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昂山素季因重新出山当选缅甸人民院议员而再度掀起“昂山素季热”之际,4月1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访问。缅甸总统吴登盛当天上午在首都内比都会见卡梅伦,中午卡梅伦出席了吴登盛为他在总统府准备的午宴。下午,卡梅伦飞往仰光会见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卡梅伦在会见吴登盛后称赞“缅甸政府正致力于改革”,并表示将采取措施鼓励缅甸的改革。卡梅伦同昂山素季会面后表示,他更倾向于“暂停制裁而不是解除制裁”,以确保缅甸在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缅甸曾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宣布脱离英联邦独立,成立多党民主议会制政府。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1988年7月,因经济恶化,全国爆发游行示威,纲领党主席奈温和总统吴山友辞职。昂山素季即在此次民主运动中脱颖而出。9月,缅甸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政府。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军事等多种制裁。欧盟在1996年开始对缅甸实施制裁,最初的措施是针对军政府高层的旅行禁令,此后逐步扩展到冻结资产、投资禁令以及贸易禁令、军火禁售等。英国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是对缅甸“人权纪录”的最猛烈抨击者,也是欧盟国家中对缅甸制裁措施的最坚定捍卫者。因此此次英国首相对缅甸的访问可谓是“历史性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西方对缅甸军政府实施制裁以来西方主要领导人首次访缅,也是缅甸1948年独立64年以来接待的第一位在任的英国首相,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西方调整对缅甸的政策
西方制裁缅甸的最大理由是缅甸军政权违反民主,侵犯人权。故在人权领域,迫使缅甸军政府释放昂山素季是短期目标,确立人权高于主权的国际惯例是中期目标,在全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是长期目标。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佐利克曾把缅甸称为可能影响整个区域的癌症。
但是制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逐渐注意保持与缅甸军政府的接触和沟通,“和平演变”缅甸。2002年9月,一个由丹麦外交部官员率领的欧盟代表团抵达当时的缅甸首都仰光,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2005年,欧盟与缅甸在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一次外长级会谈,建立起了外长级的接触机制。2006年欧盟允许缅甸外长出席于当年9月份在芬兰召开的亚欧领导人峰会,为缅甸高官海外(欧洲)旅游禁令打开了缺口。2008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提供200万欧元(约合31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帮助受热带风暴影响的缅甸灾民。同年1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追加提供4050万欧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用于帮助遭强热带风暴袭击的灾民以及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其他民众,其中的2200万欧元将主要用于帮助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区的灾民,1850万欧元用于帮助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民众以及逃往泰国的缅甸难民。2009年4月,欧盟再次延长了对缅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政府官员发放签证和冻结缅甸政府与企业的海外资产,等等。
之后,随着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欧盟也开始了与缅甸军政府的“实质性政治对话”。12月,欧盟驻缅甸大使李普曼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领导人丹瑞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称欧盟将对缅甸实行接触政策,双边接触会在三个方面进行,即总体人道主义评估、通过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和对目前政局的讨论。2012年缅甸成功举行的议会补选成为缅甸民主改革历史性的一步。缅甸的民主改革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逐步认可,美国和欧盟陆续表示考虑放松对缅甸制裁。2012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访缅时说,英国将在未来四年里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缅甸提供2.89亿美元的卫生和教育项目援助。2012年2月,欧盟已取消了包括吴登盛在内的87位缅甸政府官员的“签证禁令”。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计划于2012年4月28日访问缅甸,并将在仰光开设欧盟代表团使馆。卡梅伦此次出访缅甸,无疑是西方调整对缅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重返缅甸的梦想
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于实现国家利益。只要看清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就很容易理解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的外交战略定位。
缅甸领土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第二大国,也是东南亚地区内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南亚是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缅甸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地处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矿产、水力、油气等资源非常丰富。这些特点使缅甸历来受到大国关注。19世纪英国殖民缅甸,二战期间日本入侵缅甸,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缅甸又始终是一些大国关注和干预的重点。
19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在1885年底最终吞并整个缅甸,随即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缅甸在全国总起义后光复。但随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即是缅甸独立运动的领袖,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两岁。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缅甸曾给宗主国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对缅甸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缅甸这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潜在市场,使英国燃起重返缅甸的希望。
据缅方公布的数据,缅甸陆地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31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442万亿立方米。但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以及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制裁,缅甸丰富的资源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欧盟对缅甸的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军政府高层发放签证、冻结500名个人和900个机构的资产、禁止对缅甸投资和进行贸易、禁止对缅甸出售武器等。这些制裁措施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在缅甸投资额的下降,使占有优势的美英商业失去了进入缅甸市场的机会。由于西方的制裁,缅甸转而与其周边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弥补了西方制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积极参与东盟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组织的经济活动,以寻求经济支持;二是重点发展缅中、缅泰、缅印的边境贸易;三是拓展新的外贸空间,如发展同日本、韩国以及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参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和尼泊尔七国自由贸易协定。据统计,2007~2008年度,缅甸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8.6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主要进口国家依次为:中国、新加坡、泰国和日本。
从外资来源地看,进入缅甸的主要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印度、韩国,甚至还有距离遥远的俄罗斯。据缅甸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在缅甸投资422个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57.11亿美元。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新增外资9.7亿美元,其中俄罗斯、毛里求斯首次分别在缅投资两个项目,新加坡、中国、越南分别新增一个投资项目。
