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鲁梅哈特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已经具备的知识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机地连成一个知识单元,即图式。
就阅读而言,上述图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图式、形式图式以及内容图式。其中,语言图式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已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内容图式则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对具体的阅读材料内容有所了解,也就是是狭义层面的背景知识内容;而形式图式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已经掌握了阅读材料的具体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篇章知识。根据图式理论要求,任何一种语言信息只是指导读者在自己现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起到构成意思的作用。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应当先输入相关的文字信息,读者根据自己的信息存储情况,寻找可以有效说明输入信息的相关图式。
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示理论的必要性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学生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已经读懂了文章,但实际上却不知道作者的实际意图。之所以会出现该种现象,原因有很多,正如鲁梅哈特所言,读者难以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读者自身不具备与该篇文章相当的图式;其二是读者自身虽然已经具备了上述图式,但是文章中的线索难以有效地激活读者潜在的图式;其三是读者自以为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可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了误解。
实践中,任何英语阅读材料均由上述三种图示构成,因此能否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主要取决于语言、内容等图式,二者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的大。虽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图式的重要性,然而却忽略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该图式理论,同时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进行阅读是一种非常主动活动,即猜测、证实,当文字信息输入到记忆库以后,不断在头脑中探寻相关图式,并从中直至找到可以有效说明该信息的对应图式,从而完成该篇论文的阅读。
(一)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加大知识的输入,丰富学生自身头脑原有图式。从实践来看,学生因严重缺乏背景知识而对他们的阅读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原文意思造成了歪曲,因此难以对阅读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推论。基于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扩大和巩固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例如,“Christmas ”对多数学生而言,最深刻的认知是圣诞节即西方宗教节日,日期是每年的12月25日。实践中,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师应当给他们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多数的西方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徒,信奉耶稣,把他视为救世主。每年的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来纪念耶稣。在介绍圣诞节一词时,还要给学生们适当地讲解一下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Christmas Carol等相关词语。又比如:英国人在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喜欢诸如说“Lovely weather,isn’t it?”之类的话,这是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幻无常,阴雨天多,于是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二)激活学生的图式,不断培养他们的能力
图式激活法就是运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人的大脑中,图示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错综复杂,主图式、子图式相互交错,而且大小层次各不相同。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开阔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头脑中的上述图式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与修正,不断给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图式,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而问题在于学生在阅读时并没有意识到要调用这些认知结构去理解文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应当注意新的知识有效传授,而且还要激活学生已存储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吸收新知识,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图式之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从而能正确的理解新知识。
(三)建立图式,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
在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语篇图式,这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单元和结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材料内容、语篇的实际结构,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语篇图式。
(四)运用图式,不断拓展课堂和巩固教学内容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语篇图式学习英语,比如讨论、改写、复述以及评价等。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语篇图式是内容、结构的有机协调,因此即便学困生在此情况下也有话可说。
四、图式理论的作用分析
第一,图式理论对学生整体把握语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法、词汇以及句型的讲解上,该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不利,难以有效掌握其主要框架和内容。根据哲学系统论的理念,整体功能通常要比部分功能之和还要大一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只有整体把握知识和结构,才能巩固认识基础。基于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语篇图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待提高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并形成语篇图式时,应当充分分析该语篇的逻辑结构。通过这样的学习和锻炼,长期坚持下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交流、评价、讨论和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更完整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第三,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图式建立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阅读、关键词选择、中心大意概况以及篇章结构梳理等技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比如小组讨论、你说我画、我说你画等,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去梳理和优化整合相关的知识,并在大脑中建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去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学习英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图示理论。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鲁梅哈特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已经具备的知识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主题内容,有机地连成一个知识单元,即图式。
就阅读而言,上述图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图式、形式图式以及内容图式。其中,语言图式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已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内容图式则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对具体的阅读材料内容有所了解,也就是是狭义层面的背景知识内容;而形式图式主要是指读者自身已经掌握了阅读材料的具体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篇章知识。根据图式理论要求,任何一种语言信息只是指导读者在自己现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起到构成意思的作用。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应当先输入相关的文字信息,读者根据自己的信息存储情况,寻找可以有效说明输入信息的相关图式。
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图示理论的必要性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如下现象:学生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已经读懂了文章,但实际上却不知道作者的实际意图。之所以会出现该种现象,原因有很多,正如鲁梅哈特所言,读者难以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读者自身不具备与该篇文章相当的图式;其二是读者自身虽然已经具备了上述图式,但是文章中的线索难以有效地激活读者潜在的图式;其三是读者自以为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可能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了误解。
实践中,任何英语阅读材料均由上述三种图示构成,因此能否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主要取决于语言、内容等图式,二者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的大。虽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图式的重要性,然而却忽略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该图式理论,同时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进行阅读是一种非常主动活动,即猜测、证实,当文字信息输入到记忆库以后,不断在头脑中探寻相关图式,并从中直至找到可以有效说明该信息的对应图式,从而完成该篇论文的阅读。
(一)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加大知识的输入,丰富学生自身头脑原有图式。从实践来看,学生因严重缺乏背景知识而对他们的阅读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原文意思造成了歪曲,因此难以对阅读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或推论。基于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扩大和巩固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例如,“Christmas ”对多数学生而言,最深刻的认知是圣诞节即西方宗教节日,日期是每年的12月25日。实践中,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师应当给他们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多数的西方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徒,信奉耶稣,把他视为救世主。每年的12月24日晚,他们要守平安夜,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来纪念耶稣。在介绍圣诞节一词时,还要给学生们适当地讲解一下Christmas Eve,Christmas tree、Christmas card,Christmas Carol等相关词语。又比如:英国人在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喜欢诸如说“Lovely weather,isn’t it?”之类的话,这是因为英国的天气变幻无常,阴雨天多,于是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二)激活学生的图式,不断培养他们的能力
图式激活法就是运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人的大脑中,图示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错综复杂,主图式、子图式相互交错,而且大小层次各不相同。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开阔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头脑中的上述图式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与修正,不断给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图式,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而问题在于学生在阅读时并没有意识到要调用这些认知结构去理解文章,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应当注意新的知识有效传授,而且还要激活学生已存储的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吸收新知识,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图式之中,产生新图式,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从而能正确的理解新知识。
(三)建立图式,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
在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语篇图式,这是人头脑中的知识单元和结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材料内容、语篇的实际结构,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语篇图式。
(四)运用图式,不断拓展课堂和巩固教学内容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语篇图式学习英语,比如讨论、改写、复述以及评价等。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语篇图式是内容、结构的有机协调,因此即便学困生在此情况下也有话可说。
四、图式理论的作用分析
第一,图式理论对学生整体把握语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法、词汇以及句型的讲解上,该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不利,难以有效掌握其主要框架和内容。根据哲学系统论的理念,整体功能通常要比部分功能之和还要大一些,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只有整体把握知识和结构,才能巩固认识基础。基于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语篇图式,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待提高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并形成语篇图式时,应当充分分析该语篇的逻辑结构。通过这样的学习和锻炼,长期坚持下去会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交流、评价、讨论和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更完整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第三,图式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图式建立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阅读、关键词选择、中心大意概况以及篇章结构梳理等技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比如小组讨论、你说我画、我说你画等,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图式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去梳理和优化整合相关的知识,并在大脑中建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去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学习英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图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