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尘,从一位捐赠不留姓名的市民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升华成为一个善意图腾,再到成为一个涵盖更多寄望的公益品牌,是青岛市民公益精神的无意识汇聚,亦是青岛市红十字会着意于爱心经营理念的产物。
尘,于自然界之功用,在于传播、折射与凝结。
2007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获奖者次第上台,领走了各自的奖杯,“微尘”成为唯一没有领奖“代表”的获奖者。它获得的颁奖词是:“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截至2013年4月,红十字微尘基金成立5年来共接收捐赠款物价值总额3300余万元,支出捐赠款物合计2312万元。5年间先后成立10支分基金,开展20多个救助、助学项目,涉及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直接受益人群达4万余人。
纵然从2004年始“微尘”所凝结汇聚的善举、款物可以估量,但“微尘”已然凝结和将会为这座城市注入的善念能量定然是无限的。
大爱遁无形
“微尘”是谁?“微尘”在哪?从2004年底直至今天,大家都在寻找。 然而,“微尘”本人未曾找到,却发觉越来越多的“微尘”。
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要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工作人员开具捐款收据欲填写姓名时,中年夫妇说,自己只是平凡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如果非要留下名字的话,就写上“微尘”。工作人员联想起曾经出现过的“微尘”这个名字,发现它曾为新疆地震灾区捐款5000元,为抗击非典捐款1万元,还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的无名爱心人士,署名都是“微尘”。
2005年的第一天,青岛红十字会的大门刚打开,一位捐款人走了进来,捐献500元。“要留名字的话,就写‘微尘’吧”;70多岁的刘老先生夫妇,是退休的高级科研人员,他们多次捐助过希望工程,捐助过非典抗灾。“我们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捐2000元,也做一次‘微尘’吧”;一位伤残老红军把800元投到募捐箱后就匆匆离开;十余名大学生拿着自己的生活费赶到街头募捐点,说自己是“微尘”;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退休金走进红十字会办公室,在募捐册上留名‘微尘’;一位母亲抱着3岁的儿子,向募捐箱里塞进孩子的压岁钱说:“孩子也当小‘微尘’。”
“微尘”品格在青岛无声地蔓延开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为印度洋海啸募捐的时间里,以“微尘”名义或向红十字会捐款的就达290万元,超过个人捐款总额的50%。
“在捐赠现场,我看到青岛市规划局黄岛分局副局长留下了‘微尘’签名。”这是博友记录的“微尘”。
对于市民来说,买一张微尘明信片、捐一盒微尘月饼,与在微尘公益盛典上花26万元拍下一套紫砂壶,具有同等价值。
2010年初,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市民、企业纷纷来到微尘基金办公室捐款。面对现场的媒体,“不拍照、不宣传”成为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共同要求。
2005年11月21日,“微尘”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2007年2月26日,“微尘”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2008年8月,“微尘”成为青岛市首个国家注册的公益商标;2009年10月27日,“微尘”被写入中国红十字会“九大”报告;2011年9月26日,“微尘”作为青岛市唯一公益类商标荣获“青岛市著名商标”称号。
时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程基认为,每一粒“微尘”内心都有天地间最感人的悲悯情怀。“青岛诞生了微尘,是青岛人的幸运,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青岛市红十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盖彦在《“微尘”提升城市幸福指数》中说,“微尘”的崇高动机和具体行为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
曲水善流觞
2008年,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指导扶持下,十余位热心公益的青岛企业家,与自愿参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发起成立集募捐、救助、品牌宣传功能于一身的“微尘基金”。 2009年6月6日,微尘基金正式启动了关注儿童“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救助项目。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微尘基金常务理事团就定下一个原则:微尘基金不在募捐款中提取管理费。所有善款全部都遵循捐赠意愿用于救助项目。所有成本费用等全部由常务理事团另外分摊。
微尘基金理事长于海波介绍,微尘基金成立以来,发起的很多活动,从策划、场地、设备到餐饮,都有爱心理事单位积极支持,“经常是一场活动办下来,‘基金’一分钱都不用掏。”
微尘基金办公室雇佣的工作人员,不花“微尘基金”一分钱,所有工资、福利均由理事团理事企业“另外出钱”。
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介绍,理事团成员大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创业,个人资产从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
但他们不是那种只拿钱出来的慈善家。“微尘并不是号召所有的人都去捐款,而是呼吁所有的人都去参与,这个更重要。”微尘基金的副秘书长袁波这样认为。
