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图形变化活化认知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329066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图形变化规律展开深度挖掘,帮助学生顺利转换学习思维,已经成为教师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深究图形、甄辨本质、激活思维,这是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基本操作思路。
  [关键词]图形变化;思维构建;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30-02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引导学生研究和挖掘图形的本质,感知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学习活动中图形的变换为例,谈谈如何活用图形变式,启发和诱导学生科学掌握与圆相关联的知识,凸显圆的不同形式对学生认知建构的促进作用,让数学课堂呈现情趣与智慧交相辉映的盛景。
  一、深究图形,引发思考
  传统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导学生先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16等份或32等份,剪开后再拼一拼、比一比、理一理(厘清面积的变化关系、图形的变化、边的变化等)、算一算、议一议,最后通过评析、归纳,形成统一的认识,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看似学习热情很高,都在积极地实践着、思考着、探讨着,但始终让人有一种不够充实的感觉。静心沉思,方觉在做、看、比、说等环节中,图形解析深度不够,联系把握不透,导致人云亦云的现象发生,也导致后续变式训练中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以及把握不准。对此,我将该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实践操作。
  首先,指导学生平均分。通过问题“怎样才能把整个圆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的引领,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尝试,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折纸的方式,轻松地把圆对折,平均分成2份;进而扩展到“再对折”的场景,让学生明白每一次的对折,都是把圆再一次的平均分;最后展示折纸的痕迹,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能实现平均分的道理。其次,指导学生组拼图形。让学生自己去组拼,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与感知的机会,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只是单一的路径,只要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就一定会有所突破。再次,引领学生比较。“你认为哪种图形更容易研究?”“主要的优势是什么?”等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最后,引导解读。画图是策略,是技能,而蕴含其中的最重要的却是引领学生读懂图,从而明晰关系,把握本质。为此,教师只有多方引领,科学指导,才能使学生明白图形的内涵,为新知学习奠基,为新知建构积累。
  【教学片段1】
  师:长方形是我们最早学习的图形,所以我们就先解析长方形的构造吧!从图1中你能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图1
  生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生2: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
  生3:圆的周长是2πr,它的一半就是πr,所以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面积=πr×r=πr2。
  师:再仔细琢磨一下,弄清生3算法的理由。
  (学生再次利用手中的图形去思考和研究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师:刚才我们选用了最熟悉的长方形来研究,如果是平行四边形呢?你会研究它吗?
  生4:实质是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圆周长的一半,就是πr,作出它的高,發现对应的是圆的半径r,用“底×高”,就是πr×r=πr2。
  师:你们认为生4的分析有道理吗?结合图形相互说一说。
  师:有同学剪拼后得到三角形,那它的面积又是怎样的呢?
  生5:拼的过程中,既没有多一份,也没有少一份,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就是圆的面积。
  师:图2的近似图形是什么?底是什么?高是什么?
  (学生结合图1解读图2,从而明白三角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之间的联系,把握其对应的关系)
  生6: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三角形(如图2),它的底是4份小圆弧,也就是圆周长的四分之一,即2πr÷4,高是4个半径,就是4r,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πr÷4)×(4r)÷2=πr2。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解读每一个图形,学生不仅看到图形的变换关系,也把握了边的变化,学习变得自然流畅,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变换图形,甄别本质
  面对学生对图形的解读和思考,我所想的是:“学生的理解深刻吗?”“能否科学运用呢?”为此,我曾设计了一道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学生听得懂,说得出,但真正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
  习题:图3中的圆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56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后再解答。结果全班42个学生,除了18人能够动笔解题,其余的则不知从何入手。就在这18个动笔解题的学生中,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并解答的仅有10人。我询问了那些不知从何入手的学生,他们一致认为:缺少条件,根本就不好做。在能够动笔但解题不完整的8个学生中,有的把12.56厘米理解成圆的周长,有的把12.56÷2看成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为此,我组织了新一轮的图形解读训练,让学生学会反向思考,学会转换思维,使学习充满挑战、充满情趣。
  【教学片段2】
  师:通过读题、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圆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生2:我感觉到这两个图和例题中的图很相似。
  师:是吗?那能把平行四边形变回圆吗?试试看。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3: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回圆,这和例题的转化过程刚好相反。
  生4:这个题目很简单。平行四边形的底是πr,高是r。底是12.56厘米,就是πr=12.56,r=4,所以面积是12.56×4=50.24(平方厘米)。(如图4)   师:为什么用12.56×4呢?
