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减黄对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影响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hl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72例行手术治疗的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减黄治疗分为减黄组和未减黄组。减黄组31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59.9±9.7)岁(范围:39~73岁),其中半肝及以上肝切除患者(扩大肝切除)14例,肝门区肝组织非解剖性切除术(局限肝切除)17例。未减黄组41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60.8±7.8)岁(范围:45~75岁),其中半肝及以上肝切除(扩大肝切除术)17例,肝门区肝组织非解剖性切除(局限肝切除术)24例。术前减黄组均采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在超声引导下可以对一个或多个肝胆管进行胆汁充分引流,具有较好的减黄效果,且不受制于肝门部胆管癌梗阻位置的高低。计量资料的分析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分析使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72例患者中,术前行减黄治疗31例,术前未行减黄治疗41例。减黄治疗后患者的ALT[(93.2±21.4)U/L]、AST[(87.6±18.1)U/L]、总胆红素[(68.8±12.6)μmol/L]分别与减黄治疗前[(207.4±65.1)U/L、(188.9±56.6)U/L、(227.5±87.7)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8,P=0.000;t=10.845,P=0.000;t=10.386,P=0.000)。减黄组患者相比未减黄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和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0,P=0.006;t=-3.698,P=0.000;χ2=4.108,P=0.043)。减黄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未减黄组有2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减黄组患者R0切除率与未减黄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378)。减黄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7%、34.2%、13.7%,未减黄组患者分别为72.8%、31.5%、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减黄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患者的R0切除率和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基于螺旋断层放疗系统采用同步加量和同步保护技术治疗不可切除胆道癌患者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23例无法切除的非远处转移胆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为58岁(范围:40~85岁)。肝内胆管癌11例,肝外胆管癌6例,胆囊癌6例。照射范围为肝内肿瘤和周围受累区域,包括局限于腹腔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或术后意外胆囊癌(IGBCA)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71例LC术中或术后发现的IGB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腹腔镜治疗方法及预后,男性18例,女性53例,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66岁)。分析比较其中行腹腔镜根治手术的65例患者与同期行开腹根治手术的14例患者的生存情况,依据I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GCBDS)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选择策略。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298例接受微创手术的GCBDS患者。男性138例,女性160例,年龄(60.4±18.6)岁(范围:25~89岁)。分析GCBDS患者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的基本情况和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5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11例(28.9%),女性34例(71.1%),中位年龄68岁(范围:27~86岁),其中70岁以上者20例(44.4%)。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4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0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息肉4例,
目的评估细针穿刺检测到甲状腺结节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接受细针穿刺活检并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法检测到甲状腺结节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且选择手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男性21例,女性72例,年龄(43.2±11.3)岁(范围:19~67岁)。记录其细胞学诊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肝切除术是ICC唯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但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极易复发转移。随着对ICC生物学特性和预后规律的深入认识,近年来ICC的外科治疗策略和技术方法有较大进步,远期疗效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ICC准确的临床诊断、R0切除、术中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以及复发性ICC的再切除和多学科治疗,是目前提高该病总体疗效的主要途径。
海绵窦脑膜瘤指原发于海绵窦内或继发于前床突、蝶骨嵴内侧等部位并侵犯海绵窦的脑膜瘤。肿瘤常侵犯海绵窦内及鞍旁诸多结构,手术难度大,术后肿瘤全切率低、复发率高。随着颅底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各种手术入路的开展,海绵窦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日趋成熟。近几年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综合治疗等逐渐运用于海绵窦脑膜瘤的治疗。本文就海绵窦脑膜瘤治疗中取得的诸多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