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访问缅甸的内涵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昂山素季因重新出山当选缅甸人民院议员而再度掀起“昂山素季热”之际,4月1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访问。缅甸总统吴登盛当天上午在首都内比都会见卡梅伦,中午卡梅伦出席了吴登盛为他在总统府准备的午宴。下午,卡梅伦飞往仰光会见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卡梅伦在会见吴登盛后称赞“缅甸政府正致力于改革”,并表示将采取措施鼓励缅甸的改革。卡梅伦同昂山素季会面后表示,他更倾向于“暂停制裁而不是解除制裁”,以确保缅甸在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缅甸曾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宣布脱离英联邦独立,成立多党民主议会制政府。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1988年7月,因经济恶化,全国爆发游行示威,纲领党主席奈温和总统吴山友辞职。昂山素季即在此次民主运动中脱颖而出。9月,缅甸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政府。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军事等多种制裁。欧盟在1996年开始对缅甸实施制裁,最初的措施是针对军政府高层的旅行禁令,此后逐步扩展到冻结资产、投资禁令以及贸易禁令、军火禁售等。英国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是对缅甸“人权纪录”的最猛烈抨击者,也是欧盟国家中对缅甸制裁措施的最坚定捍卫者。因此此次英国首相对缅甸的访问可谓是“历史性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西方对缅甸军政府实施制裁以来西方主要领导人首次访缅,也是缅甸1948年独立64年以来接待的第一位在任的英国首相,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西方调整对缅甸的政策
  
  西方制裁缅甸的最大理由是缅甸军政权违反民主,侵犯人权。故在人权领域,迫使缅甸军政府释放昂山素季是短期目标,确立人权高于主权的国际惯例是中期目标,在全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是长期目标。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佐利克曾把缅甸称为可能影响整个区域的癌症。
  但是制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逐渐注意保持与缅甸军政府的接触和沟通,“和平演变”缅甸。2002年9月,一个由丹麦外交部官员率领的欧盟代表团抵达当时的缅甸首都仰光,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2005年,欧盟与缅甸在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一次外长级会谈,建立起了外长级的接触机制。2006年欧盟允许缅甸外长出席于当年9月份在芬兰召开的亚欧领导人峰会,为缅甸高官海外(欧洲)旅游禁令打开了缺口。2008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提供200万欧元(约合31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帮助受热带风暴影响的缅甸灾民。同年1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追加提供4050万欧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用于帮助遭强热带风暴袭击的灾民以及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其他民众,其中的2200万欧元将主要用于帮助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区的灾民,1850万欧元用于帮助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民众以及逃往泰国的缅甸难民。2009年4月,欧盟再次延长了对缅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政府官员发放签证和冻结缅甸政府与企业的海外资产,等等。
  之后,随着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欧盟也开始了与缅甸军政府的“实质性政治对话”。12月,欧盟驻缅甸大使李普曼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领导人丹瑞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称欧盟将对缅甸实行接触政策,双边接触会在三个方面进行,即总体人道主义评估、通过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和对目前政局的讨论。2012年缅甸成功举行的议会补选成为缅甸民主改革历史性的一步。缅甸的民主改革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逐步认可,美国和欧盟陆续表示考虑放松对缅甸制裁。2012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访缅时说,英国将在未来四年里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缅甸提供2.89亿美元的卫生和教育项目援助。2012年2月,欧盟已取消了包括吴登盛在内的87位缅甸政府官员的“签证禁令”。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计划于2012年4月28日访问缅甸,并将在仰光开设欧盟代表团使馆。卡梅伦此次出访缅甸,无疑是西方调整对缅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重返缅甸的梦想
  
  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于实现国家利益。只要看清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就很容易理解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的外交战略定位。
  缅甸领土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第二大国,也是东南亚地区内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南亚是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缅甸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地处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矿产、水力、油气等资源非常丰富。这些特点使缅甸历来受到大国关注。19世纪英国殖民缅甸,二战期间日本入侵缅甸,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缅甸又始终是一些大国关注和干预的重点。
  19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在1885年底最终吞并整个缅甸,随即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缅甸在全国总起义后光复。但随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即是缅甸独立运动的领袖,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两岁。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缅甸曾给宗主国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对缅甸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缅甸这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潜在市场,使英国燃起重返缅甸的希望。
