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CT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dly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覆盖率的提升而迅速达到全国化的普及,并在进一步发展中飞速渗透我国人民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通信”开始和“信息”变得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以“信息”“通信”“技术”的三个单词缩写而成的ICT概念应运而生,而教学作为与人们生活、人文教育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ICT在其中的投入运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一、ICT辅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初中数学过往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总是以听教师的语言、看老师的图片为吸收知识的主要途径,图片的辅助让知识在学生面前以更清晰的模式展现,但是不会动的平面图片,带来的效果其实是很有限的。
  比如在“平行公理”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下图:
  通过图片演示,教师告诉学生“平行公理”的概念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原有直线平行,但是由于板书的平面化,学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什么叫“经过直线外一点”,他们可能发散思维,直线外一点在哪里?我想让它在哪里就在哪里么?是否所有的直线都平行?斜线呢,竖线呢?
  而在运用ICT概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软件向学生展示整个画图过程,从a到b的直线产生过程,直线外一点p的独立产生,c又是如何经过p到d,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甚至可以配上带有启发性的音乐,丰富的色彩,运用PPT或“暴风影音”来让整个演示以“立体化”的模式,简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既条理清晰,又方便了他们记忆,而传统课堂中繁琐的板书流程被省略,大大增加课堂有效时间。
  二、ICT辅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从被动化走向参与化”
  数学的教学是一个重在参与的过程,它意在让每一个学生投入,以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研究,同样一道题目,解法可能不止一种,同样一张图片,线条添加的方式可以多种,解题流程正是他们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数学的课堂中,教学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口沫飞溅,胡吹乱侃,也不是在例题的讲解中以他们会做题为目标。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以“参与”的角度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传统教学的多生一师一块黑板环境,这点或许并不容易做到,但是ICT的概念下,做到这一点成为可能。
  以一题多解的“代数”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下习题:
  已知:a+b+c=0 求证:a3+b3+c3=3abc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图片的辅助、黑板的板书为主,教师对这一题的讲解,可能仅仅只停留在已知角度,即以a+b+c=0为条件向外延伸,进入以“乘方升幂”为求证式的计算流程,然后得出结论a3+b3+c3=3abc。简单直观,以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遇到同类题型会做为主。
  而在学生“人人都有一块黑板”的ICT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投入思考,并运用键盘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直接展示于荧幕,他们甚至可能会在自己研究出了新的解法之后主动与教师分享:“老师,这题还可以从求证角度解”。并说出以a3+b3+c3-3abc为条件进入先分解,后归纳,最终将求证还原为已知a+b+c=0的计算过程。ICT概念下,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进入一种人人动脑,人人参与的讨论流程。它充分带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快速灵活的逻辑思维又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
  三、ICT辅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从主次化走向平等化”
  新教改倡导下,数学教学已经从“以教师为主体”渐渐走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主动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通过概念、公式来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来产生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传统课堂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他们羞于举手,不长于表达,导致他们在有了自己的想法时也因为害怕畏惧而不敢开口,这也往往让倡导自主学习中的“交流”这一环节不能被很好地执行。
  这一弊端也在ICT概念的运用下得到很好的解决,在ICT的强大网络互动平台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再不是只有说话一种,它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视频”“QQ”“邮件”等便捷方式,将学生的想法以多种形式直接展现于教师与其他学生面前,在ICT的概念下,师与生之间完全“平等”。不仅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也能对教师的思维进行补充总结,充分达到“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ICT概念,其实并不是单指哪一种多媒体软件教学,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网络,结合各种信息,以多媒体的角度所展现的平台资源集成,在这个平台上,知识的展现走向立体化、多元化、生动化,以初中数学来说,它让原本多生一师45分钟看着一个人的二维板书教学成为过去,让公式、图片、数字、概念等在声、光、影的运动中,在学生眼前变得三维立体化,它让知识的展现更为直观,也让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更亲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