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时代的到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字电影不仅从形态上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一般技术和生产方式,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从叙事结构、观影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数字电影的叙事表现出某种特有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形态。数字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自理性一统天下以来的书写、阅读的某些方式,摆脱了“直观理性”的可能,创造一个“不存在”的认识对象并让这一对象重新被认识和理解。人最终实现了“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物”,开始了关于人自身的神话时代。
  [关键词] 数字电影 神话 叙事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07
  从最显见的角度看,排除其它需要分析和推演的抽象部分,数字电影最终实现了电影作为“梦工厂”的真正实质。电影从1895年诞生以来,它所实现的“梦工厂”的产品,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梦”,而是对“梦”的模拟和营造。电影的叙事能力使其因此更注重对观看者自身的引导,电影作为一种外在的工具手段引发观看者自身“梦的机能”。无论是悲情、抑或恐惧、或者愤怒等等诸多幻觉需要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参与,方才达到“梦工厂”的效应。因此,电影从根本上与其它艺术在本质上都是作为一种艺术介质存在,它所呈现的以及赖以实现的都来自一种阅读的经验。所以,通俗的说,一部电影(或者小说、戏剧、音乐等等)它是否能打动你,很大程度上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及经验储备。这种阅读的历史从文字诞生以来的权力性阅读久已存在。数字电影从胶片的光学模拟到数字建模、跟踪、三维等等手段,把对现实的复制转而成为完全的虚拟建构。从爱森斯坦所谓的蒙太奇联想的手段兑变为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创造”。这种“创造”类似上帝的七日创世纪,因此,逻辑的,这种叙事方式很自然的附属了“神话”色彩和意义。从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来看,自数字电影技术成熟以来,电影选择的叙事对象更多的倾向具有“神话色彩”的题材。这里的“神话色彩”特指文学意义上的诗学“神话”。这种“神话”来自对历史、传统的图腾叙事以及宗教叙事,一种与逻格斯相对的叙事方式。
  最好的例子就是新西兰的彼得·杰克逊把英国作家托尔金的《指环王》搬上银幕。《指环王》叙事形态是典型的神话叙事。托尔金从古英语、古冰岛文字、如尼文字(Runes)等创造了多种部落语言,这个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中土世界”。这个“文明”有着一套自足的结构体系,产生了庞大复杂的类似历史文明的冲突。这部巨著1954年出版,等待了半个世纪,方登上银幕。长达9个小时的叙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一种摆脱现实的“真实虚拟”。这种创造不是基于对现实规则的依赖的模像,而是在自足体系中摆脱现实合理存在的对象,与人的“梦”的逻辑非常相像。对象的属性是天然获得的,例如魔法师的魔法能力是由于多种种族部落的排序和特征取得的,而他本身也由于魔法的强弱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其它如巨型的蜘蛛、复活的军团、魔戒的恐怖力量等等,由于他们相互联系,共同使得全部整体具有了合理性。你可以怀疑其中部分单个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使得整体不可怀疑。这种整体上的不可怀疑借助数字化得到完美的实现。电影从对“梦”的模拟和营造,最终可以把“梦”直接呈现出来。人的阅读不再依赖本身的情感经验以及知识储备,更多的直接来自对电影叙事的认可和接受。人的情感体验不是从对象引发回到自身的响应,而是直接从电影对人的情感体验进行冲击和回应。由于电影的“神话”叙事,使以往的现实经验都宣告失效,电影放映前,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对《指环王》的理解,教授和孩童都有自身的解释,并且理解的程度不会产生传统的偏见。这种分析同样适合众多的数字电影或准数字电影,例如:《骇客》系列、《哈利伯特》系列、《英雄》、《无极》、《金刚》等等。
  数字电影的叙事表现出某种特有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形态。这种叙事形态与文字为载体的传说、神话、史诗不同。荷马史诗的叙事在前苏格拉底时代产生了一个众神时代的叙事语境。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等都以诗歌咏叹的方式作为文本形态,因为各种作为真理的知识都是对众神的旨意的领悟和赞美。数字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自理性一统天下以来的书写、阅读的某些方式,随着哲学宣告“主体死了”之后,这一宣言最终以最具象的方式上演在众人面前。数字电影演绎了叙事文本如何可以摆脱“直观理性”的可能,创造一个“不存在”的认识对象并让这一对象重新被认识和理解。人最终实现了“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物”,人的此在似乎有了新的意味。“上帝死了”毁灭了神话,“主体死了”解构了逻格斯,然而当人自身作为自己的“上帝”以后,人自我的神话时代随后就到来了。
  神话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总是处于充满生机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的关键词是创造、自由、奢侈、宏大等等,它们共同指向一种摆脱先在的确定性的束缚。后工业的到来使有关机械决定论的质、量二维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信息参与其中的三维或多维的多元决定论的信息生产方式,多种可能性及其拓延使得社会整体结构趋于开放细化的多个结构整体。这样的运动型的社会结构模式恰是数字电影诞生的外在可能,同时,数字电影带来的叙事形态对于当下现象世界的摹写和表达同样带有某种新宗教的意味。当然,这种宗教或者图腾更多的不是作为一种咒语似的能指,而是某种最原初的娱乐性的思考和朝拜。这种把沉重思考娱乐主义化的时代主题格式,也导向了整体社会朝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化发展,而数字电影给这个时代以某种前瞻性的观望。
