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新课程普及数年来,语文教学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的实践已经十分熟练,语文教材也经过了科学的编修和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作业系统似乎未能随着新课程理念而进步,“负担性”的根本特点使其没有发挥最大功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对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反思,对此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研究成果,探索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材;负担性;新课程
【中国分类号】G624
一、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业系统的特征与潜在问题
通过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设计在认知目标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一些特点,明显的负担性、低层次趋向、实践性缺乏是主要的特征,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潜在问题。[1]
首先,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的习题明显超过了该阶段学生的一般负担能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说明,课后练习应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重点应放在启发的方向上,符合新课程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而目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很少有符合少而精的要求(“少而精”的要求一般为3-4道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其次,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课后作业的水平大多处在低层次的阶段,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效果。通过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设计中低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各占34.78%和47.10%,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及评价则总数小于三成。[2]我们的教育目标应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综合考虑,并按照一定层次和水平加以细分,所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都应在作业系统中各有其合理的比例。现有课后作业设计中并没有确立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和感受和理解能力培养的合理比例,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思维规律并合理结合的作业系统,对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实践性的缺乏和封闭的模式使作业变得索然无味。人教版语文课后作业题目大多是知识和理解层面的题目,要求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的所占比例不到二成,题目偏重于语义揣测和课文背诵与对比分析,而关于阅读理解和改写篇目等类似培养综合能力的题目则显得过于单调。
二、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的理论探究
如今看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于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等问题上并未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与作业之间关系上,一方面,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联系或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者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课程应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作业是为这些持久的变化提供一种实现方法,通过练习反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作业的制定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采取适当的方法,并要与学习目标相对应。传统的作业将学生做课后练习的过程直接当做一个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忽视了作业在元认知的塑造和程序性认知的作用。[3]作业作为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能局限于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应更加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立应使学生通过作业不仅获得知识,还应在思维品质水平有所提高,并能掌握一定的技能。
除此之外,从作业的类型和布置方法来看,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过程,必须实事求是。如何来布置最佳的作业,让整个作业环节都处于最优状态,发挥作业的最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作业可分为综合应用、知识拓展、预习准备和技能开发四种类型,不同的情境下应有不同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现实中作业的布置往往只是在下课时教师短时间内从章节后毫无针对性地挑出一些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作业的原理和技能培养等问题。
三、 对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的预想
通过以上对现存问题和语文教学中作业原理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在对作业系统的设计中应采取更加科学和细致的策略。
第一,应明晰作业的布置目标并告知学生,在作业量的控制上应合理适当。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认识到作业的意义,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业量的控制可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二,应注重作业技巧的传授。现实中,学习技能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分配作业时间上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仔细考察,并在布置作业时提供适当的学习技巧和作业指导,比如作业资料的收集和思考方式的教授等。
第三,应建立反馈系统和交流机制。应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如作业日历的样式)来定期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的情况,予以奖惩,达到激励的效果。另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往往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缺乏一个完整而效率的机制,以使学生和教师能交流互相的期望和学生教育的问题,一个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来设计相应的交流机制将会对作业目标的效果实现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治华.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 惠州学院学报.2009(05)
[2]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语文建设.2009(02)
[3]王宝剑.熊莹莹.国外作业研究及其对我国作业设计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19)
关键词:语文教材;负担性;新课程
【中国分类号】G624
一、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作业系统的特征与潜在问题
通过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设计在认知目标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一些特点,明显的负担性、低层次趋向、实践性缺乏是主要的特征,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潜在问题。[1]
首先,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的习题明显超过了该阶段学生的一般负担能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说明,课后练习应少而精,应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重点应放在启发的方向上,符合新课程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而目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很少有符合少而精的要求(“少而精”的要求一般为3-4道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其次,现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课后作业的水平大多处在低层次的阶段,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效果。通过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作业设计中低层次的知识和理解各占34.78%和47.10%,而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及评价则总数小于三成。[2]我们的教育目标应从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综合考虑,并按照一定层次和水平加以细分,所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都应在作业系统中各有其合理的比例。现有课后作业设计中并没有确立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和感受和理解能力培养的合理比例,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思维规律并合理结合的作业系统,对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实践性的缺乏和封闭的模式使作业变得索然无味。人教版语文课后作业题目大多是知识和理解层面的题目,要求应用分析和综合评价能力的所占比例不到二成,题目偏重于语义揣测和课文背诵与对比分析,而关于阅读理解和改写篇目等类似培养综合能力的题目则显得过于单调。
二、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的理论探究
如今看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于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等问题上并未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与作业之间关系上,一方面,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联系或经验引起的能力或者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课程应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作业是为这些持久的变化提供一种实现方法,通过练习反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作业的制定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采取适当的方法,并要与学习目标相对应。传统的作业将学生做课后练习的过程直接当做一个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忽视了作业在元认知的塑造和程序性认知的作用。[3]作业作为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不能局限于只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应更加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立应使学生通过作业不仅获得知识,还应在思维品质水平有所提高,并能掌握一定的技能。
除此之外,从作业的类型和布置方法来看,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过程,必须实事求是。如何来布置最佳的作业,让整个作业环节都处于最优状态,发挥作业的最大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作业可分为综合应用、知识拓展、预习准备和技能开发四种类型,不同的情境下应有不同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现实中作业的布置往往只是在下课时教师短时间内从章节后毫无针对性地挑出一些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作业的原理和技能培养等问题。
三、 对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的预想
通过以上对现存问题和语文教学中作业原理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在对作业系统的设计中应采取更加科学和细致的策略。
第一,应明晰作业的布置目标并告知学生,在作业量的控制上应合理适当。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认识到作业的意义,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业量的控制可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二,应注重作业技巧的传授。现实中,学习技能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分配作业时间上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仔细考察,并在布置作业时提供适当的学习技巧和作业指导,比如作业资料的收集和思考方式的教授等。
第三,应建立反馈系统和交流机制。应建立一个规范的系统(如作业日历的样式)来定期考察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的情况,予以奖惩,达到激励的效果。另外,家庭作业的布置往往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缺乏一个完整而效率的机制,以使学生和教师能交流互相的期望和学生教育的问题,一个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来设计相应的交流机制将会对作业目标的效果实现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治华.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与思考[J]. 惠州学院学报.2009(05)
[2]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语文建设.2009(02)
[3]王宝剑.熊莹莹.国外作业研究及其对我国作业设计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