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基于这种认知,近年来,我们注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看重文凭,更看更水平。学校大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大专、本科学历,通过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强化继续教育,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实绩评估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为教师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师聘任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实现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是教师聘用制度工作的深化。我校采用原职原聘、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待聘、解聘等五种形式,进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通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今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脱颖而出,如试行“首席教师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中青年教师业务培养、培训,实行“研、训、管、用”一体制;继续实施“12310”工程,实行“教师业务考核制”。鼓励、支持教师勇挑重担,积极开展教改和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三、培养与招聘相结合
学校积极提供场地,通过承办市、区两级教研室的各种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锻炼的机会。近两年来,市、区教研室先后在我校上研讨课30多节,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通过这些大型教研活动的全员参与,使教师们受到鼓舞,得到提高。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参加在武汉、南京、枣阳、宜昌等地举行的教研会议,以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研水平。在大力培养教师的同时,学校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培养与招聘,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两年来,学校共有2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5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1人被选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教师优质课31人次在市、区获奖,论文共获奖90余篇,课件获奖20个,老师32人次获得各级表彰。最近,在区教学、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中,我校有6名年青教师荣获一等奖;在全国“新课程”教学录像课活动中,我校的刘荔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录像,襄阳市仅一家;今年4月,全市语文综合实践课比赛,我校王玲老师名列第一。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师资队伍建设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接再厉,不遗余力,培养全市、全省及全国第一流的教师队伍,让孩子们真正“得大道恩师而学之”!
【参考文献】
[1] 叶澜.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 李俊霞. 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 基础教育研究,2003(4).
[3] 谢春芳. 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