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品看爱情奇葩的绽放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一种令人惊讶不止的文学现象:莎士比亚像一口涌流不尽的井,近300多年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仿佛都是从这口井里流出来的,只是在其初始为涓涓细流,后来才发展为滔滔巨浪。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这一文学巨人的简介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来展示这位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的传奇经历以及他的作品和爱情观对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莎士比亚;伊甸园;爱情;奇葩
  最近无意间听了一首歌,歌名叫做《无尽的莎士比亚》,感到好奇,便查来歌词。没想到“莎翁”竞也入了流行歌曲,不禁感叹莎士比亚的深远影响。
  (一)
  莎士比亚生前没有想到他身后会享有如此之盛名,否则,他大概会留一本自传。关于这位旷世奇才的生平确切材料很少。他虽然有一个矜然自夸的名字(Shakespeare是“震撼”与“长矛”之意),但除了创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第一手资料可考。
  较为确切的是我们知道1564年4月23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3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这个小镇当时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18岁那年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姻常常感到遗憾,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1586年,富有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1601年,莎士比亚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剧中幽灵。在以后的几年里,莎士比亚又写出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
  (二)
  莎士比亚第一时期的诗和喜剧洋溢着春天和生命的气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温柔、美丽、善良、机智、热情、高雅等不同性格侧面的妇女形象,依照审美规律,探讨了爱情感受的多样性,思念的甜蜜和痛苦,爱情高峰时火焰般的狂烈等等。在读者与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近代意识的爱的伊甸园。在莎士比亚看来,爱可以给人以智慧、勇敢、无私,爱可以使女人变得更加温柔和美丽。总之,爱可以征服一切,给予一切。“爱情是盲目的。”有谁能够把那种如闪电撞击心灵般的“一见钟情”分析清楚呢?
  罗密欧说:“啊!火炬远不及她明亮;她娇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在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
  “一見钟情”是爱情生活中的神秘体验,但并不是“高峰体验。”甚至可能不是通向高峰的入口,随着“一见钟情”而来的有时会是某种失望。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却可以使两颗心迅速敞开门扉,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接近、融合,于是那种爱情的“高峰体验”出现了。
  (三)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爱情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亘久不变的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脚步。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一生的创作中同样包含许多以歌颂爱情或抒发诗人对美的看法和理想的诗篇。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和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而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
  这是一首对爱的热情颂歌。诗人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写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头四句,先描写了自己被人所抛弃,可怜可悲的处境,感叹别人的好运,前程无量,一表人才,从而叹息自己的时运不济,表现自暴自弃的这种人身悲观主义态度。但是有了她——他的爱人,诗人的心境一下由阴转晴,阳光普照。正所谓我们古诗呈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诗人原来的精神低沉,沮丧甚至绝望,一下子变得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突然唱出喜悦、明亮的欢歌。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想到了你”。爱可以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爱人的爱情扫尽了作者心中的灰尘,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于是诗人激情地唱道:“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你”对“我”的爱就是我的珍宝,俗世间的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都不重要,只有“你”才能给“我”快乐和幸福。诗人从消沉到振奋,从忧郁到欣喜,从自卑到自豪,这一系列变化全都说明了纯真的爱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给人带来勇气、信心和希望。
  爱往往是和美相连的。因为人天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美包括心灵美和外在美,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恋爱中的人看自己的爱人美若天仙,无与伦比。
  文艺复兴到了莎士比亚这个阶段,每个作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他所处的阶级地位与时代局限。莎士比亚也是如此。但他却是同时代的艺术家中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他不是凭借逻辑思维而是靠感觉所获得的许多东西是哲学家们过了二三百年才加以阐释的,而莎士比亚却在当时就把它形象地揭示出来了。莎士比亚捍卫了文艺复兴的成果,并且为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开路,近三个世纪的许多重要的流派几乎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根据,并用莎士比亚为自己张目。
  历史上每一种文化都需要有自己的巨人。从一般意义上说,每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文艺复兴”,同时需要有自己的“莎士比亚”。这个“莎士比亚”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莎士比亚”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成熟。当“莎士比亚”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他们的“文艺复兴”也就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随时有夭折的危险。
  参考文献:
  [1]《西方爱情诗选》莫家祥高子居漓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2]《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杨凯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