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拓展思维点拨组织学生探究。通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 讨论 探究 归纳整理 思维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习掌握数学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把握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喜欢听形象生动的故事了,所以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猪八戒来到了花果山,趁孙悟空不在和300个小猴子分1000个桃子吃。猪八戒说:“1000÷300=3……1,你们每人吃3个,我吃剩下的一个,小猴子一听自己可以多吃高兴极了,正在这时,孙悟空来了,听小猴子一说气得要用金箍棒追打猪八戒。同学们,孙悟空为什么要追打猪八戒呢?”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知道孙悟空生气的原因,全拿起笔开始计算出1000桃子分给300个猴子后每个猴子是3个,余下的是100而不是1个桃子,于是同学们笑了起来,教师可以趁机启发学生思考:“猪八戒是如何骗小猴子的?”同学们以极大的兴趣动脑思考起来,就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后进后都眉飞色舞的举手急着要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得到了余的1在百位上,是100,而不是1,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都着鲜明的个性,在智能方面也各有不同而各有所长。所以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优、中、差的现象,数学智能较强的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思维,希望自己能先于他人得到发现,找出规律,而数学智能较弱的或者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刚处于被动状态之中,等待他人发现,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几千年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也是建立上学习者学习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师生和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不同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思维出现“卡壳”之时指点迷津,及时的疏导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茅塞顿开”,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节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下,前面我们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能否可以像计算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用公式来计算呢?这时,有的同学就“卡壳”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即在课前准备好的三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学过的图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温故而知新地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得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它同底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科学结论,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同时更清楚地明白了在这个数学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三、拓展思维点拨组织学生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生的智能发展的转折处,引导学生内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不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求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了几遍题目,都犹豫不决的不知道如何作答。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年级时学过的知识,认识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的结论,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地通过思考与讨论,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顺理成章的推导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S=a2。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把所学过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和整理成一个如P22页所列的表格来对照学习和巩固掌握,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形成前后连贯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归纳整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的不同心理表征,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拓展思维点拨组织学生探究。通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调节好这些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并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将来在生活上运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 讨论 探究 归纳整理 思维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习掌握数学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把握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寓教于乐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喜欢听形象生动的故事了,所以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猪八戒来到了花果山,趁孙悟空不在和300个小猴子分1000个桃子吃。猪八戒说:“1000÷300=3……1,你们每人吃3个,我吃剩下的一个,小猴子一听自己可以多吃高兴极了,正在这时,孙悟空来了,听小猴子一说气得要用金箍棒追打猪八戒。同学们,孙悟空为什么要追打猪八戒呢?”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知道孙悟空生气的原因,全拿起笔开始计算出1000桃子分给300个猴子后每个猴子是3个,余下的是100而不是1个桃子,于是同学们笑了起来,教师可以趁机启发学生思考:“猪八戒是如何骗小猴子的?”同学们以极大的兴趣动脑思考起来,就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数学的后进后都眉飞色舞的举手急着要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得到了余的1在百位上,是100,而不是1,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合作讨论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都着鲜明的个性,在智能方面也各有不同而各有所长。所以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优、中、差的现象,数学智能较强的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思维,希望自己能先于他人得到发现,找出规律,而数学智能较弱的或者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刚处于被动状态之中,等待他人发现,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几千年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也是建立上学习者学习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师生和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不同个性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思维出现“卡壳”之时指点迷津,及时的疏导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茅塞顿开”,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节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下,前面我们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能否可以像计算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用公式来计算呢?这时,有的同学就“卡壳”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即在课前准备好的三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学过的图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温故而知新地互相讨论,相互启发,最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得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它同底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科学结论,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同时更清楚地明白了在这个数学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三、拓展思维点拨组织学生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生的智能发展的转折处,引导学生内化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不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求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了几遍题目,都犹豫不决的不知道如何作答。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年级时学过的知识,认识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的结论,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地通过思考与讨论,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顺理成章的推导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S=a2。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把所学过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和整理成一个如P22页所列的表格来对照学习和巩固掌握,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形成前后连贯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归纳整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的不同心理表征,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拓展思维点拨组织学生探究。通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调节好这些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并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将来在生活上运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郭思乐,喻伟著.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庆林主编.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