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启东中学从一所不知名的普通中学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几年来,江苏省启东中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校本教研,走出了一条创建特色学校的成功之路。
一、校本教研的探索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创建特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展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勤于学习,加厚理论积淀
教师是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将直接决定校本研究是否深入有效。近年来,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培训工作日常化: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四晚上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即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随笔案例,生发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校本教研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它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作为案例,再藉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从而把要求学生的“学会学习”和教师的“学会教学”统一起来,让教师在反思、总结、改善的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的成长之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3)同伴协作,构建沟通平台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通过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课题研究、读书交流等。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我校最基本、最经常的培训方法。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进度,每单元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备课主讲人,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大家互评、互议,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专业引领,促进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富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学校特地请来各地的专家,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教学带头人。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备课、听课、上课示范、交谈等方式,与徒弟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取得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同时师徒结对还促进了带教老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
2.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模式
第一,构建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目标体系。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诸项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这里的“学有特长”指的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有特长学科(指文化学科),有特别兴趣(指音体美等方面),有特殊成果。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在课堂管理上,要充满民主气氛,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才能激活。在课堂评价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评判者,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材施教,分层发展。在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内容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与此同时,通过举办高低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兴趣小组,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派科任老师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对某些在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依据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选派教师加以指导。
第三,强化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在强化活动课程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建立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六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指导教师、定期展览成果,使活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2)内容多样化、系列化。近年来,我们整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组建了高中实验班和体育特长班,与此同时,在全校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第四,改革评价机制。中学生特长的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创造的欲望,培养特长潜能,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效,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要力求建立从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校本教研的收获
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师群体素质不断优化,对于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启东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江苏省前茅。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都有20人左右,占江苏省的十分之一,在全省数理化生学科竞赛中也连续多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启东中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带有奥林匹克标志的高大丰碑,碑座上刻着几行大字:“启东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启东中学国际奥赛中屡获殊荣,专立此碑。”到目前为止,启东中学国际奥赛奖牌达13金2银之多。另外,我校在体育、文艺、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也培育出不少特长学生。如陈骏马、陈莉莉、蔡洁炜等同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校本教研的思考
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学校。第一,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和个性化相融合的鲜明特色。因此,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教育的带头人。第二,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科研。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以落实。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用各种方式培训和培养骨干教师,同时,引领教师直面教育实践,开展“案例反思”、“讲身边的教学故事”等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三,必须畅通专家引领渠道,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它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靠集体协作、团队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因此,要加强大学研究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中小学教师要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要发挥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第四,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教研经费的严重不足,会制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需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的制度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建立以教学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师研究制度,确立以崇尚科研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和鼓励教师主动投身于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校本教研之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校本教研的探索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创建特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开展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1)勤于学习,加厚理论积淀
教师是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将直接决定校本研究是否深入有效。近年来,我们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做到培训工作日常化: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四晚上为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即内容新、方法活、效果实。
(2)随笔案例,生发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校本教研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它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我们要求教师把课堂作为案例,再藉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从而把要求学生的“学会学习”和教师的“学会教学”统一起来,让教师在反思、总结、改善的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的成长之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3)同伴协作,构建沟通平台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通过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主题沙龙(观点展示,热点评说)、课题研究、读书交流等。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我校最基本、最经常的培训方法。年级各学科备课组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进度,每单元确定一名骨干教师为备课主讲人,从教材分析、目标编制、教法选择、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备课思路,然后大家互评、互议,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4)专业引领,促进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富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学校特地请来各地的专家,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教学带头人。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备课、听课、上课示范、交谈等方式,与徒弟形成一种传承关系,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取得了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同时师徒结对还促进了带教老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
2.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模式
第一,构建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于一体的目标体系。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诸项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这里的“学有特长”指的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所有的学生都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有特长学科(指文化学科),有特别兴趣(指音体美等方面),有特殊成果。
第二,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在课堂管理上,要充满民主气氛,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才能激活。在课堂评价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评判者,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因材施教,分层发展。在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内容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与此同时,通过举办高低不同层次的辅导班、兴趣小组,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派科任老师在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对某些在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依据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选派教师加以指导。
第三,强化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优化整合的课程体系。在强化活动课程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建立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六定”制度: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指导教师、定期展览成果,使活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2)内容多样化、系列化。近年来,我们整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组建了高中实验班和体育特长班,与此同时,在全校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第四,改革评价机制。中学生特长的培养,应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创造的欲望,培养特长潜能,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效,不能以简单的分数来评价。要力求建立从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校本教研的收获
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师群体素质不断优化,对于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启东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江苏省前茅。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都有20人左右,占江苏省的十分之一,在全省数理化生学科竞赛中也连续多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启东中学校园里,还有一座带有奥林匹克标志的高大丰碑,碑座上刻着几行大字:“启东市委、市政府为表彰启东中学国际奥赛中屡获殊荣,专立此碑。”到目前为止,启东中学国际奥赛奖牌达13金2银之多。另外,我校在体育、文艺、小发明、小制作等方面也培育出不少特长学生。如陈骏马、陈莉莉、蔡洁炜等同学,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校本教研的思考
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学校。第一,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勇于创新。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观念为指导。我们必须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具有规范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现代化和个性化相融合的鲜明特色。因此,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加强校本教研、创建特色教育的带头人。第二,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教育科研。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否转变成为一个研究者,直接关系到校本研究能否得以落实。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用各种方式培训和培养骨干教师,同时,引领教师直面教育实践,开展“案例反思”、“讲身边的教学故事”等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三,必须畅通专家引领渠道,组建校本教研共同体。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研究,它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常常体现为靠集体协作、团队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标。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因此,要加强大学研究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中小学教师要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要发挥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第四,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管理制度。教研经费的严重不足,会制约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需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究的制度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建立以教学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师研究制度,确立以崇尚科研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和鼓励教师主动投身于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校本教研之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