  据缅方公布的数据,缅甸陆地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31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442万亿立方米。但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以及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制裁,缅甸丰富的资源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欧盟对缅甸的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军政府高层发放签证、冻结500名个人和900个机构的资产、禁止对缅甸投资和进行贸易、禁止对缅甸出售武器等。这些制裁措施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在缅甸投资额的下降,使占有优势的美英商业失去了进入缅甸市场的机会。由于西方的制裁,缅甸转而与其周边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弥补了西方制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积极参与东盟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组织的经济活动,以寻求经济支持;二是重点发展缅中、缅泰、缅印的边境贸易;三是拓展新的外贸空间,如发展同日本、韩国以及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参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和尼泊尔七国自由贸易协定。据统计,2007~2008年度,缅甸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8.6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主要进口国家依次为:中国、新加坡、泰国和日本。
  从外资来源地看,进入缅甸的主要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印度、韩国,甚至还有距离遥远的俄罗斯。据缅甸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在缅甸投资422个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57.11亿美元。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新增外资9.7亿美元,其中俄罗斯、毛里求斯首次分别在缅投资两个项目,新加坡、中国、越南分别新增一个投资项目。
  西方国家在过去20年里因孤立缅甸,使得自己在该国的影响力几近丧失,跟东方这些国家对缅甸的影响力巨大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促使英国不得不改变政策,以恢复其当年在缅甸的影响力。英国首相访问缅甸,无疑是希望通过接触提高其对缅甸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慈悲,从佛教层面讲就是恻隐怜悯之心。“慈”指的是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指的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之要,全生为重”。进一步讲, 慈悲心是形容人心肠善良态度慈和之意,俗话讲就是心肠好。慈悲的近义词有和善、慈爱、体恤和宽容,它的反义词则是冷酷和残忍。  慈悲和同情不完全划等号,其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10日至1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对话。双方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共识、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  在经济对话中,双方就事关两国和世界经济的全局性、长期
“卡梅伦最尴尬的一天!”6月30日,一些英国媒体不约而同用类似的口吻来评论卢森堡前首相容克被提名为下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  6月27日,在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28个成员国首脑中,只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投了容克的反对票,几乎沦为“孤家寡人”,无法阻挡容克迈向欧委会主席的步伐,尽管这一任命要在7月通过欧洲议会的最终表决,但媒体普遍认为表决只不过是“走过场”。  不过,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
喧嚣一时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事件以失败收场,多数苏格兰选民选择留在英国版图内,公投的策划人、苏格兰政府首席部长萨蒙德引咎辞职。虽然萨蒙德心有不甘,声言独立不会放弃,将继续力争下去。但是,英国中央政府未来还会允许苏格兰搞独立公投吗?萨蒙德还能东山再起吗?作为关注者,我们刚旁观了一幕跌宕起伏的公投情景剧,苏格兰公投事件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再回首:一石激起千层浪  苏格兰公投问题如果放在十年前,不会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与思考,蔡英文的“十年政纲”近期终于陆续出台,尤其为外界关注的“两岸十年政纲”也在日前对外公布。然而,这是一个以“台独”与两岸“一边一国”为指导思想的“两岸纲领”,是一个敌视大陆、否认“九二共识”、政治凌驾经济、管制重于开放、保守有余开创不足、充满矛盾、令外界失望的“两岸政纲”。在这样的“两岸政纲”之下,一旦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将面临新的风险与严峻考验。   
一个时期以来,日本政要频频发出右翼极端言论,公然质疑和挑战战后秩序,引起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警惕与关注。日首相安倍在侵略的定义上进行诡辩,企图模糊和掩饰日本的侵略历史;日首相和官房长官先后表态,公然否认钓鱼岛问题上中日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搁置争议”共识;副首相麻生宣称“在过去超过1500年的历史中,中日关系从未特别顺畅过”;日维新会共同党首、大阪市长桥下彻在慰安妇问题上大放厥词;日自民党政调会长高
二战期间,日军为了弥补国内男性劳力的不足,大规模征用盟军战俘充当奴隶劳工。日本人为将这些战俘从占领区转送到日本,动用了大批船只。这些船只在西方被称为“hellship”(地狱航船,或死亡航船)。  被虐杀、虐待和疾病威胁的俘虏  日军转移白人战俘事件发生在1942年到1945年间,每一个年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1942年是第一阶段。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东南亚的闪电战取得很大成功,盟军有30多万
在大家刚刚为苏格兰公投的结果松了口气的时候,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独立”又闹将起来。9月27日,加泰罗尼亚自治政府主席阿图尔·马斯签署法令,宣布将于11月9日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投”。对此,西班牙中央政府极力反对,副首相索拉娅·萨恩斯当天即表示,政府将通过法律程序“坚决制止独立公投的举行”。在《华尔街日报》看来,这是西政府对加泰罗尼亚独立“最强硬的表态之一”。  2013年12月13日,加泰罗尼亚宣布
全球经济治理与战后国际经济秩序:  剪不断,理还乱?  沈铭辉:  “全球经济治理”是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在此之前,人们在表达类似意思时会使用“战后国际经济秩序”这个说法。下面的这几句话我们都很熟悉: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也由此诞生了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1995年被WTO取代)、世界银行(WB),统管全球金融、
目前,马英九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防止提前跛脚的危机,未来施政突破口还在于两岸政策。     5月20日上午,马英九发表就职演说,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旅程。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引起了高度关注。它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政策方向?马英九未来四年的执政前景如何?是否会提前成为跛脚“总统”?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保守有余,新意不足”    对于马英九的就职演说,各方的普遍反应是“保守有余,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