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关键词】 创设情境;探究实验;审美教育;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下面谈谈对物理教学艺术的探索和感悟。
  一、激发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设计一个实验情境: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认为很容易刺中,结果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容易,仅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了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境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如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境质疑,让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物理学美的素材将会震撼学生的心田。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境中,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知识主要是教学习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时,教师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如: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世界,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课堂提问;小学英语;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小学英语教学在整个英语教
【摘 要】 课堂小学语文是每个学校小学语文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已经成为了让学生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到底如何提高课堂小学语文质量并加快学生的吸收知识的速度呢?本文针对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小学语文形式——问题式小学语文做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小学语文;高效率;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
【摘 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问题的设计往往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的思路和方向,一个好的问题在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关键词】 导向性;启发性;科学谋划;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
【摘 要】 在我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都在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人士最多,范围最广,位于世界的第一位。然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仅关注对学生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行为;仅看重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环境沉闷、死板,缺少趣味及生机。教师缺乏对学生好奇心的引导与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烦英语学习,学习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合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