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再也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了,原因是,参加一次烦恼一次。大学同班的苏珊进的是私企,本来不受大家注意,没想到这家私企竟然被某上市公司收购了,苏珊的月薪一下子翻倍,据说还配了股票。联想到自己,虽然在外企,但终日加班奔忙,工资是比一般企业要高,但打车、应酬、服装的开支也高。小麦想,苏珊的日子一定会从容好多,越想象,越觉得自己运气差。然后是高中同学聚会,有个开饭馆的连大学都没考上的男同学竟然开着宝马五来了,据说开饭馆也能一年挣几百万,那自己这个大学岂不是白念了?小麦简直烦死了,这段时间工作也没劲,觉得是无谓的重复,生活感觉乏力,觉得一切没意思。她被失败感给左右了。小麦可能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嫉妒心引起的,只不过她的嫉妒发展太强,持续时间太久,演变成了“嫉妒综合症”。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大部分人只是瞬间的羡慕,转而给忘了。如果像小麦这样忘不了,还连续受刺激的应该怎么办?这个没有药,只能自己医疗自己。
先要看清嫉妒之本,叫做欲望。这个浮躁的都市也充斥着各种物欲横流,道家老庄说,“无欲则刚”,佛教谈的是“远离颠倒梦想”。许多宗教都教育人不要有野心,不耍有欲望,可以静心,可以祈祷,可以去登喜马拉雅山。
我们生存的社会建构在以财富为衡量标准的物质基础上。万年之前,当人类的祖先还是穴居人的时候,就在根据狩猎的野物与积攒的谷物多少来定部落的大小。万年之后,我们又根据金钱的多寡来定房子的大小。人类这万年来是进步还是平移,很难描述。但物质在主导世界的进步是毫无质疑的,因此由物质构成的欲望,代表人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想断也断不了的。
《易经》第五卦的“需”卦描述了欲望对世界的推动力模型。需卦由乾下坎上组成,“乾”代表着刚健与内在的动力,一往直前,力求实现。而“坎”则描绘出的是险阻丛生、艰难坎坷的客观的困境。需求,是从主观的意愿出发的欲望,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引发了人对物质的追求,这种追求引导的人的自我行动来达成满足。这个“需”就像人生的发动机,付出努力就是加“油”做功,发动机运转,世界前进。每个人的境遇是客观的现实,就像有人是四缸的发动机,有人是六缸的。境遇中变化的现实也不一样,有人就是有源源不断的“油”注入。而有人“缺油”。应当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客观差异,不能只羡慕别人跑得快,不关注大家“发动机”“油”的区别。明白了这点,就看清了欲望的根源,每个人自己特定的欲望需要和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努力相匹配。认识到自己的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获得回报,满足欲望。这就是“乾”和“坎”运转的结果。在良性运转中,欲望就成为合理的动力,有规可循地驱动生活前进。
在恶性运转中,有的当事人要么不愿意付出努力,但依旧渴求前进;要么付出了努力,却嫌自己努力多,收获少。这两种心态都背离了欲望的客观性,失去了掌控的欲望,就肆意生长出嫉妒之根。拿着不错的外企工资,却看着私企的配股,羡慕开饭馆儿的同学能实现的生活,恰如自己种的是小麦,却和种苹果的人去比较收成,本质上没有可比性。在这种比较之上形成的心理落差,是一种缺乏逻辑的荒谬。
各有所“需”,描述的是欲望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独特的欲望推动下,实现一个个的人生梦想。而各取所“需”,概括了欲望实现的逻辑,什么样的付出,实现什么样的欲望。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嫉妒心建构在一个虚无缥缈的逻辑之上,把嫉妒引导到对欲望合理的思考上吧,你会更努力,更正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也更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欲望”,这种满足将是最独特的果实,这种满足将组成你独特的人生轨迹。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大部分人只是瞬间的羡慕,转而给忘了。如果像小麦这样忘不了,还连续受刺激的应该怎么办?这个没有药,只能自己医疗自己。
先要看清嫉妒之本,叫做欲望。这个浮躁的都市也充斥着各种物欲横流,道家老庄说,“无欲则刚”,佛教谈的是“远离颠倒梦想”。许多宗教都教育人不要有野心,不耍有欲望,可以静心,可以祈祷,可以去登喜马拉雅山。
我们生存的社会建构在以财富为衡量标准的物质基础上。万年之前,当人类的祖先还是穴居人的时候,就在根据狩猎的野物与积攒的谷物多少来定部落的大小。万年之后,我们又根据金钱的多寡来定房子的大小。人类这万年来是进步还是平移,很难描述。但物质在主导世界的进步是毫无质疑的,因此由物质构成的欲望,代表人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想断也断不了的。
《易经》第五卦的“需”卦描述了欲望对世界的推动力模型。需卦由乾下坎上组成,“乾”代表着刚健与内在的动力,一往直前,力求实现。而“坎”则描绘出的是险阻丛生、艰难坎坷的客观的困境。需求,是从主观的意愿出发的欲望,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这些欲望引发了人对物质的追求,这种追求引导的人的自我行动来达成满足。这个“需”就像人生的发动机,付出努力就是加“油”做功,发动机运转,世界前进。每个人的境遇是客观的现实,就像有人是四缸的发动机,有人是六缸的。境遇中变化的现实也不一样,有人就是有源源不断的“油”注入。而有人“缺油”。应当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客观差异,不能只羡慕别人跑得快,不关注大家“发动机”“油”的区别。明白了这点,就看清了欲望的根源,每个人自己特定的欲望需要和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努力相匹配。认识到自己的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付出努力,获得回报,满足欲望。这就是“乾”和“坎”运转的结果。在良性运转中,欲望就成为合理的动力,有规可循地驱动生活前进。
在恶性运转中,有的当事人要么不愿意付出努力,但依旧渴求前进;要么付出了努力,却嫌自己努力多,收获少。这两种心态都背离了欲望的客观性,失去了掌控的欲望,就肆意生长出嫉妒之根。拿着不错的外企工资,却看着私企的配股,羡慕开饭馆儿的同学能实现的生活,恰如自己种的是小麦,却和种苹果的人去比较收成,本质上没有可比性。在这种比较之上形成的心理落差,是一种缺乏逻辑的荒谬。
各有所“需”,描述的是欲望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独特的欲望推动下,实现一个个的人生梦想。而各取所“需”,概括了欲望实现的逻辑,什么样的付出,实现什么样的欲望。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嫉妒心建构在一个虚无缥缈的逻辑之上,把嫉妒引导到对欲望合理的思考上吧,你会更努力,更正视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也更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欲望”,这种满足将是最独特的果实,这种满足将组成你独特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