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视角 别样的风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pt268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理念,是构建新课堂的关键元素。事实上,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经验及个性特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落实新理念,构建新课堂的策略和过程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近期,在一次概念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分数的意义”的三节课。执教的三位国家级名师,着眼“凸显探究过程、优化概念教学”这一共同的理念视角,设计新颖,智慧施教,各自创生了别样的课堂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 钟麒生]
  
  “小棋子”做足“大文章”
  
  课件出示:马 马 马 马
  师:能找出其中的1/4吗?
  (一位学生上台取下其中1枚棋子,并指出这就是1/4)
  师:这是谁的1/4?
  生1:是这4枚棋子的1/4。
  师:为什么呢?
  生1:可以把4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枚棋子,也就是1/4。
  师:好的!把4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1枚棋子就是这个整体的1/4。(给4枚棋子添加外框和分隔线,形成图1,并让学生指认2/4、3/4、4/4)
  
  
  课件继续出示:象 炮 仕 车
  师:还能找出1/4吗?
  (一位学生上台取下其中2枚棋子,并指出这就是1/4)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如果把8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枚棋子,占了总数的1/4。
  师:噢!原来是这样。把8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2枚棋子就是这个整体的1/4。(给8枚棋子添加外框和分隔线,形成图2,再次让学生指认2/4、3/4、4/4)
  
  
  师:同样是1/4,为什么前面是1枚,而这里却是2枚呢?
  生3: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整体的1/4。
  生4:因为整体的数量不一样,所以表示1/4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有道理!那么,我说1/4也可以是3枚棋子,你觉得行吗?
  生5:行!只要把12枚棋子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3枚棋子就是它的1/4。(根据回答,钟老师再添加4枚棋子,然后让学生在12枚棋子中寻找其他分数。材料丰富之后,师生便着手概括分数的意义了)
  在这里,围绕几颗象棋子,钟老师和学生边思索边交流对话,分数的意义在看似游戏的轻松氛围中逐步浮现。在这个过程中,象棋子改变了它的既有功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素材价值。在第一个1/4的寻找活动中,“4枚棋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考虑到该环节的初始特性,这里“整体”所含的棋子数量等同于均分份数。在第二个1/4的寻找活动中,“8枚棋子”则帮助学生有效扩展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比前面有所递进的是,这里“整体”所含的棋子数量要大于均分份数。而在第三个1/4的寻找活动中,“12枚棋子”又帮助学生及时巩固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可以看出,这里“整体”所含的棋子数量与均分份数之间的差距更加悬殊。随着棋子枚数的不断递增,“一个整体”的概念内涵越发宽泛了,“分数意义”的数学事实愈加翔实了,这使得数学模型的抽象提炼和数学定义的概括归纳更显得水到渠成。同时,作为数学学习的促进者,钟老师又充分发挥了自身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针对学生的现场生成适时提问:“同样是1/4,为什么前面是1枚棋子,而这里却是2枚棋子呢?”“我说1/4也可以是3枚棋子,你觉得行吗?”这样既突出了认知重点,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又给学习过程增添了许多愉悦的情趣成分。巧用“小棋子”,做足“大文章”,钟老师精心打造了朴素丰实的课堂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 刘永宽】
  
  将“数学化”进行到底
  
  师:刚才,老师自我介绍时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有几个字?(黑板上写着:宁波宁海县实验小学刘永宽)
  生1:12个字!
  师:如果“刘永宽”三个字用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
  生2:3/12。
  师:为什么可以用3/12表示呢?
  生2:把12个字看作整体,平均分成12份,一个字占1/12,3个字就是3/12。(师画示意图)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3:还能用1/4表示。
  师:怎么想的?
  生3:把12个字看作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正好是3个字,所以是1/4。(师画示意图)
  师:其实,我们可以用○表示刚才的内容(教师板画12个圆),其中2个○怎么用分数表示?
  生4:1/6!(自主说理,教师改图,如下所示)
  
