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作文水平提高之我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16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环境、个人爱好等的不同,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出发,力求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特别关心作文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逐渐树立起作文信心,点燃喜爱作文的兴趣之火。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后进生的作文心理。
  一是失望、自卑心理。不少后进生“破罐子破摔”,总认为自己写不好,因而写作时对自己毫无信心,也不想去写好。每次布置作文时,他们都消极对待。形成这一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后进生阅读能力差,平时不爱读书,更不会找一些习作范文来看。他们看书马虎,缺乏思考,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所以写作时就不明白怎样才能写好,也不知道选择哪些材料来写才能表现主题。2.教师对待后进生的作文只是粗略地批改一下,评语简短,指错的多,鼓励少。学生得不到赞扬,看不到希望,所以就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3.少数学生还认为:教师讲评作文时,以他们的作文没有写好作为例子,那是教师看不起他们,“不信任”他们,因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二是畏惧、封闭心理。作文后进生大多害怕写作文,把作文看成一件苦差事。他们还害怕老师在讲评时,把他们的作文作为反面例子进行分析,使他们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轻视、嘲笑。有了这样的心理障碍,在作文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敢下笔,也不知怎么写、写什么好,觉得无话可说。更不愿去借鉴、模仿习作范文,也不敢去请教老师。有的干脆不写,逃避。在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下,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不成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就是不符合写作要求。长此以往,他们就厌恶学语文了。
  三是懒惰、虚假心理。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发现作文后进生所写的文章大多空洞无物,套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个别后进生的作文还是抄来的,或是不成文的。究其原因,这些后进生懒惰、厌学,平时不能主动地去观察、体验生活,也就不会去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或身边发生的事,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愿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因此,他们总是不说心里话,不写真实的事,而是瞎编一些情节,搬用一些套话,甚至摘抄作文刊物上的事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在这种不肯动脑筋、爱说假话的心态下,他们的作文或短小,或事例平淡不生动,或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乏新意,或问题多,如不会分段、没有结尾、选材不当、思路不清晰、语意不连贯等。
  通过上述对学生心理的透视,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才能排除作文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激励是第一要素
  兴趣的激发,是进行作文训练的关键。兴趣作为内部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作文训练的好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能兴致勃勃地去写作;不再将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特别的娱乐活动和愉快的精神享受了。因此我们对作文后进生要有爱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多与他们谈心。告诉他们作文无非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其次要鼓励学生写“大胆文”,对文章并不苛求每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可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不怎么要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写出来就行,就是不能“瞎编乱抄”,越是这样越写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要尽量找到可取之处,练就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有优点就放大,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一句话、一个词语),都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能逐行清楚地、有层次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或记载自己要记的事,先求平实,而后求文采。”
  例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我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我想对××说……》。指导学生写作时我提出了要求:“你们对这个人有什么要求、意见、想法都可以写,只要说心里话就可以,好的坏的都可以写。”并强调这次作文重点在于“讲真话,诉真情”。这样使学生打消了思想顾虑、畏难情绪,他们觉得有话要说,有事可写,也就愿意主动地去写作文了。总之,对作文后进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以鼓励为主。
  二、仿写是重要策略
  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在从阅读到独立作文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训练方法,对于后进生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个例子,让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选材立意新颖、技巧风格各异的经典范文成为学生模仿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循序渐进地设计、合理地安排各种练笔。某一篇文章写得好,可以进行全篇的仿写;一篇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好,也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仿写。还可以仿写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等。这种单项的仿写,不仅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又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还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作文水平。
  仿写,对教师来说,是讲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的好形式;对学生而言,这样作文既有原文可凭借,又有思路可遵循,便于依样画葫芦,从而消除了学生在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面批是提高法宝