他们不仅定期为微尘基金捐款,还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感召和发动周围的人奉献爱心。这是“章程”里规定的义务,但大家乐在其中。迄今,理事团每位成员都有感召合作伙伴为基金募集资金的成功案例。
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坦言,成立微尘基金的目的,就是把一些分散的爱心力量凝聚起来,而微尘基金要做得更大,其中的制度、救助项目都需要不断地修正。“做公益事业就跟做企业一样,必须要做好市场调研,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一定的评测,之后你才会了解到哪个项目更好,哪个项目更需要去关注。”他一直深信,公益不是单打独斗,任何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都很难真正完成。
微尘基金隶属青岛市红十字会,设管委会、常务理事会、办公室三级管理机构。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任管委会主任,统筹基金运作;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十余位发起者任常务理事,组成爱心理事团,参与基金管理工作;理事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基金的办事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 2010年6月29日成立了微尘基金监督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7名,成员由省道德模范、感动青岛人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独立人士组成。对捐赠人的捐款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定期在红十字会网站上公示收支情况。
微尘基金的善款来源,一是理事团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二是专项筹资活动及合作项目募集;三是基金增值收益;四是其他合法收入。
微尘基金自身也不断改进、修正。“我们身上肩负的担子很重,我们是在创造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有些可以借鉴,有些确实空白的。”丁德亮说,微尘基金有非常好的常务理事团队,并设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希望各行各业不同的人都能给微尘基金监督见证,集思广益,他们不愿意其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轨道。“我们要感谢所有捐助者,因为微尘这个品牌是属于青岛的,它属于有爱心的870万岛城市民。”
微尘基金获2009年度中国(青岛)微尘公益之星。微尘基金爱心理事团获2010年度感动青岛群体奖。微尘基金获2010年度“山东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
“被帮助而心生感动,持有这种感动再去感动别人。”袁波认为这才是微尘精神继续传递下去的最大助力——教育是双向的,感动是双向的。由此而言,慈善也是双向的。
慈善不仅仅是富济贫,慈善是爱的主动给予,也是平等与包容,涵盖每个人的尊严与幸福;慈善不仅仅是某个贫困人群的福祉,而是社会中所有人因回馈而感动。人在某些层面,都是被救助的对象。
全民慈善,才是慈善文化的本质。全民参与,这也是微尘基金正在追求的目标。
修竹引风来
微尘,从一位捐赠不留姓名的市民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升华成为一个善意图腾,再到成为一个涵盖更多寄望的公益品牌,是青岛市民公益精神的无意识汇聚,亦是青岛市红十字会着意于爱心经营理念的产物。
从一个独特的名字发现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和故事,体现了“发现”意识;从发现一个人到培育一个知名品牌,体现了“品牌”意识。微尘品牌战略的成功运作,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创建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时光回溯至2005年1月5日,“青岛市红十字会关于征集微尘标识的公告”在青岛市各网站和媒体发布,很快便收到了来自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的500余份设计方案。经专家初选,确定8幅作品入围。市红十字会再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征求意见,广大市民、网友通过短信、网络、寄信等形式踊跃投票。1月28日,青岛帆之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勇设计的五星心字形图案最终胜出。标识确定后,青岛市红十字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微尘”标识正式启用。
2005年6月,青岛市红十字会启动“微尘”商标注册工作,23项工商注册和网络实名注册将能想到的内容悉数纳入。2008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致函青岛市红十字会,“微尘”公益商标获得批准。同年11月19日,“微尘”商标正式启用。
为迅速提高和扩大“微尘”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青岛市红十字会采用“以工作促传播”的方法,以联合使用、许可使用和冠名使用三种方法,尝试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合作。
2008年11月19日,青岛市红十字会聘请青岛籍著名演员宋佳为“微尘”博爱大使。 曾经放言不拍商业性广告的宋佳,却为了给白血病患儿筹措300万元治疗费而“食言”。
2009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副主任、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应邀出任微尘博爱大使,并荣获2010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
2009年4月,青岛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拍摄了电影《寻找微尘》。倪萍、唐国强、黄渤、夏雨、黄晓明、赵保乐等45位青岛籍演员倾情出演,用电影的形式再现“微尘”精神。
