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应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作些分析探讨。
一、上好“引言”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篇的“引言”课应精心设计。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对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相信你们都会努力去争取成功。”然后通过几个惊奇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例如,拿出一个空的易拉罐,让学生观察,把它放到水中,没事。再把它拿出来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加热一阵子,拿开火焰后迅速用盖子密封并浇上冷水,发现易拉罐扭曲变形压扁。老师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再拿出杯子和硬纸片做纸片托水实验。接着做硬币“跳高”实验和纸盒烧开水实验。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体验激发兴趣
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后,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削弱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适当,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同时要看到进步。平时上课,可针对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待他们正确回答后,表扬他们回答得不错,这些问题在考试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成功是每个学生希望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这对增强“学困生”的自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讲压强的内容时,先将压强概念、公式、单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让学生熟悉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处理,进一步掌握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这样做学生容易接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用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他上课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这样维护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得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励学生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是一个笨蛋,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科学家的这些曲折经历,可以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五、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使 “学困生”也能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
算水的质量有多少? 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 8L、10L、15L的含义,若要兑成浓度是百分之几的药水,应怎样计算用药量。包括如何配制浓度合适的盐水。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很有用,也觉得很亲近。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六、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特别是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如演示“煮不死的鱼”的实验,学生看到试管里的水沸腾起来,管口冒出股股白气,而试管底部的鱼却自由自在地游动,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就会产生好奇心,并能以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师生互动学习,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不仅是“一种刺激”,而且是教学目标相联系的知识活动,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能让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根据课堂内容,大胆创新、积极采用投影、录像、电脑等电化教具和精美课件再现物理过程,达到声、情、色、形并茂,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思考。因为他有生活经历,现象直观,有亲近感,能唤起共鸣。
此外,同“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跟他们交朋友,对他们实行“五多一优先” ,即多鼓励、多提问、多板书、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对“学困生”学好物理有重要影响。
总之,“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已经存在着一些差异,对“学困生”,我们要多从兴趣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从而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上好“引言”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篇的“引言”课应精心设计。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大,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对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相信你们都会努力去争取成功。”然后通过几个惊奇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例如,拿出一个空的易拉罐,让学生观察,把它放到水中,没事。再把它拿出来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加热一阵子,拿开火焰后迅速用盖子密封并浇上冷水,发现易拉罐扭曲变形压扁。老师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再拿出杯子和硬纸片做纸片托水实验。接着做硬币“跳高”实验和纸盒烧开水实验。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体验激发兴趣
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后,兴趣才会主动,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削弱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的易、中、难比例适当,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同时要看到进步。平时上课,可针对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待他们正确回答后,表扬他们回答得不错,这些问题在考试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成功是每个学生希望得到和能够得到的,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这对增强“学困生”的自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讲压强的内容时,先将压强概念、公式、单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让学生熟悉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处理,进一步掌握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于练习中的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也暂时不作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应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这样做学生容易接受,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兴趣
改变用“一个标准”要求和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采用多元智力理论,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用多几把尺子,开发学生多种发展潜能,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不吃东西”,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他上课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这样维护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得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励学生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是一个笨蛋,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科学家的这些曲折经历,可以激励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自信。
五、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使 “学困生”也能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
算水的质量有多少? 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 8L、10L、15L的含义,若要兑成浓度是百分之几的药水,应怎样计算用药量。包括如何配制浓度合适的盐水。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很有用,也觉得很亲近。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六、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特别是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如演示“煮不死的鱼”的实验,学生看到试管里的水沸腾起来,管口冒出股股白气,而试管底部的鱼却自由自在地游动,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就会产生好奇心,并能以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师生互动学习,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精心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不仅是“一种刺激”,而且是教学目标相联系的知识活动,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能让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根据课堂内容,大胆创新、积极采用投影、录像、电脑等电化教具和精美课件再现物理过程,达到声、情、色、形并茂,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思考。因为他有生活经历,现象直观,有亲近感,能唤起共鸣。
此外,同“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跟他们交朋友,对他们实行“五多一优先” ,即多鼓励、多提问、多板书、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对“学困生”学好物理有重要影响。
总之,“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已经存在着一些差异,对“学困生”,我们要多从兴趣引导,这样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从而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