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届“数字科学家计划”实施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展示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步伐悄然提速。相对而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相对迟缓,这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复杂性。面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形势,理论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不应该自上而下地推进,应该顺其自然”“教学不应该强调信息化,应该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手机简直是洪水猛兽,应该禁止青少年应用手机进行学习”……诸如此类论调一方面引起了教育信息化激进者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育者认识上的模糊不清。
  笔者长期在高等师范院校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逐步形成了数据探究理论,并依此提出数字科学家计划。数据探究理论以“素质”“探究”“数据”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根据素质教育实践的需求,将“探究”分为基于实物实验手段的探究、基于数学与学科专业符号的探究以及基于计算机技术手段的探究。依据数据探究理论,产生了数据探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探究教学模式
  所谓数字科学家是一种大数据环境下培养学生运用手机、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潜能的探究与活动类课程。所谓的数字科学家计划是一种数字科学家的推广方案,即采取“数码探科学”的活动驱动数字科学家的实施与推广方案。
  数字科学家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关心与参与该计划的人所关注的问题。该计划首次是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举办的。随后我们对其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
  关于第一届数字科学家计划的设计、实施、调查与分析
  1. 总体设计
  2013年9月至12月,“少科院”开设了“数字科学家”课程,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同时举办了首届东城区小学生“数码探科学”比赛。参加课程与比赛的学生为500名东城区各学校选派上来的六年级学生。
  比赛内容包括:(1)学生利用数码相机、计算机、Internet、iPad、手机等数码手段探究一个科学问题,其中包括:①探究与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②探究与解决课堂中的科学问题;③探究与解决生产中的科学问题。(2)探究成果以PPT或者DV的作品形式呈现。
  2. 实施过程概况
  2013年9月27日,笔者进行了数字科学家课程的综述讲座,指出数据探究作为一种出现在大数据时代并逐渐兴起的探究方式,不应该只是具有深厚技术基础的人的专利,也不应该因为仪器设备不够顶级专业而远离普通人的视线。数据探究可以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中。在启动“数码探科学”比赛的同时,从2013年10月11日起,用连续10个周五的下午,在10个学校采用“竞赛驱动课程”的方式开设了数字科学家课程。
  为了解此次“数字科学家”实施的效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东城安交学区少科院六年级学生以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其中第5题为测伪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份,回收有效卷 161份,无效问卷11份,有效率93.6%。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
  (1)问卷设计
  本问卷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设计原则,每一级维度之下依次分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2)数据分析与讨论
  ①学生对计算机或数码设备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见表2)
  选择题一共5个选项,分别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不太清楚、不太赞同、全不赞同。其对应的态度分值为5、4、3、2、1,最后每一个问题的加权分值就是学生对该称述总的态度分值,满分为5分。
  ②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图2)
  图2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本次数字科学家在东城区的系列课程主要涉及以上12个知识点和技能,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如何测反应时间、如何用几何画板进行屏幕测量、如何用Scratch进行简单编程这三个技能学生明显了解和掌握得更多,而其他的知识点则相对较少。这说明在课程中学生对于在如何使用软件作为探究工具来进行测量活动的这些技能上印象深刻,并且掌握得不错。因此,在传授数码探究工具这一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在其他的科学知识点上,学生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就显得没有那么突出,这反映了在课程中,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做好。学生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在了使用工具的技能上,而没有学习和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所以,对于课程活动的安排,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教授科学知识,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③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掌握情况(屏幕测量和比例换算)
  此题为填空题,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有效的答案为160个,其中正确的141个,正确率为0.88。此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屏幕测量和比例换算这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也是该系列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正确率来看,接近九成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屏幕测量和比例换算来计算实际物体长度的方法。因此,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是成功且有效的。
  ④对于课程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学生对数字科学家课程已比较满意,但通过调查可知,学生对我们的课程还有许多期望与建议。
  A. 增加一些内容更加丰富且贴近生活的数字科学家课程。
  B. 多介绍一些像Scratch、几何画板这样的软件工具。
  C. 多让小组进行交流,延长学生操作时间,增加让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时间。
  D. 最好增加一些课外实践。
  E. 课间休息十分钟,长时间看电脑对眼睛不好。
  结论与建议
  1.比赛理念新、有高度。比赛说明了“数据探究”与其说是一种能力,还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2.参赛学生喜欢“数码探科学”比赛。这可以从问卷调研结果中看到,90%的学生和家人、朋友谈论过“数字科学家”课程;98%的学生喜欢用数码摄像头等器材获取数码信息来进行探究学习;94%的学生有利用Scratch编程工具设计游戏的意向;97%的学生今后还希望参加类似的课程。
