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预习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975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常常被复习。比如眉飞色舞地向亲朋好友讲述自己见到的风光,比如把自己拍摄的摇摇晃晃看着让人头晕的DV展示给人看,比如家里贮藏着数以公斤计的照片,比如忙不迭地指着电视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某处风景,说:“我去过那里……”
  但是,旅游需不需要预习呢?要去一个地方,是否应该事先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风光,向已经去过的先驱者打听有关的注意事项?
  人们的看法大概分两派。一派主张多看看相关的资料,这样心中有数,到了目的地可以有的放矢,让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把浪费减少到最小,分分秒秒颗粒归仓。
  还有一派主张随心所欲,不做功课,赶上什么算什么,风吹雨打都是缘分;碰上什么吃什么,风餐宿露全为乐趣……只有大框架,没有细安排。
  我内心渴望旅行中能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不喜欢在计划的桎梏中亦步亦趋,却又害怕意外频发、路途多舛,这就使得我的立场游移,时而循规蹈矩按图索骥,时而又摩拳擦掌尝试探险,成了面目可憎的骑墙派。
  到某地出游之前,看不看别人的游记和有关的介绍呢?如果不看,眼前一抹黑地出发了,有时回来才发现与一些美景失之交臂。比如我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时看到当地售卖海豹、海狗的小模型,模样煞是可爱,心中喜欢,却想这并不是当地的特产,只不过因為靠近北冰洋(贝加尔湖只有一条出湖的河流,叫安加拉河,流入北冰洋),把那里的特产顺手牵羊了,所以狠下心来没有买。回家后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些动物正是贝加尔湖的一大特色,或者说是一大蹊跷。它们是生活在贝加尔湖中的淡水海狗、海豹,天下绝无仅有。有人揣测,在永冻土层之下,贝加尔湖和北冰洋有孔道相连,淡水海狗、海豹是史前时期经由地下从北极游过来的。
  失之交臂,郁闷啊郁闷!看,这都是不预习的坏处。
  也有反面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我去西北,当地朋友说:“明天去看阳关。”“就是那个‘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吗?”我问。
  “难道还有第二个阳关吗?”朋友翻着白眼问,很吃惊的样子。
  当然没有第二个阳关了。那时资讯不发达,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视,我所有关于阳关的印象都来自唐诗。我问:“阳关好看吗?”接待的人说:“说不得啊说不得。”我问为什么,当地人答:“说了就没啥了。”
  第二天驱车80公里到了阳关。在我看到阳关的那一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阳关是不可说的。站在阳关前,那道景致的全名叫作“阳关遁去”。昔日喝酒的离别的歌舞升平的灯红酒绿的阳关,已经在莽莽黄沙下长眠。细密的沙被沙漠的风运起,如同夏雨前的蚁群掠过脚踝,留下酥麻的热感和浅淡的痛。云天浩渺,大漠苍苍,你看到的只是荒丘和沙海,还有呼啸的长风和走动的烟霞。
  幸好,我在这之前不知道有关阳关的任何现代消息,才有了那劈头盖脸的愕然和惊异,有了那挥之不去的愁绪与眷恋。假如有人提前告知了我阳关的隐没,以我这样一个怕苦怕累之徒,是否还会跋涉百余里去看荒无一物的阳关?
  如今,很多风光都已从我的记忆中淡去,唯有我什么都没看见的阳关,却以无尽的遗憾和萧瑟在我的心中永生。这也许就是不可言说的万千惆怅吧?
  从此,我记取了这个经验,对那些让人充满了想象的地方,固执地有意不去查找资料,就让它们在我的想象中浮沉。倘若有人好心好意地要告诉我什么,我会迫不及待地捂住他的嘴,像一个不想直接听到足球比赛结果的球迷——请让我自己去看吧,事先知道的愈少愈好。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行走人生》,苏童荐)
其他文献
《小学生导刊》就像好朋友一样,如约而至。  我的视线定格在“征稿启事”上。我能行吗?我有点犹豫。从小,我就酷爱写作,做梦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变成漂亮的铅字。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站在了身后,鼓励我说:“试一试吧!要相信自己!”是啊,要相信自己,我能行!我开始认真地去写,写完后又仔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我满怀信心地将稿件寄了出去……  这天下午,妈妈递给我一封信,我一眼就看到了寄信地址:《小学生导刊》编辑部
一天晚上,我和三岁的女儿在床上玩游戏,玩着玩着她突然问我:“爸爸,我们幼儿园怎么没有男阿姨?”这个问题可把我给难住了,半天没答上来。女儿不罢休,一个劲地缠住我问。  我想了想,问她:“女阿姨不好吗?”“女阿姨不会练武术,也不会翻跟斗。”女儿答道。幼儿园没有男阿姨,这可不是新问题,看来也不是个小问题,值得幼教专家们研究研究,能给我女儿他们一个交代。她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首先是好奇,而后旨定是心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