  
  师:4个○呢?
  生5:2/6。
  生6:4/6。
  师:究竟是4/6,还是2/6呢?
  生7:应该是2/6!因为把12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而4个○只占了其中的2份,所以是2/6。
  师:有道理!那么,10个○呢?
  生(合):5/6!
  师:再想像一下,用1米线段来表示(教师画一条线段),能在线段上表示出2/3吗?
  生8: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下面,我们再用分数来表示数轴上的点。(教师画一条数轴,并在上面逐个描点,请学生分别答出:1/5、2/5、3/5、4/5、5/5。同时,指引学生形成共识:5/5就是1)
  紧接着,师生双方围绕“究竟什么是分数”为研究主题,进入了“分数意义”的模型提炼环节。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学化”。在“分数的意义”课堂中,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三种直观程度不同和数学成分各异的学习材料,并通过它们之间虽层层递进却浑然天成的抽象转换,引导学生实现了“分数意义”的“数学化”建构。第一种材料是“文字”。刘老师充分利用课前谈话时随机生成的信息资源,请学生指认“刘永宽”三字在“宁波宁海县实验小学刘永宽”整句中所占的分数,帮助学生在“3/12”、“1/4”的自主表达中,直观树立了“一个整体”的数学概念,同时还感知了“均分份数”与“所表示份数”在分数表示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种材料是“符号”。刘老师用12个圆圈替代了12个文字,请学生指认其中“2个圆圈”、“4个圆圈”、“10个圆圈”所占的分数,把“一个整体”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适度抽象。同时,通过“4个圆圈占4/6还是2/6”的观点争辩,突出了“均分份数”与分母、“所表示份数”与分子之间的本质联系,凸显了认知重点,降低了理解难度。第三种材料是“线段”和“数轴”。通过对2/3、1/5、2/5、3/5、4/5、5/5等分数“数形结合”的指认问答,“一个整体”的概念含义以深层抽象、高度概括的最新姿态予以呈现,而“均分份数”与“所表示份数”在分数表达中的重要意义更是实现了模型提炼。从“文字”到“符号”再到“线段和数轴”,材料的特有属性在变化,学习的抽象程度在递升,建构的思维含量在增加,但贯穿其中的是“分数意义”的数学表达,这就是本课教学想要留予学生的“数学化”感悟。将“数学化”进行到底,刘老师全力建构了步步为营的课堂风景!
  [全国青年名师 唐彩斌]
  