2010年8月27日,青岛市红十字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为红十字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培育、发展、壮大提供文化的土壤和养分。自2010年3月起,青岛市红十字会邀请了包括台湾天人研究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赵玲玲在内的国学专家等举办了数十期面向社区公众的公益课堂,探讨并宣讲红十字文化与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 “微尘”公益品牌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微尘走过的九年历程,是不断得到凝聚、衍生和延续的过程,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内化成青岛这座开放城市的精神名片。而现在,微尘也正慢慢发生改变——市民并不只因突发灾害而捐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习惯。
青岛市每年有10万余人次参加无偿献血,不仅满足了岛城临床用血需求,而且还在执行重大紧急任务中发挥了作用。截至2013年8月,青岛市已连续八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2010-2011年度又有477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591人荣获银奖,1709人荣获铜奖,16人荣获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目前青岛已有33000余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目前已经有47人实施了捐献。捐赠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数目和实现捐献人数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建成了全国首座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者纪念林——“奉献林”,232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刻在了纪念墙上。天使救援自行车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95195爱心车队……这些名字无不是“微尘”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现在的“微尘”,早已超越了个人“献爱心”的层次,产生了超越品牌自身的“溢出效应”。
2008年4月,青岛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伟为报告文学集《寻找微尘 一座城市的良心》所作“序言”写道:“一座城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已经获得了什么,还在于它能否将所得到的永远留存,并化为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更在于这种美好的精神、强劲的力量能否转化为一种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中代代相传。”
尘,于自然界之功用,在于传播、折射与凝结。
2007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获奖者次第上台,领走了各自的奖杯,“微尘”成为唯一没有领奖“代表”的获奖者。它获得的颁奖词是:“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截至2013年4月,红十字微尘基金成立5年来共接收捐赠款物价值总额3300余万元,支出捐赠款物合计2312万元。5年间先后成立10支分基金,开展20多个救助、助学项目,涉及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直接受益人群达4万余人。
纵然从2004年始“微尘”所凝结汇聚的善举、款物可以估量,但“微尘”已然凝结和将会为这座城市注入的善念能量定然是无限的。
大爱遁无形
“微尘”是谁?“微尘”在哪?从2004年底直至今天,大家都在寻找。 然而,“微尘”本人未曾找到,却发觉越来越多的“微尘”。
2004年的最后一天,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掏出5万元现金,要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工作人员开具捐款收据欲填写姓名时,中年夫妇说,自己只是平凡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如果非要留下名字的话,就写上“微尘”。工作人员联想起曾经出现过的“微尘”这个名字,发现它曾为新疆地震灾区捐款5000元,为抗击非典捐款1万元,还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的无名爱心人士,署名都是“微尘”。
2005年的第一天,青岛红十字会的大门刚打开,一位捐款人走了进来,捐献500元。“要留名字的话,就写‘微尘’吧”;70多岁的刘老先生夫妇,是退休的高级科研人员,他们多次捐助过希望工程,捐助过非典抗灾。“我们向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捐2000元,也做一次‘微尘’吧”;一位伤残老红军把800元投到募捐箱后就匆匆离开;十余名大学生拿着自己的生活费赶到街头募捐点,说自己是“微尘”;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退休金走进红十字会办公室,在募捐册上留名‘微尘’;一位母亲抱着3岁的儿子,向募捐箱里塞进孩子的压岁钱说:“孩子也当小‘微尘’。”
“微尘”品格在青岛无声地蔓延开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为印度洋海啸募捐的时间里,以“微尘”名义或向红十字会捐款的就达290万元,超过个人捐款总额的50%。
“在捐赠现场,我看到青岛市规划局黄岛分局副局长留下了‘微尘’签名。”这是博友记录的“微尘”。
对于市民来说,买一张微尘明信片、捐一盒微尘月饼,与在微尘公益盛典上花26万元拍下一套紫砂壶,具有同等价值。
