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从选编的这组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教师们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和生命教育等角度,对这一常谈常新课题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尝试和探索。
谈谈语文教学的课堂语言
最近,听了郑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几节语文优质课,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且准确明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仍然需要语言这根丝线把教学每一片段的珍珠串连起来。语文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语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与科学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普通话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规范。课堂语言的科学性不仅要求它具有准确、精练、严谨,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而且还要求紧扣中心,抓住重点,言之有物,简洁明快,逻辑性强。
二、教育与启迪
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具有教育价值,体现教书育人的准则。因此,教师应按照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使用健康、优美的语言。还应运用哲理性的语言,准确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段梅青老师在讲《梅雨潭》里“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飘,那更像杨花了”这一段时,对关于什么是杨花,为什么以杨花来比拟瀑布溅出的水花时,她是这样讲的:“杨花就是柳絮,名为杨花,实际上不是花,而是柳树的种子外面包着的一团白色绒毛。你们见过柳絮飘飞吗?柳絮一片片、一团团,在风中慢慢地飘动着,好像是下鹅毛大雪。瀑布在山崖的棱角上溅出的水花,轻轻飘散,如烟,如雾,如尘。你们看,用柳絮来形容瀑布溅出的水花,像不像?”教师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语言,使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三、有声与无声
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似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自然、贴切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境界,寓教于乐,在师生间架起通畅的桥梁。
语文教师还必须运用好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和教具等。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衣着打扮、面部表情、手臂活动、身体移动等,都应该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合理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提醒的作用,从而使其聚精会神地听课;有时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装典雅,教态大方,手势恰当。
此外,还要运用好教具,比如课件中静画的制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突出学科特征”的原则设计。王春霞老师在讲《药》一课时,当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后,她设计的一张幻灯片是由最简单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组成的:药?药!药?药!红地白字蓝符号。她让画面保持五分钟,学生思考后,再引导学生揭示文章的主题:人血馒头是药吗?不是药!而华老拴却用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作为治儿子痨病的药,说明了中国国民怎样的精神状况?中国太需要一种能治愈国民精神麻木的药了!
四、口语与书面语
课堂教学既要运用经过锤炼的生动流畅的口语,又要运用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言,才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语言环境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口语不仅形象生动,还有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丰富多变的特点,这样的语言绘声绘色,能更加充分地表达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的书面语言表达是促进教学内容完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字、图、表等多种书面语言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清楚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内容和掌握技能。
“操干曲而后晓音,观干剑而后识器。”一个语文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达到精妙境界。
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快速跟随教师进入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开头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精妙的导语设计,能够从最佳角度导入课文,从而使学生快速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知识。
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性导语,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佳境。比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泰戈尔的《仿佛》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导语:“你上学的书包有人为你缝,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为你包,这个人就是娘……”在悠扬深情的歌声中,同学们体会到中西文化、作者经历、诗风虽然迥异,但至诚的赤子之心却能超越时空,穿越国界,永远感动人心。
歌曲和名言警句是青年人的最爱。古今中外的哲理性名言如沧海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如笔者在讲授赵丽宏的散文《人生是一本书》时,就摘抄了数位名家对人生的阐述,而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同学同意“人生是一本书”的观点,也有不少同学认为“人生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人生是强者的玫瑰园,弱者的无间道”。每位学生仿佛都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所以,用哲理性名言警句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导语还应注重让学生领略到思考与创造的乐趣。青少年正处在好奇心、求知欲最强烈的阶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作导语,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比如在讲“论辩的技巧”时,笔者先不急于教授方法,而是先讲了几个小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没有结尾与答案。比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却被一群小人攻击为:“不就是朝一个方向不停地走下去吗?”哥伦布听后,却不反驳,而是拿起一只生鸡蛋,问攻击他的人:“谁能把这只生鸡蛋立起来?”很多人试着立鸡蛋,都失败了,而哥伦布却把鸡蛋毫不费劲地立在了桌子上。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他为什么不反驳,而要如此做?从哥伦布的做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他们带人了课文中要讲授的“事实胜于雄辩”的辩论技巧中去。
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因人而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切人的思路,比如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我先在黑板上抄录了一首古代女子写的爱情诗:“上邪哦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舒婷笔下的爱情却是“我必须是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一仿佛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从选编的这组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教师们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和生命教育等角度,对这一常谈常新课题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尝试和探索。
