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为什么必须做好初中阅读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教学的意义越来越显得突出起来,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发展,阅读也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其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不但能够获取语文知识,而且能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师者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认真研究。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能力可分为基础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就文章本身的内容、结构等基本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能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并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初中生而言,首先要掌握好基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教师要博览群书
阅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以教材文本为基础的阅读模式已经远远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刺激感。很多教师现在还不知道郭敬明、不知道张悦然,我说这样的老师是悲哀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他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像有一部分学生痴迷于电脑游戏一样,就因为这些令他着迷,因为他对学校的单一游戏丧失了兴趣。
1、知旧事,教师要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第二,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一位教师如果不知道三皇五帝、不了解诗书礼仪,就谈不上带领学生阅读,更完不成一个出色的阅读教学工作。
2、识新知,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阅读模式不断萎缩,科学技术和人类思考每天都在进行着不断地更新,新的思想和新的潮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人。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思想、潮流,能够在阅读中去伪存真,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法上前进,引领学生知道该读什么、该玩什么,对于这种现象怎样分析,对那个故事该如何理解。
(二)课堂教学上如何提高阅读基础能力
1、抓住切入点
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可使阅读有一个好的开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从文章的思路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常常适用于说明文或议论文。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苏州园林》时,让其先找出文章总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布局、假山池沼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远景近景层次和建筑物色彩等细处着眼,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特色。这样的切入,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由框架到细部、由粗略到精细有条不紊地延伸开来,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较为枯燥的说明文、议论文的学习兴趣。
其次,带着疑问去阅读。就是在阅读之前,找出文章的一个疑问、悬念,然后带着疑问和悬念去阅读,这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明确文章目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目的,作者在撰写文章时,或描述一件事物,或表达一定的情感,或对某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不同的目的,写出来的文章必定大不相同。
3、重视语言环境
任何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品味语言必须扣住具体的语境,这就要求在阅读中重视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较小的语言单位放到较大的语言环境中去思考。即依据文章的特点,从文章的立意、思路、篇章结构及表现方法这些全局性的问题入手,逐层深入地去把握文章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
4、加强“读”文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非读书不能作文。”这些俗语都表明“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齐读、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读”中,充分的与作者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在众多的方式中,尤为要加强朗读。朗读不但让学生“读”了一遍文章,而且还“听”了一遍文章,读、听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另外,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妙词佳句,最后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效果。
(三)提高阅读综合分析能力
1、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而不仅仅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就是被动学习,很难从情感上真正接受,并且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依赖,一味地想着老师会告知自己答案,从而缺乏主动思考。因此,师生互动是很有必要的。师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以及文章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模式。对于组织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当一回老师,组织教学一篇课文;对于喜欢辩论的学生,可以分成几组,针对课文的观点进行辩论;对于擅长表演的学生,可以选择一篇适合表演的课文,让学生分角色去表演。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课文,并以此培养学生自愿阅读的好习惯。
2、引导发散思考,不要强加给学生答案
一篇文章,或是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或是抒发一种情感,或是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总之,作者在文章中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很多学生阅读文章,仅仅是把文字读完,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更没有揣测作者的原意。这样的阅读,仅仅是读到了皮毛而不求甚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首先要揣测作者的看法和态度,其次要跳出文章,就事物或事件本身进行独立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3、培养写评论
若是完全理解文章打一百分的话,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并加以深层次的思考、讨论,到这个阶段可以打九十分了。还剩下十分是什么?那是对文章进行书面的评论。口语与书面语最大的不同在于,口语比较活泼、通俗易懂,而书面语则比较严谨、逻辑较强。阅读、思考、讨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而写评论就是将这一过程书面化,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进行评论,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经过锻炼后,很多学生甚至能主动写评论抒发己见,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