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时刻受到实验的检验。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手段,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手段。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总结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实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兴趣;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完成课本中的实验,但实验能力却不一定很强,那么怎样去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怎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初中物理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让实验充满新颖性,实用性,观赏性,则能大大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加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上千种材料,从竹子到人的头发都试过,最终找到了钨丝,造出了工作时间较长的白炽灯。为使电灯的工作时间长,一要抽出灯中空气,充人隋性气体,以避免氧气氧化灯丝;二要选熔点高的金属。这是总结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实验的艰辛的同时又认识到实验的重大的意义。又如:在进行《平面镜》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家里的穿衣镜,讨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在讲述《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看哪些部位利用了摩擦,哪些部位的摩擦又是对我们无益的;在讲述《球面镜》时,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观后镜、手电筒的应用;还可以在某项知识的传授之前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品质教育,如:在教浮力前先讲一只小鸟和一根树枝的故事:一只小鸟想飞越太平洋,于是就嘴里衔着一根树枝,累了就将树枝放在海上歇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漂浮在水上的树枝找鱼吃,最终飞过了太平洋。学生在感受小鸟的聪明之后,更多的是激发了学好物理的兴趣,充分认识了浮力的概念,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在观察中大都表现得积极、活跃,学习也比较认真,这一特点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初中学生对于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常受兴趣牵引导致注意力分散。观察的理解性较差,敏锐性不高,缺乏观察的持久性,观察不能善始善终地进行。为此,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要学生认识到,只有重视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才能增长知识和才干,例如在讲: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手拿冰块为什么会感到冷?铁块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而木块浸入水中会上浮?为什么我们一拉开关电灯就会亮?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等物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索,培养他们有良好的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形象化,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较高水平的实验能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扶近几年实验题在中考中的题型变化,真正体现了命题者的指导思想:“出活题,考能力,让只有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做的出来。”特别是在设计型实验的命题里,这几年都有较大的突破。2004年全国各市中考物理试题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重点有意识的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初二物理课本“浮力”这一节,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漂浮和下沉现象较多,所以很容易接受,而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现象即“悬浮”较为少见。那么做好悬浮的实验对学生确信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及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加深理解非常重要。为此,我在讲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我设计的悬浮实验,即鸡蛋悬浮于盐水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先在大烧杯中放入鸡蛋,然后注入清水,可看到鸡蛋沉在杯底,接着在清水中加盐商至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此时如果用玻璃棒轻触鸡蛋使它略微下沉,可以看到鸡蛋会缓慢上升最终停止。
在学生观察实验后,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的作业是自己设计一个物理悬浮实验。下一节课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比比谁的实验操作简便,思路巧妙。在第二次课上,同学们分别将自己的实验展示给大家,其中有几个实验的构思巧妙,出人意料。
看了学生的实验,作为教师的我为学生的潜力被开发出来而感到由忠的欣慰,同时,学生在思考,没计,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也深深地领悟了阿基米德定律的深刻内涵。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模拟物理实验,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最近几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深入到物理课堂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物理教学实验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的阻力而停止运动,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仍向前运动。但是又由于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使木块底部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的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因而木块倒向前方。这一物理现象非常简单,但是解释清楚的确不容易,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可控性、分解性、再现性的功能,把这一具有瞬时变化的物理现象放慢“镜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些物理实验,虽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但是由于教具小等原因,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特别是复习阶段的重要演示,这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加强物理教学的实验性。
关键词:兴趣;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认真的完成课本中的实验,但实验能力却不一定很强,那么怎样去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怎样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初中物理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让实验充满新颖性,实用性,观赏性,则能大大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加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上千种材料,从竹子到人的头发都试过,最终找到了钨丝,造出了工作时间较长的白炽灯。为使电灯的工作时间长,一要抽出灯中空气,充人隋性气体,以避免氧气氧化灯丝;二要选熔点高的金属。这是总结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懂得实验的艰辛的同时又认识到实验的重大的意义。又如:在进行《平面镜》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家里的穿衣镜,讨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在讲述《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看哪些部位利用了摩擦,哪些部位的摩擦又是对我们无益的;在讲述《球面镜》时,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观后镜、手电筒的应用;还可以在某项知识的传授之前就可以适当的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品质教育,如:在教浮力前先讲一只小鸟和一根树枝的故事:一只小鸟想飞越太平洋,于是就嘴里衔着一根树枝,累了就将树枝放在海上歇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漂浮在水上的树枝找鱼吃,最终飞过了太平洋。学生在感受小鸟的聪明之后,更多的是激发了学好物理的兴趣,充分认识了浮力的概念,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在观察中大都表现得积极、活跃,学习也比较认真,这一特点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初中学生对于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常受兴趣牵引导致注意力分散。观察的理解性较差,敏锐性不高,缺乏观察的持久性,观察不能善始善终地进行。为此,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要学生认识到,只有重视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才能增长知识和才干,例如在讲: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手拿冰块为什么会感到冷?铁块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而木块浸入水中会上浮?为什么我们一拉开关电灯就会亮?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等物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索,培养他们有良好的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形象化,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是较高水平的实验能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扶近几年实验题在中考中的题型变化,真正体现了命题者的指导思想:“出活题,考能力,让只有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做的出来。”特别是在设计型实验的命题里,这几年都有较大的突破。2004年全国各市中考物理试题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重点有意识的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初二物理课本“浮力”这一节,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上浮,漂浮和下沉现象较多,所以很容易接受,而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现象即“悬浮”较为少见。那么做好悬浮的实验对学生确信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及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加深理解非常重要。为此,我在讲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我设计的悬浮实验,即鸡蛋悬浮于盐水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先在大烧杯中放入鸡蛋,然后注入清水,可看到鸡蛋沉在杯底,接着在清水中加盐商至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此时如果用玻璃棒轻触鸡蛋使它略微下沉,可以看到鸡蛋会缓慢上升最终停止。
在学生观察实验后,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的作业是自己设计一个物理悬浮实验。下一节课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比比谁的实验操作简便,思路巧妙。在第二次课上,同学们分别将自己的实验展示给大家,其中有几个实验的构思巧妙,出人意料。
看了学生的实验,作为教师的我为学生的潜力被开发出来而感到由忠的欣慰,同时,学生在思考,没计,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也深深地领悟了阿基米德定律的深刻内涵。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模拟物理实验,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最近几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深入到物理课堂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因此,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强化物理教学实验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的阻力而停止运动,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仍向前运动。但是又由于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使木块底部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的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因而木块倒向前方。这一物理现象非常简单,但是解释清楚的确不容易,我们就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可控性、分解性、再现性的功能,把这一具有瞬时变化的物理现象放慢“镜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些物理实验,虽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但是由于教具小等原因,不便于全班学生观察,特别是复习阶段的重要演示,这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加强物理教学的实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