谈谈语文教学的课堂语言
最近,听了郑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几节语文优质课,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且准确明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仍然需要语言这根丝线把教学每一片段的珍珠串连起来。语文教师要运用好课堂语言,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与科学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普通话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规范。课堂语言的科学性不仅要求它具有准确、精练、严谨,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而且还要求紧扣中心,抓住重点,言之有物,简洁明快,逻辑性强。
二、教育与启迪
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具有教育价值,体现教书育人的准则。因此,教师应按照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使用健康、优美的语言。还应运用哲理性的语言,准确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段梅青老师在讲《梅雨潭》里“但是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飘,那更像杨花了”这一段时,对关于什么是杨花,为什么以杨花来比拟瀑布溅出的水花时,她是这样讲的:“杨花就是柳絮,名为杨花,实际上不是花,而是柳树的种子外面包着的一团白色绒毛。你们见过柳絮飘飞吗?柳絮一片片、一团团,在风中慢慢地飘动着,好像是下鹅毛大雪。瀑布在山崖的棱角上溅出的水花,轻轻飘散,如烟,如雾,如尘。你们看,用柳絮来形容瀑布溅出的水花,像不像?”教师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语言,使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三、有声与无声
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似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自然、贴切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境界,寓教于乐,在师生间架起通畅的桥梁。
语文教师还必须运用好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和教具等。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其衣着打扮、面部表情、手臂活动、身体移动等,都应该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合理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提醒的作用,从而使其聚精会神地听课;有时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装典雅,教态大方,手势恰当。
此外,还要运用好教具,比如课件中静画的制作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突出学科特征”的原则设计。王春霞老师在讲《药》一课时,当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后,她设计的一张幻灯片是由最简单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组成的:药?药!药?药!红地白字蓝符号。她让画面保持五分钟,学生思考后,再引导学生揭示文章的主题:人血馒头是药吗?不是药!而华老拴却用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作为治儿子痨病的药,说明了中国国民怎样的精神状况?中国太需要一种能治愈国民精神麻木的药了!
四、口语与书面语
课堂教学既要运用经过锤炼的生动流畅的口语,又要运用优美严谨的书面语言,才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语言环境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口语不仅形象生动,还有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丰富多变的特点,这样的语言绘声绘色,能更加充分地表达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的书面语言表达是促进教学内容完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字、图、表等多种书面语言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清楚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内容和掌握技能。
“操干曲而后晓音,观干剑而后识器。”一个语文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达到精妙境界。
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快速跟随教师进入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开头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精妙的导语设计,能够从最佳角度导入课文,从而使学生快速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知识。
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而情感性导语,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佳境。比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泰戈尔的《仿佛》与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用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导语:“你上学的书包有人为你缝,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为你包,这个人就是娘……”在悠扬深情的歌声中,同学们体会到中西文化、作者经历、诗风虽然迥异,但至诚的赤子之心却能超越时空,穿越国界,永远感动人心。
歌曲和名言警句是青年人的最爱。古今中外的哲理性名言如沧海明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如笔者在讲授赵丽宏的散文《人生是一本书》时,就摘抄了数位名家对人生的阐述,而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同学同意“人生是一本书”的观点,也有不少同学认为“人生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人生是强者的玫瑰园,弱者的无间道”。每位学生仿佛都成了哲学家和诗人,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所以,用哲理性名言警句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导语还应注重让学生领略到思考与创造的乐趣。青少年正处在好奇心、求知欲最强烈的阶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作导语,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比如在讲“论辩的技巧”时,笔者先不急于教授方法,而是先讲了几个小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没有结尾与答案。比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却被一群小人攻击为:“不就是朝一个方向不停地走下去吗?”哥伦布听后,却不反驳,而是拿起一只生鸡蛋,问攻击他的人:“谁能把这只生鸡蛋立起来?”很多人试着立鸡蛋,都失败了,而哥伦布却把鸡蛋毫不费劲地立在了桌子上。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他为什么不反驳,而要如此做?从哥伦布的做法中我们学到了什么?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他们带人了课文中要讲授的“事实胜于雄辩”的辩论技巧中去。
语文课导语的设计因人而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切人的思路,比如在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我先在黑板上抄录了一首古代女子写的爱情诗:“上邪哦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舒婷笔下的爱情却是“我必须是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一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