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还应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比较数的大小”时,可创设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和交流。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采用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两种饮料,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56元,共8瓶。老师想买一瓶饮料,那么,买哪一种便宜呢?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成功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创新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老师想买一本定价为32元的故事书,可是现在只有9元钱,那么,老师至少还要再攒多少钱才能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算法:①先算“30-9=21”,再算“21 2=23”;②先算“12-9=3”,再算“20 3=23”;③先算“10-9=1”,再算“22 1=23”。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还应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比较数的大小”时,可创设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和交流。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次,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采用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两种饮料,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56元,共8瓶。老师想买一瓶饮料,那么,买哪一种便宜呢?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成功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创新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老师想买一本定价为32元的故事书,可是现在只有9元钱,那么,老师至少还要再攒多少钱才能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算法:①先算“30-9=21”,再算“21 2=23”;②先算“12-9=3”,再算“20 3=23”;③先算“10-9=1”,再算“22 1=23”。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