2010年初,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市民、企业纷纷来到微尘基金办公室捐款。面对现场的媒体,“不拍照、不宣传”成为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共同要求。
2005年11月21日,“微尘”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2007年2月26日,“微尘”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2008年8月,“微尘”成为青岛市首个国家注册的公益商标;2009年10月27日,“微尘”被写入中国红十字会“九大”报告;2011年9月26日,“微尘”作为青岛市唯一公益类商标荣获“青岛市著名商标”称号。
时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程基认为,每一粒“微尘”内心都有天地间最感人的悲悯情怀。“青岛诞生了微尘,是青岛人的幸运,更是这座城市的幸运。”青岛市红十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盖彦在《“微尘”提升城市幸福指数》中说,“微尘”的崇高动机和具体行为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
曲水善流觞
2008年,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指导扶持下,十余位热心公益的青岛企业家,与自愿参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发起成立集募捐、救助、品牌宣传功能于一身的“微尘基金”。 2009年6月6日,微尘基金正式启动了关注儿童“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救助项目。
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微尘基金常务理事团就定下一个原则:微尘基金不在募捐款中提取管理费。所有善款全部都遵循捐赠意愿用于救助项目。所有成本费用等全部由常务理事团另外分摊。
微尘基金理事长于海波介绍,微尘基金成立以来,发起的很多活动,从策划、场地、设备到餐饮,都有爱心理事单位积极支持,“经常是一场活动办下来,‘基金’一分钱都不用掏。”
微尘基金办公室雇佣的工作人员,不花“微尘基金”一分钱,所有工资、福利均由理事团理事企业“另外出钱”。
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介绍,理事团成员大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创业,个人资产从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
但他们不是那种只拿钱出来的慈善家。“微尘并不是号召所有的人都去捐款,而是呼吁所有的人都去参与,这个更重要。”微尘基金的副秘书长袁波这样认为。
他们不仅定期为微尘基金捐款,还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感召和发动周围的人奉献爱心。这是“章程”里规定的义务,但大家乐在其中。迄今,理事团每位成员都有感召合作伙伴为基金募集资金的成功案例。
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坦言,成立微尘基金的目的,就是把一些分散的爱心力量凝聚起来,而微尘基金要做得更大,其中的制度、救助项目都需要不断地修正。“做公益事业就跟做企业一样,必须要做好市场调研,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一定的评测,之后你才会了解到哪个项目更好,哪个项目更需要去关注。”他一直深信,公益不是单打独斗,任何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都很难真正完成。
微尘基金隶属青岛市红十字会,设管委会、常务理事会、办公室三级管理机构。青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任管委会主任,统筹基金运作;分布于各行各业的十余位发起者任常务理事,组成爱心理事团,参与基金管理工作;理事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基金的办事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运作。 2010年6月29日成立了微尘基金监督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7名,成员由省道德模范、感动青岛人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独立人士组成。对捐赠人的捐款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定期在红十字会网站上公示收支情况。
微尘基金的善款来源,一是理事团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二是专项筹资活动及合作项目募集;三是基金增值收益;四是其他合法收入。
微尘基金自身也不断改进、修正。“我们身上肩负的担子很重,我们是在创造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有些可以借鉴,有些确实空白的。”丁德亮说,微尘基金有非常好的常务理事团队,并设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希望各行各业不同的人都能给微尘基金监督见证,集思广益,他们不愿意其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轨道。“我们要感谢所有捐助者,因为微尘这个品牌是属于青岛的,它属于有爱心的870万岛城市民。”
微尘基金获2009年度中国(青岛)微尘公益之星。微尘基金爱心理事团获2010年度感动青岛群体奖。微尘基金获2010年度“山东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称号。
“被帮助而心生感动,持有这种感动再去感动别人。”袁波认为这才是微尘精神继续传递下去的最大助力——教育是双向的,感动是双向的。由此而言,慈善也是双向的。
慈善不仅仅是富济贫,慈善是爱的主动给予,也是平等与包容,涵盖每个人的尊严与幸福;慈善不仅仅是某个贫困人群的福祉,而是社会中所有人因回馈而感动。人在某些层面,都是被救助的对象。
全民慈善,才是慈善文化的本质。全民参与,这也是微尘基金正在追求的目标。
修竹引风来