  生5:圆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就用12.56×4来计算。
  生6:可以先算出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计算的。
  ……
  师:如果没有这组特定的图形,只有圆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能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吗?高还是圆的半径吗?
  生7:不一定。
  学生听得懂,但却不会做,这是很多教师的苦恼所在。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解读不深刻,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没有深入到知识的内核;二是学生就图说图,看似看得懂,实质是不知所以然。为此,教师要多提供图形变换的形式,让学生在接受不同的感知冲击时,能够积累经验,使认知变得厚实,使储备变得丰厚。
  三、用活图形,提升思维
  图形不仅是解题的助手,更是促进思考的拐杖,用活图形,因势利导,能改善学习状态,激发思维活力,让数学学习活动变得富有情趣。为此,在具体的教學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图形,渗透不同的解题策略,促进学生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3】
  师:如图4,已知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生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生3:因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如图6,所以红色部分的面积和蓝色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这样红色部分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的3/4。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4:圆和长方形同时挖掉一个1/4圆,剩下的3/4圆和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
  师:大家听得懂吗?结合图形找出最基本的关系,试着独立完成题目。
  生5:15÷3×4=20(平方厘米)。
  看似同样的图形,但思考的着力点却迥然不同。为此,引领学生科学解读习题、把握问题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研究能使学生摆脱定式思维,学会换个角度去解析问题,找到图形之间的根本性联系。学生精彩的发言说明了学生完全有能力理解图形转化的策略,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引领学生精准解读图形,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技能与经验储备,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挖掘图形中的有效资源,能够提升教学的含金量,也能促使学生调动所有的资源去探索、去研究,使学习演变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教师要做源头活水的开掘者,挖掘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奔涌无穷智慧的源泉。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数学素养。作为一线教师,在全力打造学生喜爱的课堂的同时,更应致力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特级教师俞振强 “鸡兔同笼” 的复习课为例,论述如何让单调而乏味的教学变成丰富、厚重而充满思想的课堂,怎样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力”,如何避免复习课“炒冷饭”,以及如何提高复习课思维的“含金量”,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平台,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算法和算理,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借助直观模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算理,建构笔算乘法的算法。  [关键词]苏教版;点子图;乘法竖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5-01  在学习苏教版教材三年级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常被误解,许多教师以为,只要学生按部就班参加探究活动,数学活动经验自然就会形成。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教学中,通过提取“原有经验”、丰富“新生经验”、创造“未知经验”,帮助学生真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操作;100以内的数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的必备素养,是数学教程的核心目标。“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一课时内容,是建立在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多位数和
[摘 要]在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复习课上,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通过多层面互动的操作环节可提高复习效率。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为例,通过启用、采用、适用、巧用思维导图的四个教学环节,收到了理想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复习效率;长方体和正方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14-03  【理论连接】  《人脑
[摘 要]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之前, 教师应该在深入研读教学内容之后,精心设计和创编练习题型,让学生在有趣味、有挑战、有意义的练习过程中,充分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领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关键词]慧练;算理;算法;有余数除法  [中图分类
[摘 要]“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认识小数的起始概念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分数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索“人民币模型”与“米制模型”哪种更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得出:只有以学情为导索,以内容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帮助学生找准知识起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关键词]人民币制模型;米制模型;知识起点;形成过程  [中图
[摘 要]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儿童开展数学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与之相辅相伴的儿童数学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促发儿童的学习内驱力,从而让儿童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关键词]虚构情境 问题挑战 好奇心 好胜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08  “数字与信息”是苏教版数学
[摘 要]对于估算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估算的意识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以估算教学为例,解决学生估算意识薄弱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并让学生学会利用估算结果来检验计算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方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新课程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计算教学本身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趣显得尤为重要。新课部分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可使学生学得其乐融融。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将部分练习提前到新课进行教学,可使新课更为充实、饱满。  [关键词]计算课;故事情境;灵活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后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