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你所不知道的秦晖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成了秦晖老师的博士后。
  秦晖是我最喜欢的学者,我很早以前就读过他的《问题与主义》,这本书像一把锤子,敲碎了我头脑中的很多“常识”与“定势”。
  从这本书开始,我又陆陆续续看了秦晖的其他作品,包括他当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长文,我头脑中原本的知识结构受到巨大冲击。读罢这些东西,秦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个颇有几分英雄气的人。或者说,他就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孩子,只有他有足够的清澈和“天真”说出石破天惊的话。
  01
  秦晖老师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穿越”过来的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完整地保留着80年代的习惯。
  在正式入职(博士后算是一个短期工作,而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一个学位)前,朋友先带我到秦老师家拜访了一次。朋友带了一盒茶叶做“伴手礼”,这是今天的社交惯例。没想到秦老师一见面就说:“我从不收任何礼物。”然后转过身来对我说,“我们既然有师生合作关系,你更不要给我带任何礼物,我们之间的关系保持得纯粹一点好。”我当然只好唯唯。
  进了秦老师蓝旗营小区的家,更是如同“穿越”回了过去:装修是几十年前的,不但风格完全落伍,而且多处已经斑驳。室内别无他物,到处都是书,从书架上溢到四处,沙发上、地板上、茶几上,到处都是高高低低的一摞摞的书。
  事实上,以前只是读过秦老师的书,并不了解秦老师这个人。到北京后和朋友聊天,才知道秦晖老师和一般大学教授颇有些不同:他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没有申请过任何课题和项目,甚至书出得也很少。
  他做了近二十年的资深教授,成就众所周知,但是安于教授中的三级,甚至很长时间里没有资格带博士,他也毫不在意。幾十年来,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兴趣做研究,毫不为其他因素所动。
  02
  做博士后,甚至读博士,都要帮导师打工干活儿,这似乎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常识”。
  但是秦老师一开始就开宗明义:“我不需要你帮我做任何事。我对你只有一条要求,来听听我的课就可以了。毕竟师生一场,这样你可以多一点对我的了解。”
  这其实不必他要求,我正求之不得。秦老师的口才之雄辩是有名的,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在复旦读博的时候,我就听过一次秦老师的讲座,座无虚席,所有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
  整个讲座没有一句废话,直揭问题,深入要害,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遇到过两个对三尺讲台万分敬重的老师,一个是复旦的姚大力老师,一个是清华的秦晖老师。他们的共同点,是学术水平高,准备又极为认真,课程内容极度烂熟于心,思维的逻辑性强,这堂课结尾的一句,下一堂能准确地接上。无论如何旁征博引,都不离主题。
  但这并不是说秦老师的课讲得枯燥。他在课堂上非常放松,虽然课件做得很认真,但是基本上不用看,也并不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讲。随手抻出一个话题,就可以娓娓不断,引人人胜。也经常会逸出课程主线“信口开河”,想到哪讲到哪,但是这些“离题发挥”的部分,往往都更为精彩。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对讲台尊重。书商贺雄飞曾写文章回忆说,有一天,他和秦晖老师等人去拜访李慎之先生,“谈至高兴处,秦先生突然说:‘我今晚七点还要给研究生上课,其时已六点了。’于是急急忙往回赶……紧急跳下车去,连招呼也来不及打,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校园里冲(清华的校园可是有几路公共汽车的呀)。望着这个清瘦的背影,我禁不住泪眼模糊,多好的先生呵”。
  03
  乍一接触,你会以为秦老师只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个典型的“书呆子”。
  秦老师确实有“书呆子”的一面。他在生活琐事和具体事务上,一贯都心不在焉。比如我听他课的那个学期,他上课前,几乎每次打开电脑弄PPT,电脑都要出现错误,经常鼓捣上老半天,动不动得找学生帮忙。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典型”书呆子。生活中的秦老师其实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比如秦老师酷爱旅行,一有机会就全世界走,虽然眼神不好,但酷爱拍照,用张鸣的说法:“到哪儿都带架破相机,走哪儿拍哪儿,一点讲究都没有,抡起来就咔嚓一下。”
  秦老师是一个“天上地下无所不通”的人。他和葛剑雄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饭时自始至终滔滔不绝,而且更关键的是无论聊起什么,都非常精彩。特别是在地理方面,秦晖老师的知识储备令人惊讶。
  我第一次和秦老师的两个博士一起同秦老师吃饭时,不知怎么聊到了台湾,秦老师就开始为我们介绍台湾地区历代政区的演变,怎么样从三省两省到一省,具体到每一个小岛的历史,如数家珍。
  后来我看过几篇关于秦老师的回忆文章,这些与他相熟的作者无不惊讶于秦老师的地理知识储备。他在饭局上遇到内蒙古人给人家讲内蒙古,遇到东北人给人家讲东北,遇到法国人给人家讲法国,遇到南非人给人家讲南非,不但都能让这些本地人本国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能保证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以前不知道的。
  如此熟悉地理,一个是因为秦老师自幼有一个爱好,喜欢看地图。他说他三四岁还不太认字的时候就迷上了看地图。另一个是他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因此每每说起某个地方,他脑子里就会呈现出一幅“活地图”。
