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y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社会、家庭等综合因素影响,农村小学生涉猎面有限,往往一提作文就头疼。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如何使农村小学生不怕作文、会写作文并最终爱上作文,就成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足够重视的一个议题。
  一、端正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必须端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和检查学生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在很多农村小学里成了一块难解的心病,成了拉分扯后腿的一个绊脚石,被很多老师和学生当成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拦路虎。为了应付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很多老师往往将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付考试上,而忽视了作文原本的用途和意义。事实上,作文最应该以一种交际工具的姿态出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一篇成功的作文,牵扯到所学语文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它不仅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重新组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检测。
  二、分步实施,引导学生作文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肯动笔。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写好作文,让学生肯写,有兴趣写是前提。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文时,因为有新鲜感,所以一开始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比较浓厚。越到高年级,随着作文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对作文的逆反心理也就越强,所以从一开始就立足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很关键,只有第一步走好了,以后的路走起来才会更轻松、更容易。
  (二)积累日常素材,鼓励学生多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训练同样需要循序渐进,从日常积累开始,从平时遣词造句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从而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现行教材上有很多名句名篇,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重点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抄写背诵,并能在自己的日常习作中体现出来。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要求,从写日记开始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作文批阅上注重从学生作文中发现“亮点”和“闪光点”。
  (三)作文题目设置应灵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文章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让学生爱上写作文,就必须先让学生“想”写作文。由于学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写起作文来就感觉无从下笔,因此老师在作文题目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针对这一现状,在设置作文题目时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或者事作为作文题目。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联想,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并最终把生活中的细节在作文中表现出来。
  (四)作文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老师的正确评价引导是关键因素之一。小学低年级的作文处于从说话、造句向作文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要求不可过高。三两句话,一两段话,只要学生能写出来,就应该对其成绩肯定,并通过评语对其写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并最终爱上写作。所以在作文评语方面,教师应该字斟句酌,以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生作文,让学生从几句简短而深刻的评语中接受作文教育。
  三、立足农村,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
  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针对农村低于特点和学生特点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
  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在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学生自由命题,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因为写作内容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亲自做过的或玩过的,所以言之由衷,下笔如有神,好作文自然不难完成。
  四、综合发展,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仅仅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积极积累写作素材,更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对于广大农村师生来说,作文不仅仅是一项作业,更应该是他们展示自我、体现自我的一个工具和平台。农村师生应该通过作文这一平台,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的美,将农村的厚重和淳朴用文字表现出来。
  就农村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词汇可能不够丰富,表达可能不够完美,但倘若一篇作文能让他们写想写的事,说想说的话,那么这样的作文无疑就会是成功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应把目光仅仅聚焦在“文章”上,而应将目光投向正在精神探险的学生上,努力使他们在作文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建立作文的自信,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
其他文献
一、注重学生观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直以来,老师强调创新,但一些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只要新颖就能得高分,于是不顾实际情况寻求与众不同,殊不知是拿着无知当个性。“新颖”的含义有以下两点。  1.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在写作中运用多主体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信息交流形式有听说(口语)、读写(书面语)两大类。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把握“口语交际”这一概念蕴涵的
摘 要: 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日益提高,并迫切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要求师范教育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新的教学模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师范生 数学素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人民群众受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因此,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总的目标引领下,摒弃了传统作文评价标准的模式化,打破了结论性评价标准,尊重学生写作过程,建立了一系列的作文评价标准体系:学生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