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春天栖息的地方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前,纳西族朋友和学文就给我说:“去我们家乡吾竹玩吧,我们那里在金沙江边,是个只有春天的地方。”春天,会让人联想万物复苏,柳绿桃红;会让人想起小桥水暖,鸟语花香,牧童笛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停止过对美好栖身环境的追求,我就一直相信传说中的桃花源,因为在我们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大部分地区寒冷无比,白雪皑皑,而位于南方的长江第一湾地区却是天上没有一朵白云的艳阳天。我披着一身温暖的阳光,带着多少年来的梦境,踏上了寻访之路。
  丽江是距离长江第一湾最近的地方,翻过铁架山就可看到湛蓝的天空下大气的峡谷景观。远处终年不化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耀眼醒目,老君山山脉、千湖山山脉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山顶上覆盖着白雪,整个山麓硬是被云南松、高山云杉,杜娟林等树木包裹得严严实实。金沙江在群山中央蜿蜓,江水由北向西作重直折流,嫩粉的桃花点缀着两岸,金黄的油菜花条条块块,青翠的层层梯田与村落瓦舍相连,青瓦黄墙的纳西民居炊烟袅袅,自由地镶嵌在绿荫之中,成群的鸽子拉响着哨子滑向峡谷,金沙江边的牛羊悠闲地喝着江水,好一派春天景象。顺着密林里的盘山公路向下行驶一直到了雄鼓的金沙江边,刚才还是凉飕飕的空气逐渐被温暖湿润的河谷气流取代。很快就到了丽江石鼓镇。石鼓镇与香格里拉金江镇沙子村隔江相望,是长江第一湾的主要地段。站在石鼓渡口的青石上,阵阵暖流扑面而来,金沙江江流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几艘游艇在江边上移动,身披桔黄色救生衣的游客不停地闪烁着相机的灯光。两岸绿油油的麦田、蚕豆苗和蔬菜散发着芳香,油菜花在晨光下金光闪闪,成群的蜜蜂在上面嗡嗡作响。座座土木结构的民居小院十分抢眼。石鼓是名副其实的古镇,有一条内地和藏区茶马互市贸易的古道。古镇街道盘绕山岗的光滑石板记录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山岗上立一面汉白玉雕成的记功碑,阴刻铭文依稀可见。1548—1561年间,丽江土司府木高向北进军吐番,得胜凯旋后在这里建下了这块鼓状记功石碑,石镇从此也因此而得名。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也从这里涉水而过。古镇的冲江河上建筑精美的铁虹桥最具代表性,这是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所建。阳光打在古老铁索桥桥头的门阁上,在柳树春蕊映衬下几位老人正奏着洞经古乐,身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围坐着聊着天,淘气的孩子在桥上使劲地摇晃着桥面上的铁链,给人一种十分休闲的感觉。
  溯江而上便是丽江黎明镇,这里就是丽江、剑川、兰坪交界处著名的老君山丹霞地貌风光区。这里分布着中国大西南仅有的丹霞地貌奇观,总面积达240平方公里,是国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传说太上老君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老君山上炼丹,那窜动不灭的火焰一直蔓延至此,于是就有了这一片色赛丹珠的红色砂岩。丹霞地貌的岩层因含氧化铁,故呈丹红色。这种地貌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因岩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得名。黎明、金庄一带的丹霞地貌具有山体壮观,景色绚丽,发育典型,和顶平,身陡、麓缓等特点。这一带的人们喜种梅子、李子和梨,春节期间时值扬花之际,鲜花、麦田、蚕豆苗和青翠的山麓更使丹霞地貌显得璀璨夺目。
  在丽江金庄村有一个车马大桥横跨金沙江,把丽江市和香格里拉县连通在一起。金庄村对岸是吾竹村,也就是香格里拉县金江镇的所在地。吾竹距离香格里拉县有180公里,而距丽江却只有70公里。虽然行政隶属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但与丽江的石鼓、中兴、巨甸却是隔岸相望,都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纳西族。吾竹村是友人何学文的老家,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走进大门,正在忙碌年饭的老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寒暄之后,我在老人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的家。