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了《化工生产安全技术》(以下简称《安全技术》)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化工安全;课改分析;“工学结合、实境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2-02
众所周知,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且生产过程又具有高温、高压、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安全因素较多,且事故后果严重,危险性和危害性大[1]。因此,化学工业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安全技术》作为安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产物,肩负着普及安全知识、减少安全事故的重任。在知识和内容不断更新、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所有授课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2]。
一、目前课程教學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不爱学习,且大部分学生又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自制能力较差,上课不能长时间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敷衍了事或者照搬照抄,应付差事。
2.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体现“技能为主”的高职特色定位。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对高危行业的安全隐患有所认识,拥有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本课程教改基本思路
1.课程性质及定位。本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授课时间安排在综合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之后,其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核心主干作用。本课程以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学流程的制定依据,以“工学一体、实境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手段,将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内化于课程内容中,着重应用,拓展理论,打好基础,有力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课程作用。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熟悉并系统掌握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类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①课程的衔接。建议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包括理论学习、整周实训、下厂调查、调查报告答辩。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为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后续课程:甲醇生产技术、化工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安全实训和生产操作提供安全知识和技能。②课程设计的理念。认真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精神,按照“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实境条件,以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③课程设计思路。《安全技术》设计的核心岗位是化工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化工生产操作工等。不论哪个岗位,安全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都包括防护和救护。本课程设计的大致思路为:细分完成化工生产任务所需的工作过程,化工生产过程可归纳为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控制、产物后处理、产品后处理、“三废”处理;基于工作过程需要对课程设计和优化,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涉及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触电、防静电、防机械伤害等安全生产内容,课程核心内容是安全防护、职业健康,根据本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增加实践实训内容。
4.课程的实施。按照安全生产的防护和救护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综合应用项目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进行安全操作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①在教学编排上,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编排按章节进行,重理论,轻实践。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是会动手、重实践。首先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实训环节,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操作环节,再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进入工厂后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②采用“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培养模式,工作岗位与课堂学习融合。化工安全生产是实践性较强、应用型较广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以“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抓住两条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三个支点(理论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全程参与企业化工安全生产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③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案例、图片、视频,全方位地展现化工安全生产过程,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由教学的客体向主体转变,另外,也可采用“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和“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转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授课质量。
三、适应教改所采用的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采用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素质考核。本课程考核分为单元课程和整周实训两部分:
1.单元课程考核。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采用闭卷,笔试,题型多样化。考试内容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试卷命题范围要广,应突出课程重点,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为:易30%,中50%,难2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选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安全演练模拟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以上的操作项目,考核过程采取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方式,注重安全操作环节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具体包括:职业道德4%,平时作业4%,实训报告8%,研究性学习报告4%。
2.整周实践综合技能训练考核。技能鉴定考核:占成绩的60%,学生参加化工总控工(高级工)考试,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理论和实操考核平均成绩为技能鉴定考核成绩。项目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具体包括职业道德10%,工作过程质量评价10%,实训报告10%,成果交流汇报10%。
上述方案主要是对《安全技术》课程教改思路和实施过程的分析归纳整理,实施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加强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以体现“工学一体,实境育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景良.化工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晓梅,徐宏.《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9,(22).
作者简介:李霞(1981-),女,河南周口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煤化工,化工工艺。
关键词:化工安全;课改分析;“工学结合、实境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2-02
众所周知,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且生产过程又具有高温、高压、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安全因素较多,且事故后果严重,危险性和危害性大[1]。因此,化学工业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安全技术》作为安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产物,肩负着普及安全知识、减少安全事故的重任。在知识和内容不断更新、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所有授课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2]。
一、目前课程教學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高职学生基础薄弱,不爱学习,且大部分学生又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自制能力较差,上课不能长时间注意听讲,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敷衍了事或者照搬照抄,应付差事。
2.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体现“技能为主”的高职特色定位。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对高危行业的安全隐患有所认识,拥有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二、本课程教改基本思路
1.课程性质及定位。本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授课时间安排在综合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之后,其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核心主干作用。本课程以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高职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学流程的制定依据,以“工学一体、实境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手段,将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内化于课程内容中,着重应用,拓展理论,打好基础,有力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课程作用。化工生产安全技术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习惯,熟悉并系统掌握化工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类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工作态度、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①课程的衔接。建议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包括理论学习、整周实训、下厂调查、调查报告答辩。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为化工生产安全技术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后续课程:甲醇生产技术、化工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安全实训和生产操作提供安全知识和技能。②课程设计的理念。认真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精神,按照“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实境条件,以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③课程设计思路。《安全技术》设计的核心岗位是化工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化工生产操作工等。不论哪个岗位,安全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都包括防护和救护。本课程设计的大致思路为:细分完成化工生产任务所需的工作过程,化工生产过程可归纳为原料准备、原料预处理、化学反应控制、产物后处理、产品后处理、“三废”处理;基于工作过程需要对课程设计和优化,形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涉及防火、防爆、防中毒、防触电、防静电、防机械伤害等安全生产内容,课程核心内容是安全防护、职业健康,根据本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增加实践实训内容。
4.课程的实施。按照安全生产的防护和救护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综合应用项目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进行安全操作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①在教学编排上,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编排按章节进行,重理论,轻实践。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是会动手、重实践。首先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确定实训环节,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操作环节,再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进入工厂后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②采用“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培养模式,工作岗位与课堂学习融合。化工安全生产是实践性较强、应用型较广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要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以“工学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抓住两条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三个支点(理论教学,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全程参与企业化工安全生产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③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案例、图片、视频,全方位地展现化工安全生产过程,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由教学的客体向主体转变,另外,也可采用“案例式”、“讲座式”、“研讨式”和“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转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授课质量。
三、适应教改所采用的考核方式
为了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采用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素质考核。本课程考核分为单元课程和整周实训两部分:
1.单元课程考核。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采用闭卷,笔试,题型多样化。考试内容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和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试卷命题范围要广,应突出课程重点,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为:易30%,中50%,难20%。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选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安全演练模拟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个以上的操作项目,考核过程采取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操考核方式,注重安全操作环节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具体包括:职业道德4%,平时作业4%,实训报告8%,研究性学习报告4%。
2.整周实践综合技能训练考核。技能鉴定考核:占成绩的60%,学生参加化工总控工(高级工)考试,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以理论和实操考核平均成绩为技能鉴定考核成绩。项目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具体包括职业道德10%,工作过程质量评价10%,实训报告10%,成果交流汇报10%。
上述方案主要是对《安全技术》课程教改思路和实施过程的分析归纳整理,实施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加强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以体现“工学一体,实境育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景良.化工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王晓梅,徐宏.《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9,(22).
作者简介:李霞(1981-),女,河南周口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煤化工,化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