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从理清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和目标、举例说明实施城市化要把握的方针以及推进城市化要要处理的辨证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最终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一结论。
关键词:城市规模;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81-02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达90%,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原因在于:一是低估了城市化作用,不能较好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二是盲目发展小城镇,造成耕地的流失和生态的破坏。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将从理清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和目标、举例说明实施城市化要把握的方针以及推进城市化要要处理的辨证关系几个方面展开,最终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一结论。
一、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片面的看待
第一,从对立角度来讲,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尊重实际情况,肆意的扩大城市规模,可能会加重城市经济运行的负担,丧失城市经济的活力,降低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和速度,并最终有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经济的瘫痪
第二,从统一角度讲,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城市适时的合理性的扩大规模,会提高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循环利用能力,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并吸收城市原来没有的东西,建造城市原来没有能力建造的东西,从而活跃城市的经济,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因此,是不是要扩大城市规模,如果扩大规模应该扩大多少,这都是由城市的现实情况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是城市就业量和城市国民收入。
1.城市就业量
在城市经济学中,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就业量作为测度城市经济的重要指标的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城市就业量与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城市人口规模是描述城市规模最合理的工具之一。在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增长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就业量则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容易获得数据的重要测度指标。
第二、在外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城市就业量与城市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假设Y为城市总收入或总产量,L为劳动量,即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则城市的生产函数为
Y=f(L,K,T)
在外部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不变时,T为常数,资本有机构成也不变,既K只是L的函数。设K= k(L),则
Y=f[L,k(L)]
因此,城市经济规模(总产量或总收入)是城市就业量的函数。
城市就业量指标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意义。在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城市就业量或城市失业量都被作为社会经济指标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指标。
2.城市国民收入
城市国民收入是一般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测度指标,也可以用来考察特定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收入指标通常包括国民收入总额(total income)和人均国民收入(per capital income)两类指标。对全面、深入地考察城市经济增长而言,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更为有用的测度指标。
三、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目标
从系统论的角度,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结构性因子及其特征性因子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结构性因子亦即子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构成因子,主要包括城市资源与环境、城市生产和城市市场、城市消费和城市管理等结构性系统。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的实现要求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确立相应的具体目标,并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保持良好的协调运行。
四、简析实施城市化要把握的方针
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搞好规划。制定规划要做到起点高,定位要准,适度超前,注重特色,要跨出现行行政区划的局限,是规划始终走在建设的前面,充分发挥其指导建设的龙头作用。实施规划一定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方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序推进,逐步实施。
第三,坚持以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核心。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把人口与产业向城市和城镇集聚作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第四,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以人口集聚为前提,而人口的集聚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在推进城市化中,要通盘考虑产业的布局定位、功能定位和分工组合定位,把推进城市化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引导和调整产业布局,尤其要引导和调空对乡镇工业的布局,改变“离土不离乡”的状况,促使其向城市和中心镇工业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人口、居住三位一体。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十分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对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共建共享。要高度重视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城市的长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五、以湖州为例,明晰推进城市化要处理的辨证关系
推进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湖州市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和解决好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问题,城市化涉及到体制的大转换、产业的大调整、社会的大进步、素质的大提高以及湖州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目标。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集合,是工业化的综合标志。湖州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化来促进和加快经济发展。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注意统筹兼顾。一方面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以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镇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湖州市要不仅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长到远发展。制定适度超前的一些规则,尽可能看得更远一些。在规划的实施中,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方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对那些不符合规划、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或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急于上马,要忍痛割爱,宁缺毋滥。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关系。湖州市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促进城市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城市花进程中,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清那些应由政府调控投资,哪些应该推向市场,并把政府调控主要放在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城市公共政策的实施上,适时制订出台一些有利于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第四,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过程是一个要素集聚的过程,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力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结合城镇产业的调整与优化,积极发展“清洁工业”,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镇,使城镇成为环境更加优美的空间,成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要特别重视园林绿化,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园林城市,做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繁华似锦、四季葱绿,生态环境和谐,居住环境宜人。
第五,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现有行政区划的关系。不仅考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重点城镇自身发展的规律与要求,而且坚持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放到整个经济区域中,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来把握。
六、结论,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中国21世纪推进现代化的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与工业化、现代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化,谈不上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工业化缺少必需的载体,国家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三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城市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要在遵循城市化一般规律的同时,尊重各地的创造,认真总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谈月明 .城市化战略与小康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
[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43.
