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研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建设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则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更清晰的指引,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危机干预
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个案时有发生,每项事件均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偶发自杀现象,这不仅仅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社会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自杀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交互作用的外界环境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从半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环境。大学生自杀心理的产生亦与一些具体外部诱因密切相关。三方面相互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杀念头。本文将就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外界环境因素、主体内在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三方面作具体分析,以深化对自杀原因的探讨,并为预测、预防自杀心理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一、引起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心理因素
1.外界环境因素
许多自杀行为是人的心理对外界环境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而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基本上能概括为社会、家庭、学校三部分。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变迁及自杀观念的变化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结合度有关,提出社会整合力的强弱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合力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等变化,都大大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得焦虑。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种倾向是大学生对自杀的认识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此外,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抗辩能力的青年学生。
(2)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心理创伤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比如,父母早亡或离异、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情感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一定关系。据有关专家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其中33.5%是过分保护,27%是过分监督,9.5%是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
(3)学校环境的影响——多方面的压力
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可能成为自杀事件的触发因素。据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有关专家表示,自杀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而失恋引起的情绪问题亦值得关注。大多数失恋者都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所带来的挫折,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据有关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2.主体内在因素
(1)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特征。比如,1)心理矛盾冲突增多。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及其所产生的矛盾,往往使他们内心充满不安。这些心理矛盾如果持续过久,就会导致心理的紊乱,进而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2)敏感而脆弱的心理特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脆弱的一面,容易产生受挫感,对危机缺乏承受和调适能力,因而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线。3)不稳定的情绪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人的情绪。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等鲜明特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严重的消极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杀意念。4)高成就动机受挫形成的心理落差。由于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大学生自身也有强烈的上进心,因而他们往往具有较高自我期望。进大学后,面对人才荟萃的新集体,许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落差,原来优良的自我感觉迅速向另一极端变化。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是非理智行为发生的前兆。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性格方面的缺陷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核心因素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一直较顺利,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便难以承受。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就性格而言,易走极端的人,期望过高的人,都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极端意念。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学生自杀者所作的调查分析,自杀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观等个性障碍。
(3)心理疾病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头号敌人
从一份逆行性的研究中,英美学者发现约有90%的自杀者在其生活历程中曾有过可诊断出的精神疾病。大学生属于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大学生中与自杀相关系数最高的精神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关键问题在于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常见的,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大学生自杀案例中的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占有较大比例。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最容易自杀的人群之一。根据美国精神病研究所N.L.Farberow对大学生自杀者的调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率较常人高5倍。
3.直接诱发因素
容易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常见生活事件主要有:恋爱受挫;学业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冲突;遭到诬陷;得了严重的疾病等。此外,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痛苦,突然的情绪打击、屈辱和愤怒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症结如果得不到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
二、预测和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几种有效途径
1.警惕征兆、及时识别
日本学者长冈利贞认为自杀前会有种种信号,比如:(1)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如“想逃学”、“想出走”、“活着没有意思”。(2)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应值得注意。(3)行为。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异常的行为。如无故缺课、频繁洗澡、看有关死亡的书籍,甚至出走、自伤手腕等。根据以上种种征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
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危机,大大有助于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辅导员平日工作繁琐,如何才能有效地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选拔学生担任心理气象员,能在此环节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辅导员可以从班级中选拔适当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心理气象员,时刻观察班里同学们的心理状况,每周进行情况汇报,研究潜在心理变化趋势。学生干部距离同学们最近,能相对容易发现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气象员必须经过心理学培训,结业考试合格后才上岗工作。据了解,国内外多间大学已经设立学生心理气象员,成功阻止了多起悲剧的发生。
2.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沈永健副院长强调,“自杀是因为没有理解生命的意义。”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身心发展的龃龉,加之自杀行为的发生,在大学校园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1)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团组织生活、级会和班会等契机,以讨论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有关心理、安全、健康、法制等专题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起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生命情感。
具体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能归纳为以下这些:
1)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近代史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群众的苦难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难能可贵的。
2)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登山、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5)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
6)鼓励学生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创业中磨炼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
大学生渴望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辅导员有责任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体验和成长。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3)组织综合能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例如,到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孤儿院和养老院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老病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3.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辅导员是哲学力量的载体,哲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清思想。那么辅导员如何运用哲学原理,帮助学生面对人生挫折?首先,建议学生有计划地经历挫折。在此,使用一个例子说明:某位博士生失去心爱的丈夫,痛不欲生,感到实在活不下去.心理学家建议她去西藏阿里待一段时间,半个月后,她回到家里,有自来水,能热水澡这样平常的条件,都让她感到可贵。其次,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认为:“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辅导员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的挑战。
4.家庭教育,应当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发生,对社会、大学、家庭,乃至人类文明产生很大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保育员,亦肩负着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使命。因此,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对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论生命的意义[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拒斥死亡[M].华夏出版社,2001.