他们家是典型的纳西族的两院四坊一照壁民居形式。正房一坊较高,面对照壁。老人居住楼下,楼上是客房和敬祖房。房顶全为青瓦,正房房顶中央安放着传统上用着避邪的瓦猫,两侧的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前院临街的房屋,楼上的仓库堆满了稻谷、玉米,梁上成排地挂着火腿腊肉,楼下已作为铺面出租,房前是宽大的厦子(外廊)。厦子是吾竹一带纳西族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吃饭、会客通常在厦子里,这与大转湾地区宜人气候分不开。席间,一大桌菜全出自本地,特别火腿肉,青梅肉给我印象很深,这一带的纳西人俗称其为“江边肉”和“江边酒”。大转湾一带冬季阳光足气候干燥,纳西人家家都腌制数量很多的火腿。火腿都取本地山上放养的生猪,宰杀后的猪腿肉一般不抹盐,直接插入火堂里滚热的炭灰中翻抹,然后挂在通风的梁上风干,条件好的家庭还在火腿上包裹宣纸。由于生猪放养、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山上的灌木柴禾灰,火腿肉不像其它地方的那么成,而且味道极为清香鲜嫩。青梅酒也是因为气候宜人,玉米、小麦和青梅质地好的原因,酿制的酒醇香扑鼻,味道甘甜。老人叫和乃霖,子女四个,全是大学毕业。除二儿子在镇小学当老师外,其他三个都在香格里拉和昆明工作。我问老人为什么不去外地随城市的儿女生活呢?他的观点就是在吾竹自由,健康、休闲。说他过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不适应钢筋水泥房屋的限制。还是留恋吾竹的山清水秀,不冷不热,空气清香。带着几分醉意,和学文把我送到宾馆入住,开初我还以为是三张木床,四面透风的那种乡镇宾馆,没想到竟然是完全的三星级条件。那晚在温暖清香的空气轻拂下,在偶尔的节日鞭炮和狗叫声中美美的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早晨,乡村的鸡鸣声把我催醒。我与同行的朋友杨建华赶紧下楼开着车就往下所邑村走。杨建华年轻时曾在下所邑村当知青,一路上他反复建议我去下所邑看看,说是那里才是青山绿水环抱的香格里拉。我们沿着金沙江北岸谷地的柏油路西行,太阳已打在山顶上,而缓慢流动的金沙江水和途经的村落似乎还在熟睡,一切都是那么安静。20分钟后就到达了坐落在距金沙江不到一公里的山坳里的下所邑村。我们进村已是9点多钟了,然而仍然没有见到一个人。杨建华敲了朋友的大门,除了狗叫声无人应答,他只好带着我去村子里转悠。下所邑是个很小的纳西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人环保意识非常强,高大茂盛的云南松紧紧地与院落挨在一起,家家的大门都贴有对联,门阁的建筑也十分考究,院子都是土木结构三房一照壁式的纳西小院,四周被含苞欲放的桃树,梨树,发芽的核桃树,板栗树,以及松毛垛密密地包围着。松林下支架着生长木耳的青松木木架,村落至江边是梯田,满栽着油菜等菜和小麦等农作物。见到一家已趟开大门,我们走进院子一看,竟是杨建华十分熟悉的老村长家。老村长一家热情地拉着我们围坐在火堂边吃早餐聊天。纳西人的饮食文化受藏族影响较大,早餐主是喝酥油茶,咸茶,吃煎佴块,糍粑和馒头,配些炒蔬菜,豆腐乳之类。下所邑纳西族的火堂主要是用来驱湿和做饭用,与其它地方不同。通常居墙搭火堂,靠墙一边设有供台并贴有符纸,主要是每次吃饭时都要表达出对祖先们的尊重并寄托围坐一堂的心情。老村长叫和树光,今年52岁,有两个20多岁的儿子,老大在县上当导游,二儿子在村合作医疗点当医生。交谈中,老村长不时地流露出对当今生活的满足感,认为生活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下所邑十分的舒服。村民之间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团结互助。他们没有时间概念,一年除了农忙那几天外,每天的“工作”就是喝酒、吃饭、睡觉、聊天和看电视。他们没有生存压力,每年种植的农作物,喂养的牲畜禽蛋吃不完,每年护理生长的木耳,采摘的野生菌,以及核桃、板栗、桃、梨还能卖上万余元。他们身体健康,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地理气候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生命的延长上悠然而自信。
其他文献
【走近苗人谷】    去苗人谷。  天下着雨,不是出游的好天气。但一车的人,还是很兴奋,对将要抵达的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和想像:苗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住什么样的房子?讲什么样的话?那赶尸和放盅是真有其事么?碧绿的草甸上,苗家阿哥和阿妹,又是怎样用山歌传情的?这一切,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幅一幅神秘的画卷,它是隔绝在红尘之外的。  负责全程陪同我们的,是一个苗家阿妹。她矮小的个儿,黑脸蛋,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