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主阵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方法,就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先动脑、动口、动手,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维、想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理解课文,运用新的教学程序,即“引一引、读一读、议一议、点一点、导一导”这五步程序来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
一、引一引。这个步骤包括预习和听录音两个方面,即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课文要求,安排课内或课外预习。预习内容不易过多、过难,内容可分为单词预习、课文大意了解、段落划分、回答问题、找出常用句型等。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篇章结构上有一个整体感知,另外,也可以复习以前旧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对比。教师要及时检查、督导、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文讲解打下基础。听录音,即采用“心记法”给学生播放录音,帮助学生正音,,以便掌握正确的语调、语速。听作为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是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备说和写的输出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材料。获得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力和阅读能力,这一阶段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1)课文主要层次和线索。(2)课文主题。(3)大概意思。(4)作者主要观点和意图。
二、读一读。学生在听完课文录音之后,开始试读课文,对读得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允许学生将不会的词语跳过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羞于开口的弊病。然后教师领读,对学生试读中出现的难词、难句多读几遍,最后学生再自读课文2—3遍。如此一来。学生在老师讲解课文之前已经熟悉了课文,增强了语感,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读课文的机会,依照课文层次线索画出几幅能连贯表达课文内涵的简笔画,注入关键词,提出问题,也可用挂图、表格、投影仪或多媒体等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三、议一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重点,回答问题然后选出代表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解决语言知识点,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或是补正。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督促学生养成查字典、查资料的习惯,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点一点。学生在讲解中难免会出现解释不全或者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先不必做出结论,待讨论讲解结束后,教师再逐一进行点拨和纠正错误的知识并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这种做法解除了对课文的分割式串讲及逐句翻译,教师只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疑难问题作扼要解释,扫除语句障碍,避免讲解过细、过难。这种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五、导一导。即导背诵、导巩固、导提高。这个环节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包容性。(1)导背诵。对课文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适量背诵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背诵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死记硬背、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2)导巩固,课文学完以后进入巩固阶段,这时候可以进行课文听写、改写、缩写或是做习题。(3)导提高。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选择一部分难度与课文内容水平相当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前先设计好练习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要注意每段文章的第一句话,这一句往往是文章关键所在,即point sentence,还要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因为首段通常是要阐述的观点,即topic sentence,最后一段是结论,即conclusion,另外要让学生弄清五个"wh"(who、what、when、where、why)和一个how,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等,最后尽快地回答出文章的问题,
几年来,我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改革课文的课堂教学程序,坚持推广课文教学中的五步程序,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智力的转化,从而实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统一,有力地推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引一引。这个步骤包括预习和听录音两个方面,即根据学生的实际及课文要求,安排课内或课外预习。预习内容不易过多、过难,内容可分为单词预习、课文大意了解、段落划分、回答问题、找出常用句型等。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篇章结构上有一个整体感知,另外,也可以复习以前旧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对比。教师要及时检查、督导、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文讲解打下基础。听录音,即采用“心记法”给学生播放录音,帮助学生正音,,以便掌握正确的语调、语速。听作为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是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备说和写的输出能力,教师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材料。获得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力和阅读能力,这一阶段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1)课文主要层次和线索。(2)课文主题。(3)大概意思。(4)作者主要观点和意图。
二、读一读。学生在听完课文录音之后,开始试读课文,对读得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允许学生将不会的词语跳过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羞于开口的弊病。然后教师领读,对学生试读中出现的难词、难句多读几遍,最后学生再自读课文2—3遍。如此一来。学生在老师讲解课文之前已经熟悉了课文,增强了语感,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读课文的机会,依照课文层次线索画出几幅能连贯表达课文内涵的简笔画,注入关键词,提出问题,也可用挂图、表格、投影仪或多媒体等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三、议一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内容,解决课文中的难重点,回答问题然后选出代表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解决语言知识点,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或是补正。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督促学生养成查字典、查资料的习惯,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四、点一点。学生在讲解中难免会出现解释不全或者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先不必做出结论,待讨论讲解结束后,教师再逐一进行点拨和纠正错误的知识并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这种做法解除了对课文的分割式串讲及逐句翻译,教师只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和疑难问题作扼要解释,扫除语句障碍,避免讲解过细、过难。这种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五、导一导。即导背诵、导巩固、导提高。这个环节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包容性。(1)导背诵。对课文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适量背诵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背诵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死记硬背、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2)导巩固,课文学完以后进入巩固阶段,这时候可以进行课文听写、改写、缩写或是做习题。(3)导提高。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选择一部分难度与课文内容水平相当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阅读前先设计好练习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比如:要注意每段文章的第一句话,这一句往往是文章关键所在,即point sentence,还要注意文章的首尾两段,因为首段通常是要阐述的观点,即topic sentence,最后一段是结论,即conclusion,另外要让学生弄清五个"wh"(who、what、when、where、why)和一个how,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方式等,最后尽快地回答出文章的问题,
几年来,我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中,始终坚持改革课文的课堂教学程序,坚持推广课文教学中的五步程序,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智力的转化,从而实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统一,有力地推进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 黄 晓