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吉狄马加说,诗人的基本品性,是良知,是以人为本,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副省长吉狄马加说,从政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社会,让公平正义得到实现,让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走,使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3月24日到27日,青海省政府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了“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旨在通过香港这个大舞台,推介青海的旅游文化资源。3月25日下午,记者在香港君悦酒店采访了青海省主管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工作的副省长吉狄马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话的后半部分,在青海省进行环保公益投资的台湾统一集团CEO林苍生也发表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他特别提到,后发展地区要吸引人才’除了用理想来号召之外,也要考虑到人才的现实需要。当年台湾号召留学生从美国回台湾服务,但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编制,一些企业就拿出钱来赞助这些学者,让他们留在台湾。吉狄马加副省长也同样认为,要用理性的机制建设来提高青海对人才的吸引力。
生态评估不会任由行政官员拍脑袋决策
《南风窗》:很多省市都在香港举办过旅游推介招商活动,青海此次活动有什么特别之处?
吉狄马加:在西部大开发和青藏线开通的大背景下,青海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则要求青海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方式。青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地位,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26%,澜沧江水量的16%,都来自青海。青海的高山、湿地、草原资源都非常丰富多样,有闻名中外的青海湖、三江源资源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发展特色旅游的条件非常好。
《南风窗》:以前媒体报道过许多青海湖因为旅游产生污染的消息,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吉狄马加: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随着青海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来青海湖地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明显增加。自2000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显现,特别是部分游客、导游和司助人员环保意识不强,随意丢弃塑料制品等垃圾,加之商家们生产生活中的不自觉,造成“白色垃圾”严重影响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甚至导致环青海湖地区牛羊误食白色垃圾致死的现象。
近几年,我们高度重视环湖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成立了青海湖利用保护管理局,作为青海湖旅游业的主管机构,还请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对青海湖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目前,我们正在为青海湖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沿湖的违章建筑要拆除。周边的环境整治正在一步步进行。对沿湖的旅游秩序,我们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所有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及客运公司增强环保意识,旅游车和客运车上还设置了垃圾箱袋,禁止游客向车外丢垃圾,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保证车辆上的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地点。
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调研正在进行
《南风窗》:很多地方也在提环境保护,但到了现实层面,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青海如何处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吉狄马加:青海是后发展的地区,我们可以避免再走其他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这几年,我们正在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关闭了一批金矿和煤矿把三江源划为自然保护区,拿出70多亿进行保护;对企业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估,划出等级,对已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这些方面,我们不会降低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引导企业多采用高技术手段,增加附加值,减少污染。环境保护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人生活在地球上不能随意污染环境,这一点必须明确。我们也希望能成为全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样板。
各个地方保护环境的口号确实很多,但我们是有实际行动的。几年前,我们就已经不再考核南部三个州——青南、玉树、果洛的GDP了,他们只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就行了。我们以GDP的减少为代价来进行生态保护,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大家不要怀疑我们的诚意。
而青海的环境保护好了,对全国、对世界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作为上游的青海就开始大量排污,下游的地区就没办法用水了。以保护环境为先,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也是青海为全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目前,国家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补贴青海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费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河流下游的地区对上游的地区进行
3月24日到27日,青海省政府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了“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旨在通过香港这个大舞台,推介青海的旅游文化资源。3月25日下午,记者在香港君悦酒店采访了青海省主管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工作的副省长吉狄马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话的后半部分,在青海省进行环保公益投资的台湾统一集团CEO林苍生也发表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他特别提到,后发展地区要吸引人才’除了用理想来号召之外,也要考虑到人才的现实需要。当年台湾号召留学生从美国回台湾服务,但很多学校没有相应的编制,一些企业就拿出钱来赞助这些学者,让他们留在台湾。吉狄马加副省长也同样认为,要用理性的机制建设来提高青海对人才的吸引力。
生态评估不会任由行政官员拍脑袋决策
《南风窗》:很多省市都在香港举办过旅游推介招商活动,青海此次活动有什么特别之处?
吉狄马加:在西部大开发和青藏线开通的大背景下,青海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则要求青海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方式。青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地位,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26%,澜沧江水量的16%,都来自青海。青海的高山、湿地、草原资源都非常丰富多样,有闻名中外的青海湖、三江源资源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发展特色旅游的条件非常好。

《南风窗》:以前媒体报道过许多青海湖因为旅游产生污染的消息,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吉狄马加: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国内最大的咸水湖。随着青海湖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来青海湖地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明显增加。自2000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游客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显现,特别是部分游客、导游和司助人员环保意识不强,随意丢弃塑料制品等垃圾,加之商家们生产生活中的不自觉,造成“白色垃圾”严重影响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甚至导致环青海湖地区牛羊误食白色垃圾致死的现象。
近几年,我们高度重视环湖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成立了青海湖利用保护管理局,作为青海湖旅游业的主管机构,还请了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所的专家对青海湖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目前,我们正在为青海湖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沿湖的违章建筑要拆除。周边的环境整治正在一步步进行。对沿湖的旅游秩序,我们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所有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及客运公司增强环保意识,旅游车和客运车上还设置了垃圾箱袋,禁止游客向车外丢垃圾,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保证车辆上的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地点。
国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调研正在进行
《南风窗》:很多地方也在提环境保护,但到了现实层面,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青海如何处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吉狄马加:青海是后发展的地区,我们可以避免再走其他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这几年,我们正在结合自身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关闭了一批金矿和煤矿把三江源划为自然保护区,拿出70多亿进行保护;对企业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估,划出等级,对已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这些方面,我们不会降低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引导企业多采用高技术手段,增加附加值,减少污染。环境保护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人生活在地球上不能随意污染环境,这一点必须明确。我们也希望能成为全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样板。
各个地方保护环境的口号确实很多,但我们是有实际行动的。几年前,我们就已经不再考核南部三个州——青南、玉树、果洛的GDP了,他们只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就行了。我们以GDP的减少为代价来进行生态保护,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大家不要怀疑我们的诚意。
而青海的环境保护好了,对全国、对世界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作为上游的青海就开始大量排污,下游的地区就没办法用水了。以保护环境为先,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也是青海为全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目前,国家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补贴青海环境保护和修复的费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河流下游的地区对上游的地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