  让“数学真义”在现实诠释中凸显
  
  (简洁导入之后,唐老师先后出示以下信息,让学生尝试性地解释分数在其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信息A: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睡眠现状令人担忧,大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
  师:同学们,这里的2/3是什么意思呢?
  生1:把全国小学生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的小学生睡眠不足。
  师:这个分数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2:当前睡眠不足的小学生非常多,而睡眠充足的小学生却很少。
  师:你怎么知道睡眠充足的小学生很少呢?
  生2:因为睡眠充足的小学生只有1/3。
  师:真会思考!那么,你属于睡眠不足的2/3,还是属于睡眠充足的1/3呢?
  (3位学生先后发表观点,从作业较多、压力偏大等角度说明自身也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
  师:这里的3/4又表示什么呢?
  生3:如果把全国所有初中生平均分成4份,睡眠不足的占了其中3份。
  信息B: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消息:浙江省嵊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领带之乡,年产领带3亿条,占全国领带总产量的4/5,占世界领带产量的1/3。
  信息C:据媒体报道,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长部分占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100左右。
  (学生逐个表达自己对4/5、1/3、8/100三个分数的意义理解,教师摘要板书。随后,结合这些现实素材中的相关信息,教师逐步点明“分数”的相关附属概念,并最终揭示了“分数”的本质意义)
  分数是一种数学知识,也是一种生活元素。回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分数的素材更为充足,分数的背景更为丰厚,分数的意义也更为深远。在唐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课堂中,基于“生活元素”的课堂对话是师生建构分数意义的主要途径。同时,这里的课堂对话包含着以下两层内容:一是充分放开,解读分数的情境意义。当生活信息“约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呈现后,唐老师简要提问:“这里的2/3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分数基础知识,自主解释指定分数的情境意义,为最终提炼分数的抽象定义提供了数学事实,积累了原始素材。二是深层追问,挖掘分数的背景意义。解读2/3的情境意义后,唐老师跟进追问:“这个分数能告诉我们什么?”“你属于睡眠不足的2/3,还是属于睡眠充足的1/3呢?”既从数学层面揭示了2/3与1/3的互补关系,理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从生活层面点明了当前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客观现状及背景根源,丰富了学生的思辨体验。不同于以上两位名师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在唐老师的课堂中,“一个整体”均是以文本信息的静态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虽然较为抽象,但由于文本内容具有丰厚的现实生活内涵,使得学生大多能发挥主体经验,解读抽象内涵,较为准确地表述每个分数的情境意义,并最终感悟所有分数的本质意义。让“数学真义”在现实诠释中凸显,唐老师倾情创生了“学用共融”的课堂风景!
  透视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笔者感触良多。在新理念的浸润支撑下,三位名师各有妙招:钟老师于“小棋子”做足“大文章”,精心打造了朴素丰实的课堂风景;刘老师将“数学化”进行到底,全力建构了步步为营的课堂风景;唐老师让“数学真义”在现实诠释中凸显,倾情创生了“学用共融”的课堂风景。从中给予我们的现实启发是:尽管教学理念是普遍相通的,但是每位教师应当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发挥自身的个性特质,以富有创意的设计视点与蕴涵智慧的施教行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课堂风景。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真情呐喊:风景这边独好!
其他文献
案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海宝想和我们一起搭积木,你们愿意吗?  交互式电子白板显示: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    1.请同学们用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物体,并从正面、侧面、上面仔细观察拼成的物体,在作业纸相应的表格里画出你所看到的图形。  2.你准备怎样观察呢?有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1:从上面观察,人要站起来俯瞰物体的上面。  生2:从正面、侧面观察
阅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田志明老师《关于解方程新旧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议》一文,感触很深,因为我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中,田老师认为,对于非常基本的方程,如6-x=3.5,可以和过去一样,借助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用相关运算律进行解答;对于复杂一些的方程,女Dx 3.2=5.6-x,则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因为这样也恰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可能性”时,我努力体现这一要求,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片断一: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最默契。先来玩第一
本文描述的方案一是我在平时教研活动中以及在各种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比较后发现,各教学设计的情境多种多样,过程却惊人相似。仔细想来,这些设计是在实践课程标准所强调“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种设计方案有很多亮点,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但如果把它当作固定的教学模式,则未免有些机械化。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做
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不可否认,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滥用、不正当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课堂仿佛成了播放课件、演示课件的场所,课件演示不仅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过程,而且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与师生的交流
天使报喜堂天使报喜堂:庄严触动人心  位于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是天使告知玛利亚怀孕消息的地方,这座1969年重建在旧址上的教堂,相传中央位置就是玛利亚当时居住的岩洞。教堂两侧墙壁上镶嵌了世界各地教会赠送的巨幅壁画,大多以圣母圣子为主题,多尊栩栩如生的圣母雕像散发着慈母光辉。  在参访的众多教堂中,天使报喜堂的庄严氛围最触动人心,真正体会圣灵充满福杯满溢。当我心怀虔敬触摸圣母左手时,似乎真实感受到掌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课堂现象作冷静思考,不难发现,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线教师,应该反复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实质,理性打造真实课堂。    一、过度突出学生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
片断一:分一分,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今天带来的东西真多!谁能介绍一下自己所带物体叫什么?形状是怎样的?  生1:我带来的是魔方,它是方方的。  生2:我带来的是易拉罐,它上下是平平的,中间是圆的。  生3:我拿的是牙膏盒,它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4:我带来的是乒乓球,它是圆的,还能滚。  ……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自己所带物体都非常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小组,将你们带来的物体按形状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能力目标:把画面阅读和文字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准确读出所测量的角的度数。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角的
教师是一门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数学教师而言,则是如何引导、激活、作用、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启迪、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郭思乐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思维教育的重点是作用于思维场。思维场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过去有关经验和记忆,以及外部环境与主体状况相互作用所共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