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归纳目前课程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创造性人才、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三是学会学习、学会多种思维;四是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五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关键的“设置”
1、平等和尊重。这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时刻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
2、鼓励和守密。心理学认为:鼓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起促进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基于信任而吐露的心声应给予一定的保密。
3、参与和分层。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同时,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种现象:
1、沉默是金。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力求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尽可能暴露自己最深层的情感,尽可能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便使自己能被大家如实地看待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
2、言多必失。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出于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信任。因为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遇到这种情况,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对学生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使每个学生知道说出心里话是安全的,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幅假面具,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辅导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施;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中止了活动的进程……。此时,孰轻孰重,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答案是明确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生成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较之预设目标来得更为重要,更有现实意义。辅导教师此时需要做的是: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产生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润物细无声。当一种教育不被学生察觉到是教育时,也许这种教育影响将是最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以此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创设心理情景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游戏、讨论沟通、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训练、心理短剧、心理测试等。
2、发展在于活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活动”是“发展”的生命动力所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以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只有活动才能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活动过程,不断增强辅导活动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3、当好催化剂。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在于团体动力因素之应用与掌握,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是其精妙之处。教师可以采用充满鼓励支持性的语言、归纳提炼性的表述以及公平信任的态度创设一种师生共融的氛围,培植一种风气,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投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每次活动后辅导者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畅谈活动感受。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将他人体验与自我体验加以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深化教育的效果。互动的前提是参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集体的小结活动,相互之间的评议活动等机会,将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表达出来,共同分享。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活动课程,这将激发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在心理辅导活动的每时每刻,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较深的自我开放与自我体验中,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从这个层面而言,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和陪伴者,心理辅导活动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关键的“设置”
1、平等和尊重。这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时刻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
2、鼓励和守密。心理学认为:鼓励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起促进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同时对于学生基于信任而吐露的心声应给予一定的保密。
3、参与和分层。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同时,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种现象:
1、沉默是金。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力求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尽可能暴露自己最深层的情感,尽可能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以便使自己能被大家如实地看待和评价,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
2、言多必失。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一遇宽松环境就难免讲出一些分寸不当的话来,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出于对教师和团体的真诚信任。因为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遇到这种情况,辅导教师一定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对学生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使每个学生知道说出心里话是安全的,不必担心批评指责,不必小小年纪就戴上一幅假面具,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辅导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施;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中止了活动的进程……。此时,孰轻孰重,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答案是明确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生成的目标对于学生而言,较之预设目标来得更为重要,更有现实意义。辅导教师此时需要做的是: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草收兵。事实上,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理性结论是容易做到的,万不得已时教师只需使用投影或口述将正确的意见加以呈现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完美的理性结论产生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来得重要。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妨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润物细无声。当一种教育不被学生察觉到是教育时,也许这种教育影响将是最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以此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创设心理情景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游戏、讨论沟通、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行为训练、心理短剧、心理测试等。
2、发展在于活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活动”是“发展”的生命动力所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实现的。“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辅导主题的展开,从而降低心理防御水平,以更好地敞开自我的内心世界;只有活动才能打破课堂环境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固有模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活动过程,不断增强辅导活动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3、当好催化剂。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是在于团体动力因素之应用与掌握,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是其精妙之处。教师可以采用充满鼓励支持性的语言、归纳提炼性的表述以及公平信任的态度创设一种师生共融的氛围,培植一种风气,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
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投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每次活动后辅导者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畅谈活动感受。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将他人体验与自我体验加以整合,提升认识的高度,深化教育的效果。互动的前提是参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集体的小结活动,相互之间的评议活动等机会,将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表达出来,共同分享。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活动课程,这将激发起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在心理辅导活动的每时每刻,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较深的自我开放与自我体验中,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从这个层面而言,心理辅导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呵护者和陪伴者,心理辅导活动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