  3.参赛选题广泛。这可以从一等奖作品的名称上得到印证。
  4. 数据探究、实物实验探究、数学逻辑探究的手段有待拓展。有的选手能够将数码手段、实物模拟手段和数学推理结合起来,是个可喜现象,但是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够多。
  5. 有协同与交流。参赛作品有的是个人完成的,也有的是学生、教师或家长等人合作完成的,在作品完成过程中锻炼了其数据探究的重要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
  此次调查表明,首届“数码探科学”的设计与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往往含有酸甜苦辣和曲折成分,那种愈挫愈勇的科学精神尤其可贵,但是能够体现这种曲折过程的作品数量不够多。总之,首届“数码探科学”比赛实现了比赛的预定目标——“在探究与快乐之中播种未来科学家的种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北京景山学校 北京景山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其他文献
【本刊讯】从2020年10月29日起本刊在线举办“云聚未来 重构生态——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每周我們会推出丰富多彩的主题研训活动,旨在更加深入地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育课程实践经验。  截至发稿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场线上研训活动,累计3000余人参与活动直播与互动,为广大教育者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徐靖程)
本刊讯12月19日,北京市档案局召开区县档案局馆长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通报了北京市委领导对北京市档案局馆《关于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展览的情况报告》的重要批示,并讨论了对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十二稿)的修改意见陈乐人局长作了讲话,会议由姜之茂副局长主持,罗运鹤副局长党组成员刘宝锁出席了会议  会上,姜之茂传达了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在全国档
“为未来而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位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沈阳市第一六五中学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未来学校,是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着眼创新实践的多元课程空间,是基于数据驱动的个性化课堂学习。未来学校的变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变革,而是需要从“互联网 ”诸多方面整体思考,系统性规划,核心是向着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前行。  近年来,学校开启了“泛在学习”的研究之旅。我们以规划和
大数据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各色信息,在成年人尚无法全面清晰判断的情况下,少年儿童如何择其优、避其短,提升媒体素养而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中国儿童中心开展的“儿童媒介之旅”实践探索,说明体验式教育活动在提升儿童媒介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  实践:体验式教育活动是提升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级的综合性少年儿童校
记 者:昌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搞大而全,而是走适合本区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请从整体上介绍昌平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李金亮: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昌平区教育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全市领先。我们始终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建成了“四个中心、两个平台、一个门户”的教育信息化架构。全区教育城域网带宽达到8G,骨
又到了一年的结尾。2020年是让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抗击疫情的不平凡岁月,经历了全国大规模“停课不停學”在线教学实验,也经历了线下复学、中高考等一系列的防疫考验。  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要求深入总结大规模成功实现线上教育教学的经验,认真把握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趋势,化危为机,主动实践,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对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落
【摘 要】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已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在美术课程学习中通过五种美术学习方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以云技术为载体的美术创生型学习模式”。这种新型学习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籍、学生与网络、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系,构成了一张多维的学习网络。它基于网络,通过iPad类智能终端来实现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创新精神
研究背景  曾经,我给四年级110名学生出过这样一道填空题:————的计算机。请他们在横线上填上自己所能想到的关于计算机的词汇。结果,有57%的学生写下的词与好玩、有趣、能玩游戏相关。作为教师的我不禁问起了为什么?为什么对于计算机这样一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我们会脱口而出“各种各样”“迅猛发展”“越来越小”“越来越智能”甚至“冯·诺依曼结构”这样专业的词汇,而我们的孩子只会说好玩?除了因为我们比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郊,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有“京师锁钥”之称。密云水库、司马台长城、古北水镇位于其境内。曾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近年来,密云区教委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不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积累了城郊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密云
1995年,为推进石景山区无纸化办公,石景山区教育局(教委)成立了一支负责收发邮件的“信鸽”队伍,并组建信息中心规划全区教育信息化的未来;2001年,石景山区政府、区教委投入了3000万元启动“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形成以教委为核心、各中小学、幼儿园与直属单位为支点的石景山区教育城域网。  2005年,为深入推进石景山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成立石景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