西方国家在过去20年里因孤立缅甸,使得自己在该国的影响力几近丧失,跟东方这些国家对缅甸的影响力巨大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促使英国不得不改变政策,以恢复其当年在缅甸的影响力。英国首相访问缅甸,无疑是希望通过接触提高其对缅甸的影响力。
缅甸曾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宣布脱离英联邦独立,成立多党民主议会制政府。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1988年7月,因经济恶化,全国爆发游行示威,纲领党主席奈温和总统吴山友辞职。昂山素季即在此次民主运动中脱颖而出。9月,缅甸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军政府。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缅甸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军事等多种制裁。欧盟在1996年开始对缅甸实施制裁,最初的措施是针对军政府高层的旅行禁令,此后逐步扩展到冻结资产、投资禁令以及贸易禁令、军火禁售等。英国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是对缅甸“人权纪录”的最猛烈抨击者,也是欧盟国家中对缅甸制裁措施的最坚定捍卫者。因此此次英国首相对缅甸的访问可谓是“历史性的”,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西方对缅甸军政府实施制裁以来西方主要领导人首次访缅,也是缅甸1948年独立64年以来接待的第一位在任的英国首相,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西方调整对缅甸的政策
西方制裁缅甸的最大理由是缅甸军政权违反民主,侵犯人权。故在人权领域,迫使缅甸军政府释放昂山素季是短期目标,确立人权高于主权的国际惯例是中期目标,在全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是长期目标。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佐利克曾把缅甸称为可能影响整个区域的癌症。
但是制裁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逐渐注意保持与缅甸军政府的接触和沟通,“和平演变”缅甸。2002年9月,一个由丹麦外交部官员率领的欧盟代表团抵达当时的缅甸首都仰光,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2005年,欧盟与缅甸在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了第一次外长级会谈,建立起了外长级的接触机制。2006年欧盟允许缅甸外长出席于当年9月份在芬兰召开的亚欧领导人峰会,为缅甸高官海外(欧洲)旅游禁令打开了缺口。2008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提供200万欧元(约合310万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帮助受热带风暴影响的缅甸灾民。同年12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缅甸追加提供4050万欧元的人道主义援助,用于帮助遭强热带风暴袭击的灾民以及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其他民众,其中的2200万欧元将主要用于帮助伊洛瓦底三角洲地区的灾民,1850万欧元用于帮助缅甸国内急需救助的民众以及逃往泰国的缅甸难民。2009年4月,欧盟再次延长了对缅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政府官员发放签证和冻结缅甸政府与企业的海外资产,等等。
之后,随着美国调整对缅政策,欧盟也开始了与缅甸军政府的“实质性政治对话”。12月,欧盟驻缅甸大使李普曼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领导人丹瑞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称欧盟将对缅甸实行接触政策,双边接触会在三个方面进行,即总体人道主义评估、通过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和对目前政局的讨论。2012年缅甸成功举行的议会补选成为缅甸民主改革历史性的一步。缅甸的民主改革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逐步认可,美国和欧盟陆续表示考虑放松对缅甸制裁。2012年1月,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访缅时说,英国将在未来四年里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缅甸提供2.89亿美元的卫生和教育项目援助。2012年2月,欧盟已取消了包括吴登盛在内的87位缅甸政府官员的“签证禁令”。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计划于2012年4月28日访问缅甸,并将在仰光开设欧盟代表团使馆。卡梅伦此次出访缅甸,无疑是西方调整对缅甸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重返缅甸的梦想
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于实现国家利益。只要看清了英国的国家利益,就很容易理解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缅甸的外交战略定位。
缅甸领土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第二大国,也是东南亚地区内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南亚是扼守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缅甸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地处印度和中国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矿产、水力、油气等资源非常丰富。这些特点使缅甸历来受到大国关注。19世纪英国殖民缅甸,二战期间日本入侵缅甸,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缅甸又始终是一些大国关注和干预的重点。
19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在1885年底最终吞并整个缅甸,随即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缅甸在全国总起义后光复。但随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即是缅甸独立运动的领袖,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两岁。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缅甸曾给宗主国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对缅甸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缅甸这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潜在市场,使英国燃起重返缅甸的希望。
据缅方公布的数据,缅甸陆地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31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442万亿立方米。但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以及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制裁,缅甸丰富的资源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欧盟对缅甸的制裁,包括禁止向缅甸军政府高层发放签证、冻结500名个人和900个机构的资产、禁止对缅甸投资和进行贸易、禁止对缅甸出售武器等。这些制裁措施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在缅甸投资额的下降,使占有优势的美英商业失去了进入缅甸市场的机会。由于西方的制裁,缅甸转而与其周边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弥补了西方制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是积极参与东盟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组织的经济活动,以寻求经济支持;二是重点发展缅中、缅泰、缅印的边境贸易;三是拓展新的外贸空间,如发展同日本、韩国以及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参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和尼泊尔七国自由贸易协定。据统计,2007~2008年度,缅甸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8.6亿美元,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依次为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主要进口国家依次为:中国、新加坡、泰国和日本。
从外资来源地看,进入缅甸的主要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印度、韩国,甚至还有距离遥远的俄罗斯。据缅甸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在缅甸投资422个项目,协议总金额达157.11亿美元。与2008年上半年相比,新增外资9.7亿美元,其中俄罗斯、毛里求斯首次分别在缅投资两个项目,新加坡、中国、越南分别新增一个投资项目。
西方国家在过去20年里因孤立缅甸,使得自己在该国的影响力几近丧失,跟东方这些国家对缅甸的影响力巨大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促使英国不得不改变政策,以恢复其当年在缅甸的影响力。英国首相访问缅甸,无疑是希望通过接触提高其对缅甸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