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革命传统类文本人物形象的解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作为社会公共知识产品,集中性体现了国家意志层面的要求,革命传统类文本理应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很多革命类文本,故事中的人物都带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光环,或者已经以“伟人”的加身。对于学生而言,要想真正与这些人物展开对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脱离贴标签的老路,而需要让学生潜入文本的语言世界中,聚焦人物言行,感受革命人物的内生品质。
   一、紧扣认知空白,从人物身份中感知优秀品质
   统编版教材中,很多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人物是陌生的,故事是陌生,甚至人物所承载的身份,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也是陌生的。也正是学生认知上经验的匮乏和欠缺,可以相机成为教师展开教学的抓手和切入点,从而彰显革命传统类文本丰富的人文主题。
   以统编版六上小说单元中的《桥》一文为例,课文所着力描写的主人公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头,这位主人公有着一个独特的身份——党支部书记。也正是这一身份,才使得这篇文章的创作有了价值,有了其可读性,老汉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精神,才有着更独特的内涵;相同的是,课文中老汉的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其实,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党”和“党员”或许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认知,但毕竟是肤浅的,教师可以紧扣这一独特的身份,通过追问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让课文中架起生命之桥的人,笼罩着党员的身份,作者这样表达有何用意?如果没有一位像课文中这位“党支书”老人,这场灾难的后果可能是怎样的?
   如此追问,让学生的关注点从一个普通者向一个共产党人转变和聚焦,让学生对自己认知空缺的内容进行了弥补,通过陌生化的策略,让学生在革命传统人物的浸润下感受其优秀品质。
   二、紧扣直观思维,从人物细节中洞察人物精神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直观化思维的阶段,他们对于革命传统类文本中人物的感知与洞察,总是要借助更加直观化、更加形象化的内容,比如人物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的关键词句,尝试将语言转化为画面,真正洞察人物的内在精神。
   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描写五壮士与敌人战斗时,通过对五位壮士动作与语言的描述,展现了鲜活的画面。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紧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语,从而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教师可以相机地搭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描述其内心活动,感受他们在与敌人战斗时义愤填膺、嫉恶如仇的精神内涵。
   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可感而浓郁的故事情境,组织学生紧扣文本中的描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将动作思维、直观思维和学生内在的言语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深切而全面地感受人物品质。
   三、紧扣细致情感,从人物内心中揣摩人物情感
   马克斯·范梅南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细腻的情感、敏锐的意识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任何文本都是具有情感的,革命传统类文本同样也不例外。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故事情境的浸润下,在人物言行的冲击下,能够快速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就需要借助文本语言的媒介,想人物之所想,从而紧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其内在的情感。
   以教学统编版六上中《灯光》一文为例,郝副班长将书本点燃给大家照亮突破口的部分写得相对简略,但其所蕴藏的内涵和情感却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价值认知点,引领学生借助故事情境和上下文,关注郝副班长的内在情境,真切的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在当时特殊的情境之下的想法。在教学操作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看成是课文中的郝副班长,采用现场采访的方式追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让学生顺势走进人物的内在世界,在语言品味、内化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這一案例中,教师就采用了角色体验的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创设了高效的认知通道,让学生在认知通话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体验,从而对文本的人物进行了深度洞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由于革命类文本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亦或者是背景,都与当下的孩子有着较远的距离,教师就需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研制教学内容,聚焦文本独特的学习价值,从而在推动学生思维和语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浸润。
   李赵云,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授课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如何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构建小学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根本无法激发
通过对碳排放权概念的理论溯源,得出碳排放权及其交易框架的构建是以英美法系的财产法律制度为前提,我们不能把它和大陆法系国家私法领域的实体权利简单的相提并论。大陆法系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工具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等各种具象的语文能力,人文性重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抽象的精神意识,两者的结合正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伴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成为检验语文课程实施的标准,还成为协同核心素养达成的关键策略,因此,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推行已是刻不容缓。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语文核心素养”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200
高中语文课堂如果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现实化,还优美文章以本来的面目,将语文课堂中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运用这一方法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语文素养。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谈几点看法。  一、做好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背景调查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古代或
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
"学段"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是指一些特定的"学习阶段"或其中某一较小的特定学习区间或时间范围。学段划分对学校教育制度、课程教科书设计和一线教师的教学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实施生本教学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即一堂语文课要教什么。正如王荣生老师所指出的,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比怎么教还重要。笔者认为:准确选择教学内容是生本教学基础的基础。  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我們进行了时值一年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对校本教研成果作了适当地提炼。  一、把握编者的教学意图,选择教学内容  某个文本,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为“人”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碰撞,是一种人性的感召的渗透,更是一种对人文的根植和呼唤。语文教育的一个目标,应该定在培养学生对汉语特别是对汉语书面语的丰富语感上。在语文素养上,学生能否自如的读写,取决于学生对文本语感培养的高低。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语文”,诚如众多文化学家所说,不是一些可见的、物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部分占语文试卷的很大比例,重视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必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虽然平实,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没有气势逼人的闪耀光环,但有着意想不到的巧妙之处,而这些巧妙之处又是课堂的自然生成,没有刻意的雕琢。无论是从教学角度的选取,还是对教学要点的处理,都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些老师的阅读课堂环节也是干净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