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高职课程体系特点,就如何改革传统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新型高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完成了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从概念层面向操作层迈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于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他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
一、高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何谓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操作技能,而且是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课程设置考虑社会原则。即课程设置考虑就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还不能忽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人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渗透。
3、 课程设计动态化原则。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会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划地为牢,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其过程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一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4、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为了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研究课程间的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关系,要积极探索问题,如:课程设置如何与岗位资格证书接轨、如何有利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打通;为适应以选课为中心的学分制管理,怎样处理好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课程设置尽可能具有通用性的关系等等。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特长。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增加管理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和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以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在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名词,而能力本位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是不存在的,高职的学制改革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调整。在课程的改革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可以将一个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基础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岗位技能”是为缩短学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时间,按照学生拟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强化训练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拓展技能”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我选择的技能和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增加的管理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创业技能等。“拓展技能”是课程体系改革开放性原则的必然选择。
四、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几个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围绕能力培养核心,以“技能包”为基础,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标准,可以开发教材。
2、课程考核制度。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亦可将理论考核成绩与相应的实验实训成绩采用百分比形式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
3、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五、结束语
高职的课程改革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
李奉香,(1966.8-),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制图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于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他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奠基工程。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所谓的“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
一、高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何谓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操作技能,而且是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课程设置考虑社会原则。即课程设置考虑就业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还不能忽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人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自身性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的渗透。
3、 课程设计动态化原则。作为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会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划地为牢,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其过程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一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4、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为了建立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研究课程间的关联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关系,要积极探索问题,如:课程设置如何与岗位资格证书接轨、如何有利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打通;为适应以选课为中心的学分制管理,怎样处理好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课程设置尽可能具有通用性的关系等等。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发展特长。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增加管理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和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以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在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名词,而能力本位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是不存在的,高职的学制改革必然导致课程体系的调整。在课程的改革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可以将一个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3个部分,即“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拓展技能”。“基础技能”是从事某一专业的工作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岗位技能”是为缩短学生就业后岗位适应时间,按照学生拟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强化训练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拓展技能”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我选择的技能和学校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增加的管理技能、社会活动技能、创业技能等。“拓展技能”是课程体系改革开放性原则的必然选择。
四、与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几个问题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1、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围绕能力培养核心,以“技能包”为基础,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标准,可以开发教材。
2、课程考核制度。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尤其应重视实际操作的考核。亦可将理论考核成绩与相应的实验实训成绩采用百分比形式折算出该课程的成绩。
3、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实践课程标准、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五、结束语
高职的课程改革工作在现阶段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
李奉香,(1966.8-),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制图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