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也悄然变化,课堂由原来老师的讲授,变成了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新课程模式下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共同体孕育而生,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共同体增强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实效性 小组合作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9-02
什么样的课程才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主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自由的讲,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情景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二是要多用讨论式。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研的习惯;应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结合上面的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学习共同体实现课堂时效性:
一是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必须考虑成员的性别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的搭配,小组成员以3—6人为宜。老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配,组内也进行配对,将组内的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有助于老师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2.分工明确。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一定要明确。共同体组长负责组织,由哪位同学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哪位同学负责板书?哪位同学负责点评?由谁记录?等等。总之要求合作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为小组干什么。
3.合作互补。在合作共同体内,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时,成员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小组成员间应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4.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团结,是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是合作共同体的培养。要使课堂中的效率得到提高,合作共同体的习惯一定要得到良好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共同体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我常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其他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并让其复述以上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一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算一算、猜一猜、拼一拼、画一画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合作共同体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二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4.评价要有效、多元化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使评价更客观、准确,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是学习合作共同体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也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合作共同体中敢想、敢做、敢说。 2.讨论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合作共同体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解题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待优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优生与待优生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待优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4.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共同体的讨论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与锻炼,待优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课堂更有效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坚持做一个有心人,在探索过程中时刻学习、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4]曾本友:《内化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育前沿理论版。
[5]《用新课改理念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工作》.课改在线。
【关键词】实效性 小组合作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29-02
什么样的课程才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求之于知,激之于情,强之于志,悟之于理,践之于行,养之于能。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主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自由的讲,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情景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创设活动情境,师生互动,形成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二是要多用讨论式。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是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四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会的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研的习惯;应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起学生道德共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结合上面的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学习共同体实现课堂时效性:
一是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必须考虑成员的性别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的搭配,小组成员以3—6人为宜。老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配,组内也进行配对,将组内的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有助于老师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2.分工明确。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一定要明确。共同体组长负责组织,由哪位同学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哪位同学负责板书?哪位同学负责点评?由谁记录?等等。总之要求合作共同体中每个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为小组干什么。
3.合作互补。在合作共同体内,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时,成员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小组成员间应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4.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团结,是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是合作共同体的培养。要使课堂中的效率得到提高,合作共同体的习惯一定要得到良好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共同体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我常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其他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并让其复述以上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所以一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算一算、猜一猜、拼一拼、画一画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合作共同体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二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4.评价要有效、多元化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使评价更客观、准确,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是学习合作共同体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也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合作共同体中敢想、敢做、敢说。 2.讨论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合作共同体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解题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3.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待优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优生与待优生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加剧两极分化。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待优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4.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共同体的讨论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与锻炼,待优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课堂更有效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坚持做一个有心人,在探索过程中时刻学习、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4]曾本友:《内化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育前沿理论版。
[5]《用新课改理念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工作》.课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