  对于后进生来说,老师写的作文评语,不管是眉批还是总评,他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他们更需要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这样做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批改作文时要认真分析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或错误,不随意涂改或删除,力求不改动原意,可以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错别字、用词不当、语言表达不通顺、段落层次不清楚等毛病,提出修改意见,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再让他们按照要求修改。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错在哪儿,也能让他们学会修改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若是他们有独特的创见便及时表扬推广,予以鼓励。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好,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讲透彻,要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及时进行补救。
  当然,后进生的作文各有差异。对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差、说话不通顺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学会用词准确,说话意思要清楚,语言表达要前后连贯、简明。对那些写字马虎、字迹潦草、乱用标点的学生,就着重批改他们的错别字、标点符号,先要求他们写字清楚、规范,学会正确断句,恰当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后进生的作文字数,也要有针对性,灵活处理。他们的作文写短了,也不能求全责备。
  小学生作文要求中心明确,语句通顺,把事情写清楚。但后进生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句子不完整,不通顺,东拉西扯地写与中心无关的事,因此,在面对面批改的过程中,要讲清楚这次作文的中心是什么,应该选哪些材料,借助学生平时的听说能力,引导他们分析句子是否完整、通顺,指导学生一句句把文章修改通顺。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学生的作文有了头绪,文章有了起色,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会写文章了。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就会不怕写作文了,多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对于写作后进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中的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正面引导,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热情帮助他们解决作文中的困难,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玫瑰之名》,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著,沈萼梅、刘锡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部长篇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中世纪一座意大利修道院,通过见习僧侣阿德索回忆的方式,
对于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的藏族学生来说,汉语文无疑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笔者在平时的汉语文教学中深切体会到藏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汉语文知识面狭窄,阅读理解能力差,汉语作文能力偏弱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学生汉语课外阅读有密切关系。  一、汉语课外阅读现状  (一)阅读兴趣不浓,课外书籍获得渠道不畅通,现有汉文版图书层次太高,挫伤阅读积极性。  1.调查表明:44%的学生喜欢读汉语课外书,但苦
期刊
当你走过高一(1)班教室的门口,听到有人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你一定在想:这一定是语文老师。但当你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一道道复杂的物理难题时,再看看讲台上瘦瘦小小的物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素材非常重要,它关乎着作文质量。笔者认为,只有坚持引领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不断修炼自己的观察力,运用好、处理好素材,才能写出丰满的有个性的作文。本文笔者结合高考实际,重点谈谈作文素材的处理技巧。  一、广泛涉猎,让“一般”素材变得“厚重”  广积素材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精力投入到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我们知道,试卷、阅读训练中的素材内容非常繁杂,有说明文、散文,还有古诗等等。只要积累
魏晋风度主要是指我国魏晋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精神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文学创作、人格境界以及哲学思维等,指从三国的魏到两晋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士对生命的感悟,在人格方面,魏晋名士主要追求自由,并且具有探究玄远世界的欲望以及脱离苦海的愿望等,这一时期文人墨士的主要心灵境界是重自然、轻人事,鉴于此,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文人墨客玄远清虚的生活风气,魏晋文人主要表现出琴诗自乐,追求自由生活的特征。魏晋风度作为
期刊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妨和学生融洽地交流,通过师生同步写作的方法来切实地了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在师生同步写作的过程中,从立意到构思,再到创作和评论,同步的写作状态能激发师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教师“下水”,体验症结  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又来这一套”“还是老话题”等想法,因此对写作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而师生同步写作的时
班长在白板上写下通告,要求我们十一假期后交一百块油印费.于是,放假后,大家都带来了一百块钱,不用人催,不用人逼,大家很踊跃地就上交了,即使是那些平时看起来能和班主任较一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更是小学语文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课的教学最适合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素质。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的人才素质。在当今“应试教育
期刊
前襟向左,右边一片压住左边那片,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穿左衽。前襟向右,左边一片压住右边那片,领子的样子看起来是字母y形状,这才是正确的汉服的特征。
《心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在进行教材研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黄蓓佳对这篇文章的结尾处理很巧妙。  首先,在结尾处黄蓓佳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替李京京抒发了他强烈的情感:放学后要去给爷爷写信。《心声》全篇是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了男孩李京京的故事,在写到京京心理感受时也是着眼于第三人称方式抒发情感,如:“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