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应严格从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从样品抽取、制备、校准仪器设备、配制试剂、选择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环境、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及对相关检验项目的检查等几方面,确保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检验 准确性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确保食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使用的仪器、采用的方法、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及检验人员的检测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往往与食品的实际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从检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一、样品抽取及样品制备
(1)样品抽取工作至少应有两名具有足够技术水平,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检测人员同时参加,抽样人员必须工作认真、遵纪守法、坚持公正立场、熟悉业务。抽样要按照随机原则,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取样,取样工具应清洁,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检测微生物项目的样品必须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记录并监控采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
(2)样品制备是要保证样品均匀。①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混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于滤纸过滤;②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的影响。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检定、期间核查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
(2)试剂的影响。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一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一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还有一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还有的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查重新配制,如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发生变化,不出现应有的现象(样液中加入草酸钠溶液标准后,原有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颜色不能完全褪去而呈现淡黄色),致使检验无法进行,只要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检验室应通过本所检验室间的比对、人员比对和在标定的方式对自配标准溶液进行期间核查。
三、选择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应根据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有时方法标准中会有多种方法,需要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结果有争议的也可选用第一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
四、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也可称之为错误) 。在食品检验时,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与检测水平也容易影响检验结果,食品检验人员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具备相应检测资质。操作人员对检测标准的理解偏差,容易造成食品检验差异将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实验结果的错误测量。检验人员应熟悉《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原理,掌握检验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计量和数据处理等。
五、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在理化检验分析中,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容量法分析时,尽量在室温是20℃的条件下进行,比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都要对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校正,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只有在20℃时校正值为零。又如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六、对相关检验项目的检查
有些食品中的检验项目相互关联,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桶装饮用纯净水中的臭和味、游离氯,如果能嗅到异味(消毒剂的气味),那么游离氯一定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0.005mg/L);通过对蜜饯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也可判斷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总酯的含量也会高。
参考文献:
[1]高逢清.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探讨
[2]张伊春.论食品检验准确性提高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检验 准确性
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确保食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使用的仪器、采用的方法、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及检验人员的检测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往往与食品的实际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误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从检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以便获得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一、样品抽取及样品制备
(1)样品抽取工作至少应有两名具有足够技术水平,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检测人员同时参加,抽样人员必须工作认真、遵纪守法、坚持公正立场、熟悉业务。抽样要按照随机原则,从有代表性的各个部分取样,取样工具应清洁,不得引入任何有害物质;检测微生物项目的样品必须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记录并监控采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在进行检测之前不得污染,不发生变化;抽样数量要满足检验要求。
(2)样品制备是要保证样品均匀。①液体样品在检验前要混匀,如检测酱油、醋除可溶性无盐固形物项目外,需将样品振摇混匀,而检测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应充分振摇后,用于滤纸过滤;②固体样品要粉碎、混匀,如大米、挂面的水分,各项目都需要粉碎后取样。
二、仪器和试剂
(1)仪器的影响。能自校的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应保证每周进行自校,自制的蒸馏装置要确保气密性,定期对仪器进行检定、期间核查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仪器存在的问题。
(2)试剂的影响。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对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些溶液“保质期”有限,如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存放一年;标准滴定溶液要求两个月标定一次;淀粉溶液、碘化钾溶液要求现用现配等。还有一些溶液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萘胺盐酸盐溶液要在低温下存放。还有的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应定期检查重新配制,如测定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用到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和草酸钠标准溶液,存放时间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度发生变化,不出现应有的现象(样液中加入草酸钠溶液标准后,原有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颜色不能完全褪去而呈现淡黄色),致使检验无法进行,只要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检验室应通过本所检验室间的比对、人员比对和在标定的方式对自配标准溶液进行期间核查。
三、选择检验方法
检验人员应根据产品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有时方法标准中会有多种方法,需要根据检验性质、实验室条件及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来选用检验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结果有争议的也可选用第一法;实验室条件不容许用仪器分析法的可选用化学分析法;不同食品中含某种成分含量不同时选用的方法也不同。
四、对操作人员的要求
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有可能为偶然误差,也有可能为过失误差(也可称之为错误) 。在食品检验时,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与检测水平也容易影响检验结果,食品检验人员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具备相应检测资质。操作人员对检测标准的理解偏差,容易造成食品检验差异将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实验结果的错误测量。检验人员应熟悉《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原理,掌握检验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计量和数据处理等。
五、实验室环境的要求
在理化检验分析中,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容量法分析时,尽量在室温是20℃的条件下进行,比如标定标准滴定溶液,都要对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校正,消除温度对体积的影响,只有在20℃时校正值为零。又如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此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
六、对相关检验项目的检查
有些食品中的检验项目相互关联,通过对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验结果是否准确。桶装饮用纯净水中的臭和味、游离氯,如果能嗅到异味(消毒剂的气味),那么游离氯一定会超出标准规定的要求(≤0.005mg/L);通过对蜜饯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也可判斷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总酯的含量也会高。
参考文献:
[1]高逢清.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探讨
[2]张伊春.论食品检验准确性提高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