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涵养学生心灵的源泉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现状探因
  “快男”、“犀利哥”、“伪娘”、“凤姐”等热词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功利了。许多人只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却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能“十年磨一剑”的人,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并不多。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的作文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有关国民阅读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青年人多数说是“不习惯”。
  青年作为最应该也最需要阅读的一个群体,竟然没有阅读习惯,这种状况令人深思。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阅读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年群体没有阅读习惯,就难以提高整体素质,而这势必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因为,一个整体素质不高的人,对社会就不可能有较正确、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很难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实现其人生价值。因此,很多青年没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对个人成长不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人只有物质的追求,很少有人在进行着精神上的追求。同时,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交流量大,知识更新迅速。这种变化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了人的心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于浮躁,难以求得虚静。因此,从阅读现状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更多的时候,人们的阅读成为被迫。这种情形从中学、大学到社会广泛存在。许多人将阅读书籍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人们承认,知识和文凭是一种社会谋生的现实手段。有益于提高个人良好的人文素质,更好的建构自己、完善人格的真正的阅读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再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很多人已经没有了阅读的习惯。而用于消遣的武侠、言情,或是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小品、散文、小小说等受到人们欢迎,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要。这种状况令人深思。中央电视台在《名家辩论:名著能否戏说?》这个节目中曾经评论道:“这种心理、这种面对名著读不下去的心理,不是一个健康的、健全的社会所应该长期保有的一种文化心态。”
  缺少阅读兴趣,没有阅读习惯,这种现象在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不能说全都是学校教育的错,但确实与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不无关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进行反思。
  也许有人会问,这与学校教育、与语文教学有何关系呢?我们在教学中,已经让学生阅读了许多文章,也教给了学生很多的阅读方法,每一次考试都有对阅读能力进行考查的题目。我们做得够多的了,青年人没有阅读习惯,与我们何干?
  是的,我们是做了许多工作,我们也用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过大量的阅读活动。但是,由于我国的升学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中学阶段所进行的大量阅读教学活动,更多的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而不是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课堂上的阅读活动时间多则十几分钟,少的则只是五六分钟,而且都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有时学生还没有读完文本,就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自由阅读是极少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目的性很强的阅读不能说没有好处,但这种强迫性的阅读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一旦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就很难让人再自觉地进行,因而依靠这种阅读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难的。这种阅读不可能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元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功利性很强的阅读,不是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没有强烈的阅读愿望,这种阅读进行得越多,学生就越厌倦,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很多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中学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为了做题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的人,而是那些广泛涉猎似乎毫无目的的自由阅读的人。表面看来,两者的阅读行为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但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考试”让“我”去读,“我”的目的是寻求答案,只要找到答案,阅读即告完成。这种阅读,自觉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情况往往较少,不易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种阅读,对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不利的。而后者则不然,“我”阅读,是因为兴趣爱好,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不受谁的左右,因而能够自觉地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对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阅读活动,能内化为人生的一种需要,并逐步加深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就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的高涨、读时的喜悦,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无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已经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他的情感,决定着他对待同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习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因而,这种不是为了考试学习而进行的自主阅读活动越多,就越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越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二、阅读的策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只想谈一点,那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理解、欣赏学生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成果。
  阅读虽然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但同时更是一种极有个性化的活动。学生各自生活经历不同,知识水平因人而异,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千差万别,因而在阅读活动中,也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带着欣赏的态度给予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材料。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深刻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主选择阅读的书籍中,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进行多种阅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多解性,我们更应该鼓励和保护的个性化阅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心灵的需要,因为心灵没有参与的阅读,文本还是文本,构不成促成学生心灵成长的作品,无论老师的解读怎样的生动到位,无论其他同学的讨论怎样的激烈。因为阅读的意义是文本作用于读者后读者自行的建构。布鲁姆认为:“个体会从参照团体中去寻找某些依据,由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去寻找对某些可能性的解释,去寻找最终的认同……这种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机。”在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同时,他也会寻求一份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认同、身份认同。有了这份认同,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作品、融进作品,以至于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同歌同泣、同悲同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解的建立、共鸣的激起应该是我们语文学科的任务。如教材《雷雨(节选)》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性格特点的分析,我们对她喜欢还是厌恶。这些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由,都应该加以肯定。如果还像某些参考资料那样,非要简单地从资本家的本性去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复杂感情,忽视人性的复杂性;从“一双丹凤三角眼”的“三角眼”去分析王熙凤的狠毒,从她的披金戴银就得出“庸俗”的判语,这些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我们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雷雨》和《红楼梦》全文,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厚实文化积淀,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断激发、调动、保护学生的阅读,这样反复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不断增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逐步形成。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元素,从而促使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并进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杨文玫.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的四种误区[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3]路晓兰.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青海教育,2007(9-10).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无论是理解还是使用,语言文字都和语感素质紧密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我们在语言交际中,一方面要听和读,理解他人语言的情趣意蕴,准确把握他人语言的实际含义;另一方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设计新理念”的逐步推广,公路环保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旅游公路。介绍了韶山高速公路在边坡坡率、边坡防护、排水设施、取弃土方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语文学困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0%左右,这是一个急需关爱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无暇管教自己的孩子,或文化水平低,无法教育孩子,使这些孩子出现一系列学习障碍: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得法,效率低下等。为了让弱势群体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此,本文就针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写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望闻问切——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欠佳——这一困扰目前教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新课程的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索、交流和建构为手段,通过揭示事物间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从而理解和生成数学知识,掌握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不过,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并不一定都符合这样的愿景和要求,要么过于生活化,要么显得零星细碎,没有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形成正迁移,以至于很难达到促进学生自觉探索、建构数学知识的目标.
从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详细介绍了工控机系统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改性沥青制备系统中的设计应用,包括工控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工作原理、硬件急停保护电路设计;相关PLC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