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以及反思后的落实方面进行。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 丰富历史、地理和社会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史家学术论文、地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 历史与社会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
2. 历史与社会课的听课活动
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面对如此多的反思你可以用Word文档修改、增补、删修,这样既体现了思维的跳跃、发展,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反思的效率。可以是“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也可以是“周后思”“单元思”或 “期中思”。教学反思主要从师生双边互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我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成功之举(亮点)与“败笔”之处。在记录时,力求把握好感悟点、选好切入点、注重精要性。二是学生反馈意见: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总会有许多“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三、反思后落实
光有反思,没有落实,那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一纸空文。只有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教师也要为反思的落实制订好计划,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反思,并给自己的反思进行阶段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芝麻开花节节高。
总之,教学后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够使教学合理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课后小结或者反思札记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普兰店市第九中学)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 转变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 丰富历史、地理和社会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史家学术论文、地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 历史与社会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
2. 历史与社会课的听课活动
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3.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面对如此多的反思你可以用Word文档修改、增补、删修,这样既体现了思维的跳跃、发展,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反思的效率。可以是“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也可以是“周后思”“单元思”或 “期中思”。教学反思主要从师生双边互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我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成功之举(亮点)与“败笔”之处。在记录时,力求把握好感悟点、选好切入点、注重精要性。二是学生反馈意见:在新课改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总会有许多“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三、反思后落实
光有反思,没有落实,那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一纸空文。只有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教师也要为反思的落实制订好计划,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反思,并给自己的反思进行阶段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芝麻开花节节高。
总之,教学后进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够使教学合理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和评价能力。课后小结或者反思札记积累多了,也就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普兰店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