微尘,从一位捐赠不留姓名的市民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升华成为一个善意图腾,再到成为一个涵盖更多寄望的公益品牌,是青岛市民公益精神的无意识汇聚,亦是青岛市红十字会着意于爱心经营理念的产物。
从一个独特的名字发现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和故事,体现了“发现”意识;从发现一个人到培育一个知名品牌,体现了“品牌”意识。微尘品牌战略的成功运作,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创建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时光回溯至2005年1月5日,“青岛市红十字会关于征集微尘标识的公告”在青岛市各网站和媒体发布,很快便收到了来自山东、北京、上海等地的500余份设计方案。经专家初选,确定8幅作品入围。市红十字会再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征求意见,广大市民、网友通过短信、网络、寄信等形式踊跃投票。1月28日,青岛帆之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勇设计的五星心字形图案最终胜出。标识确定后,青岛市红十字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微尘”标识正式启用。
2005年6月,青岛市红十字会启动“微尘”商标注册工作,23项工商注册和网络实名注册将能想到的内容悉数纳入。2008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致函青岛市红十字会,“微尘”公益商标获得批准。同年11月19日,“微尘”商标正式启用。
为迅速提高和扩大“微尘”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青岛市红十字会采用“以工作促传播”的方法,以联合使用、许可使用和冠名使用三种方法,尝试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合作。
2008年11月19日,青岛市红十字会聘请青岛籍著名演员宋佳为“微尘”博爱大使。 曾经放言不拍商业性广告的宋佳,却为了给白血病患儿筹措300万元治疗费而“食言”。
2009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副主任、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应邀出任微尘博爱大使,并荣获2010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
2009年4月,青岛市红十字会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拍摄了电影《寻找微尘》。倪萍、唐国强、黄渤、夏雨、黄晓明、赵保乐等45位青岛籍演员倾情出演,用电影的形式再现“微尘”精神。
2010年8月27日,青岛市红十字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为红十字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培育、发展、壮大提供文化的土壤和养分。自2010年3月起,青岛市红十字会邀请了包括台湾天人研究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赵玲玲在内的国学专家等举办了数十期面向社区公众的公益课堂,探讨并宣讲红十字文化与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 “微尘”公益品牌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微尘走过的九年历程,是不断得到凝聚、衍生和延续的过程,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内化成青岛这座开放城市的精神名片。而现在,微尘也正慢慢发生改变——市民并不只因突发灾害而捐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习惯。
青岛市每年有10万余人次参加无偿献血,不仅满足了岛城临床用血需求,而且还在执行重大紧急任务中发挥了作用。截至2013年8月,青岛市已连续八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2010-2011年度又有477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591人荣获银奖,1709人荣获铜奖,16人荣获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目前青岛已有33000余人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目前已经有47人实施了捐献。捐赠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数目和实现捐献人数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建成了全国首座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组织)者纪念林——“奉献林”,232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刻在了纪念墙上。天使救援自行车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95195爱心车队……这些名字无不是“微尘”精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现在的“微尘”,早已超越了个人“献爱心”的层次,产生了超越品牌自身的“溢出效应”。
2008年4月,青岛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王伟为报告文学集《寻找微尘 一座城市的良心》所作“序言”写道:“一座城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已经获得了什么,还在于它能否将所得到的永远留存,并化为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更在于这种美好的精神、强劲的力量能否转化为一种文化,在这座城市的市民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