  和地理方面的广博相似,在学术上,秦老师也是一个涉猎面非常广、“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不研究的人。我们把他在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开设过的课程罗列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西方近现代史思想史专题、中国古代史(秦汉史)、中国经济史、古典商品经济、计量史学概论、明清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封建社会形态学、农民社会现代化(中、西、俄之比较)、明清史、农民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社会史专题……
  从这个课程目录,我们就能看出,秦老师是一个把古今中外打通了的人。
  之所以能把这么多学术领域打通,是因为他有真正的学术兴趣,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他的“通”,是建立在“真问题”的基础上,一旦找到了根本,很多问题都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04
  秦晖老师主观上并没有想要给自己罩上一个“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光环。他是一路追随着自己的学术兴趣,由此及彼,不知不觉间做了这样一番知识的壮游的。
  他曾经在课堂上说:“做学问一定要有趣,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个是要有强烈的激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的话读书才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的女儿秦蓓蓓在《秦老爹的书事》一文中说:“他好几次因为看书看得入神,下班铃声没听到,被锁在图书馆、资料室。他看书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只要和知识沾边的他都有兴趣。除了历史类,与此沾边的考古、古文字、古生物、宗教、地理、自然、水利、兵器……他无一不感兴趣。他的知识非常‘杂’,‘杂’到喜欢‘唱国歌’,能唱出五六十个国家的国歌。”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个传奇是结婚当天忘了入洞房,秦晖老师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相去不远:照结婚照的当天忘了去照相馆。当时他与金雁老师约好了去照一张当时流行的上色的婚纱彩照,但因为他在上海图书馆看书太投入,忘了这码事儿,害得金雁老师做好了头、化了妆,孤坐在照相馆里一直等到下班。
  他们成家时唯一的“资产”,是两人合在一起的14大纸箱的书。
  秦晖、金雁兩位老师是我见过的学术界最让人羡慕的学者伉俪,两人都才华横溢,更为难得的是,金雁老师不光在学术上与秦晖老师相互交集,相互补充,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利落爽快的人,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远强于秦老师。
  因此秦老师可以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他的全部时间,差不多都投入到学问上,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因此,他的生活就是学术,他的学术就是生活。
  他的女儿说:“秦老爹有随手记卡片的习惯,经常是随便抓住什么纸头就写下一些想法,家里的一些废纸烂屑上可能都留有他的‘灵感’,于是他有个规定:片纸不丢!不能打扫他的桌子,谁若胆敢清理他桌上的东西,势必迎来一顿咆哮。”
  这些卡片后来汇集成了《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等十几本影响很大的著作。
  其实除了这些已经出版的作品,金雁老师说,秦老师还有很多“半部书”。这些“半部书”都是因为各种原因研究兴趣转移的结果,“至少有半部《孙可望评传》、半部《古代社会形态学》、半部《大西军治滇》,不知道什么时候完工,或者永远也不会完工了”。
  这些成品和半成品都来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自广泛地阅读和一刻不停地思考。
  05
  秦晖老师虽然在学术问题上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但是在为人上,其实是非常宽和的,和他提到任何其他学者,他从没有讥评之语,总是能持平地指出其长处。
  他有一句名言:“高调再高,苟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无害。低调再低,不逾底线,若能持守,低又何妨。”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
  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有经有权”。开学第一节课快下课的时候,他总要谈一下他的课堂要求。这个要求显然是自由主义者的:“我并不要求你们必须都来听课,你们是自由的,不来也可以。我不会因为你们不来就给你们不及格。但是,如果你不来听课,但结束时又想得高分,这对总来听课的同学显然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还是会进行几次必要的考勤。”
  有人认为秦老师的研究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批评他有某些学术偏见。秦老师则这样辩析如何避免学术上的偏见和偏好:“先人为主,学术偏好,对所有人来说可能都无法避免。因为一开始做学问时是一张白纸,这是纯粹理想状态,也是从来没有的事。但是,不能避免和不想避免,是两回事。任何人都可能有偏见,但是重要的是你能自动审视这种偏见,警惕这种偏见。与此同时,如果有学术上的自由,整体上说这种偏见也不构成问题。因为关于知识生产的过程,本来就有一种说法,叫‘片面的深刻性’。只要你很深入,在这个方向上有推进,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学术领域没有上帝,也没有完人。好在一个正常的学术世界里,如果有偏见,自有人来纠偏。就如同在一个森林中,本来就会有乔木有灌木有小草,有猛禽也有松鼠,有所谓的‘香花’也有所谓的‘毒草’,自然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补充,每一个都是‘偏’的,放到一起,就全了。”
  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流动和变化之中,我经常庆幸在人生路上遇到了像秦晖老师这样的人。他是时代潮流中的“石头”,“江流石不转”,走得远了,回望一下他,可以重新校正自己的经纬度。
其他文献