  作者简介
  王圣,男,1979年出生,汉族,安徽凤台人,现任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批评。
其他文献
《回忆积木小屋》围绕着孤身老人对自己妻子的爱情的回忆和部分家庭的回忆而展开。大量运用平缓镜头。短片看似简单,但却有着深刻意义,重在展现一种心灵之旅。  一、 上升的海面  整个短片的大背景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前半部分,讲述了主人公往自家的楼上加层。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驼着背,独自一个人日日夜夜,不顾刮风下雨堆砌着楼房……一层一层不断上升的楼层,一个一个孤身一人的夜晚,还有那个单一的晚餐,一人食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人通过所谓的精英教育向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培养效忠元首、为党国而战的战争机器,人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被扭曲、异化。影片《希特勒的男孩》揭示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和法西斯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索。  [关键词] 纳波拉 人性 战争 异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30    战争可以分为所谓的不
[摘要]影像世界如何混淆真实世界从而造成一幕幕黑色悲喜剧的影片?“意象形态”这个当代最完美的“罪行”是在多重合力下被制造出来的,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影响个人到迷惑大众,从营造幻梦到缔造“神话”,从人为操纵到全面失控的过程。  [关键词]意象形态 大众文化 受众 主体 生产者式文本    前 言    在我们逐渐从印刷文化时代进入电子文化时代之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来源于以电影电视网络为主要代表的电
贺祝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  肖辛育,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菊豆》剧照 就世界影视分类方式而言,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方式。这种提法缘于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精神。出于这种理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是十分重视的。我国历来都将中国农民看成是社会主义文艺表现对象,同时也将其作为服务对象。
【作者简介】  电影《非常幸运》剧照2009年,“非常”系列之《非常完美》的成功为国产电影引入一个类型片新概念——“小妞电影”,随后的几年中,这个中小成本的类型在不断实践和折腾中羽翼渐丰,《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这些产品的制造者们相继在有意或无意的试探中,将“chick flick”移植为“小妞电影”,尽管4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打磨出一套成熟的嫁接功夫,
[摘要] 好莱坞的音乐歌舞片是好莱坞重要的类型片之一。长期以来,好莱坞音乐-歌舞片随着好莱坞电影业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 好莱坞 类型片 音乐歌舞片 爵士歌王  一、美国好莱坞电影类型片和音乐歌舞片的特性  在二十世纪初期,即1927年之前,电影是无声的,因此被称为“默片”(The Silent Film)。但是从1927年开始,出现了能够说话的电影,于是默片不再默默无声了。  其实,早在1
【作者简介】  廖卫民,男,浙江平阳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影视艺术等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语言风潮的表达机制、传播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12M51050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波的传播动力机制与社会治理对策研究》(编号:10YJCZH084)成果。  2014年3月1日,
《心花路放》是宁浩导演的一部公路喜剧片,影片涉及人物众多,有失婚的耿浩、情场高手郝义及阿凡达、杀马特、白领、文青等各路美女,可谓人物众多、线索交错,但故事叙述依旧清晰可见,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对叙事交叉蒙太奇的把握。“蒙太奇艺术创造力的根本体现在于:它通过对故事材料的重新组合(构造时间)而创造出一个富有新的含义和激情的‘新现实’,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故事世界’”。[1]荒诞与现实是叙事张力所体现出的
[摘要]总的来说,与其说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是一部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正如林夏最后的那句话:尽管这成长刻骨铭心,但我们却无法拒绝,只能正视。对,尽管会有痛,会有伤,但正是这痛这伤,我们才慢慢有勇气去面对真相,去接受并最终悦纳这生之痛。  [关键词]《北京爱情故事》 成长 电视剧  《北京爱情故事》,看得让人欢喜让人累,让人激动让人落泪。难以平静,这两天总是处于恍惚的沉思中。不知道是
[摘要] 微电影是产生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艺术,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励志微电影是微电影题材中的一种,以微小的题材传达了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审美教育作用的主旋律思想。  [关键词] 励志微电影 小题材 主旋律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与微小说等的盛行,微电影应运了时代的要求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之下。励志微电影是微电影题材类别中的一种,主要作品如《老男孩》、《田埂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