[3] 罗勇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 郑孟煊,黄绍汪.城市化中的石碑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城市规模;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81-02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达90%,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原因在于:一是低估了城市化作用,不能较好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二是盲目发展小城镇,造成耕地的流失和生态的破坏。因此,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本文将从理清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和目标、举例说明实施城市化要把握的方针以及推进城市化要要处理的辨证关系几个方面展开,最终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一结论。
一、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片面的看待
第一,从对立角度来讲,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不尊重实际情况,肆意的扩大城市规模,可能会加重城市经济运行的负担,丧失城市经济的活力,降低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和速度,并最终有可能导致整个城市经济的瘫痪
第二,从统一角度讲,对于有条件有能力的城市适时的合理性的扩大规模,会提高城市的资源整合和循环利用能力,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并吸收城市原来没有的东西,建造城市原来没有能力建造的东西,从而活跃城市的经济,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因此,是不是要扩大城市规模,如果扩大规模应该扩大多少,这都是由城市的现实情况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是城市就业量和城市国民收入。
1.城市就业量
在城市经济学中,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就业量作为测度城市经济的重要指标的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城市就业量与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城市人口规模是描述城市规模最合理的工具之一。在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增长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就业量则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容易获得数据的重要测度指标。
第二、在外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城市就业量与城市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假设Y为城市总收入或总产量,L为劳动量,即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则城市的生产函数为
Y=f(L,K,T)
在外部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不变时,T为常数,资本有机构成也不变,既K只是L的函数。设K= k(L),则
Y=f[L,k(L)]
因此,城市经济规模(总产量或总收入)是城市就业量的函数。
城市就业量指标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意义。在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城市就业量或城市失业量都被作为社会经济指标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指标。
2.城市国民收入
城市国民收入是一般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测度指标,也可以用来考察特定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收入指标通常包括国民收入总额(total income)和人均国民收入(per capital income)两类指标。对全面、深入地考察城市经济增长而言,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更为有用的测度指标。
三、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目标
从系统论的角度,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结构性因子及其特征性因子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结构性因子亦即子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构成因子,主要包括城市资源与环境、城市生产和城市市场、城市消费和城市管理等结构性系统。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目标的实现要求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确立相应的具体目标,并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保持良好的协调运行。
四、简析实施城市化要把握的方针
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搞好规划。制定规划要做到起点高,定位要准,适度超前,注重特色,要跨出现行行政区划的局限,是规划始终走在建设的前面,充分发挥其指导建设的龙头作用。实施规划一定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方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序推进,逐步实施。
第三,坚持以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核心。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把人口与产业向城市和城镇集聚作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第四,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以人口集聚为前提,而人口的集聚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在推进城市化中,要通盘考虑产业的布局定位、功能定位和分工组合定位,把推进城市化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引导和调整产业布局,尤其要引导和调空对乡镇工业的布局,改变“离土不离乡”的状况,促使其向城市和中心镇工业园区集中,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人口、居住三位一体。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前提。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十分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对交通、供水、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共建共享。要高度重视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城市的长远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五、以湖州为例,明晰推进城市化要处理的辨证关系
推进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湖州市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个需要注意和解决好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城市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问题,城市化涉及到体制的大转换、产业的大调整、社会的大进步、素质的大提高以及湖州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目标。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集合,是工业化的综合标志。湖州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化来促进和加快经济发展。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注意统筹兼顾。一方面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以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镇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在城镇规划建设中,湖州市要不仅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长到远发展。制定适度超前的一些规则,尽可能看得更远一些。在规划的实施中,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方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对那些不符合规划、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或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急于上马,要忍痛割爱,宁缺毋滥。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关系。湖州市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促进城市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城市花进程中,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清那些应由政府调控投资,哪些应该推向市场,并把政府调控主要放在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城市公共政策的实施上,适时制订出台一些有利于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第四,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过程是一个要素集聚的过程,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必然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确定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力布局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结合城镇产业的调整与优化,积极发展“清洁工业”,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镇,使城镇成为环境更加优美的空间,成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要特别重视园林绿化,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园林城市,做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繁华似锦、四季葱绿,生态环境和谐,居住环境宜人。
第五,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现有行政区划的关系。不仅考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重点城镇自身发展的规律与要求,而且坚持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放到整个经济区域中,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来把握。
六、结论,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中国21世纪推进现代化的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与工业化、现代化互动的过程。没有工业化,谈不上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工业化缺少必需的载体,国家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三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各地城市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要在遵循城市化一般规律的同时,尊重各地的创造,认真总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成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谈月明 .城市化战略与小康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
[2]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43.
[3] 罗勇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 郑孟煊,黄绍汪.城市化中的石碑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尹继佐.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