不同圈层融合促共同发展  “千车百貨旱码头”,这是对侯马自古以来市场繁荣、商贾云集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区位,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品牌代理商、批发零售业主在此聚集,商品销售辐射方圆200公里左右。  过去,由于对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一步步让山西走向发展的困境,山西只有背水一战。“综改试验区”的获批,标志着山西传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临汾市、侯马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按照临汾“一带两
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过:“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这一方面说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在提示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上,还有很大改革空间,仍大有可为。  2018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会议指出:“政府工作不仅要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韩国整形名医进驻中国内地,结果引来了大批台湾女性……    “我想做李英爱的鼻子”,“我希望拥有和宋慧乔一样的双眼皮”,韩流席卷全亚洲后,韩国女星热爱整形的风潮,也深深影响两岸女性近年祖国内地和台湾的人工美女都暴增,北京上海多家整形医院,看准整形市场的大好前景,不惜重金聘请“为韩星操刀的名医”前来驻诊由于内地收费较台湾便宜不少,而且强调语言翻译沟通上没问题,因此吸引不少台湾爱美女性前往内地整形  
第一招:凡事先问,再付诸行动  到美国人家里做客,凡事必问总没错例如可停留几天?几时到访恰当?家里有没有什么规定?需要分摊费用吗?  第二招:停留以三天为限  美国人说,鱼和客人相似,三天后开始发臭做客大致以三天为限,停留太久可能影响主人的日常生活,也增加负担  第三招:“礼”多人不怪  可送份家庭礼物,不必昂贵,礼物价值视停留的时间长短而异  第四招:接机的考虑  美国幅员辽阔,接机可能花上一整
2020年4月,印军违反中印两国协议,抵边越线搭建便桥、修建道路,频繁骚扰我国边境,导致边境局势陡然升温。2020年6月,印军悍然越线挑衅。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驻边军队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出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他们与印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宁肯高原埋忠骨,绝不丢失一寸土!”在交锋中,团长祁发宝即使身负重伤,面对百倍于己方的兵力,也没有
8月10日,网络作家匪我思存在微博和自己的微信公号上相继“开炮”,旧事重提:《甄嬛传》抄袭自己的作品《冷月如霜》。早在2006年,《甄嬛传》原著小说《后宫——甄嬛传(上卷)》,就已经在它的原发网站晋江文学网被定了性——确实存在抄袭,作者流潋紫应在晋江管理层的監督下向被抄袭作者道歉。后来《甄嬛传》被拍成电视剧后大红大紫,知名度远超被抄袭的《冷月如霜》,作者流潋紫也因此成为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这桩十
胶泥沟村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角,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是晋西北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2017年6月,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出现一个憨厚的身影,他步履矫健,奔波在田间地头,穿梭于贫困农家,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他就是胶泥沟村“第一书记”狄晋峰。  作为胶泥沟村“第一书记”,狄晋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驻”
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办公室已经不再使用计算机了,他们正在使用打字机。这是为什么呢?也许英特尔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知道原因。  就算你以前对个人信息安全再怎么不关注,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项目的新闻已经涌到了我们的眼前。“棱镜”项目让情报人员通过“后门”进入微软、谷歌、Facebook等主要科技公司的服务器,提取音频和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件等数据信息。  “棱镜”项目其实只是冰山一角,NS
谈及成功学,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其诞生之初,是“为了完善自我和培养他人,促使人们积极进取,推动社会完善进步而自然产生的学问”。自问世以来,它以朴实的理论和大量的成功案例赢得了广大读者,并风靡欧美和东南亚,随后进入中国港台地区及内地。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成功学沦为了“成功学大师们”谋取利益的工具。   从成功学1.0时代的陈安之收割“韭菜”来者不拒,到2.0时代的徐鹤宁和刘一秒把目标转向中小
安迪·沃霍尔曾预测: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老头儿,毕竟保守了。  抖音的出现,让一个人的成名时间缩短为15秒。每天点开应用,就能过上看似五彩斑斓,实则千篇一律的“抖音式”生活。  这种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习惯了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谁还要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于是以往的学习、娱乐,统统给短视频让路。其余不管是搞长视频的、搞音乐的、搞影视的,都要向抖音的玩法看齐。  但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