[4]自杀论[M].商务印书馆,1996.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危机干预
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个案时有发生,每项事件均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偶发自杀现象,这不仅仅是高等学校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社会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自杀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大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交互作用的外界环境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从半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环境。大学生自杀心理的产生亦与一些具体外部诱因密切相关。三方面相互作用,并在不同程度上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杀念头。本文将就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外界环境因素、主体内在因素和直接诱发因素三方面作具体分析,以深化对自杀原因的探讨,并为预测、预防自杀心理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一、引起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心理因素
1.外界环境因素
许多自杀行为是人的心理对外界环境严重不适应的极端表现。而大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基本上能概括为社会、家庭、学校三部分。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变迁及自杀观念的变化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结合度有关,提出社会整合力的强弱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合力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等变化,都大大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得焦虑。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种倾向是大学生对自杀的认识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此外,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抗辩能力的青年学生。
(2)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心理创伤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心理创伤,比如,父母早亡或离异、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某种心理创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情感等方面的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杀行为也有一定关系。据有关专家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其中33.5%是过分保护,27%是过分监督,9.5%是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
(3)学校环境的影响——多方面的压力
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可能成为自杀事件的触发因素。据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有关专家表示,自杀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而失恋引起的情绪问题亦值得关注。大多数失恋者都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所带来的挫折,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据有关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2.主体内在因素
(1)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潜在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比较典型的心理特征。比如,1)心理矛盾冲突增多。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及其所产生的矛盾,往往使他们内心充满不安。这些心理矛盾如果持续过久,就会导致心理的紊乱,进而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病,甚至导致自杀。2)敏感而脆弱的心理特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着脆弱的一面,容易产生受挫感,对危机缺乏承受和调适能力,因而很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导火线。3)不稳定的情绪特征。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用“疾风怒涛’来形容青年人的情绪。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两极性等鲜明特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严重的消极情绪容易转化为内向攻击,导致自杀意念。4)高成就动机受挫形成的心理落差。由于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大学生自身也有强烈的上进心,因而他们往往具有较高自我期望。进大学后,面对人才荟萃的新集体,许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落差,原来优良的自我感觉迅速向另一极端变化。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是非理智行为发生的前兆。
(2)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性格方面的缺陷是影响自杀行为的核心因素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一直较顺利,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便难以承受。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就性格而言,易走极端的人,期望过高的人,都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极端意念。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学生自杀者所作的调查分析,自杀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观等个性障碍。
(3)心理疾病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头号敌人
从一份逆行性的研究中,英美学者发现约有90%的自杀者在其生活历程中曾有过可诊断出的精神疾病。大学生属于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大学生中与自杀相关系数最高的精神疾病主要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关键问题在于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常见的,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大学生自杀案例中的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占有较大比例。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最容易自杀的人群之一。根据美国精神病研究所N.L.Farberow对大学生自杀者的调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率较常人高5倍。
3.直接诱发因素
容易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常见生活事件主要有:恋爱受挫;学业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冲突;遭到诬陷;得了严重的疾病等。此外,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痛苦,突然的情绪打击、屈辱和愤怒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症结如果得不到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
二、预测和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几种有效途径
1.警惕征兆、及时识别
日本学者长冈利贞认为自杀前会有种种信号,比如:(1)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如“想逃学”、“想出走”、“活着没有意思”。(2)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应值得注意。(3)行为。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异常的行为。如无故缺课、频繁洗澡、看有关死亡的书籍,甚至出走、自伤手腕等。根据以上种种征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
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危机,大大有助于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辅导员平日工作繁琐,如何才能有效地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选拔学生担任心理气象员,能在此环节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辅导员可以从班级中选拔适当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心理气象员,时刻观察班里同学们的心理状况,每周进行情况汇报,研究潜在心理变化趋势。学生干部距离同学们最近,能相对容易发现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气象员必须经过心理学培训,结业考试合格后才上岗工作。据了解,国内外多间大学已经设立学生心理气象员,成功阻止了多起悲剧的发生。
2.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沈永健副院长强调,“自杀是因为没有理解生命的意义。”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身心发展的龃龉,加之自杀行为的发生,在大学校园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1)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团组织生活、级会和班会等契机,以讨论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有关心理、安全、健康、法制等专题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起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生命情感。
具体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能归纳为以下这些:
1)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近代史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群众的苦难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难能可贵的。
2)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登山、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3)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4)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5)组织学生郊游,置身于大自然,感受万物生命的气息,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
6)鼓励学生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创业中磨炼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
大学生渴望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辅导员有责任组织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体验和成长。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类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
(3)组织综合能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例如,到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孤儿院和养老院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老病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3.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辅导员是哲学力量的载体,哲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清思想。那么辅导员如何运用哲学原理,帮助学生面对人生挫折?首先,建议学生有计划地经历挫折。在此,使用一个例子说明:某位博士生失去心爱的丈夫,痛不欲生,感到实在活不下去.心理学家建议她去西藏阿里待一段时间,半个月后,她回到家里,有自来水,能热水澡这样平常的条件,都让她感到可贵。其次,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认为:“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辅导员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的挑战。
4.家庭教育,应当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发生,对社会、大学、家庭,乃至人类文明产生很大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保育员,亦肩负着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使命。因此,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对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论生命的意义[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拒斥死亡[M].华夏出版社,2001.
[4]自杀论[M].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